材料作文一定要引述材料嗎
回答
一、材料作文的審題和立意
材料作文,顧名思義就是只給材料,既沒有現成的題目,也沒有話題,寫什么必須自己從材料中提取,審題的難度較大,有助于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
“給材料作文”包含的內容很廣泛。根據題目的要求,可以寫成記敘、說明、議論等各種文體的作文。給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常見的有一篇文章、一條新聞、一個事件、一種現象、一則寓言、一幅漫畫,還可以是一首詩、一段歌詞、一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個成語、典故等等。給材料作文題目的要求也是各式各樣的,有的要求讀一篇文章后寫讀后感,有的要求根據材料自選角度寫議論文,有的要求根據圖畫、圖表寫一段說明文字,還有的要求以提供的材料為開頭續寫,或根據材料擴寫、縮寫。近年來給材料寫議論文的情況較多,這種作文確有一定的難度。
鑒于以上情況,面對給材料作文的題目,必須注意仔細審題、辨明文體,認真分析材料、準確領會題旨。據此確定文章的中心和思路。
首先請看材料作文的分類:
從形式看,材料作文分為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從數量看,可分為單一材料和多則材料;從內容看,分為事例型材料和寓意型材料;從時間看,分為古代材料和現實材料。
一般的材料作文,只提供材料和注意事項或寫作要求;2005年湖北卷除材料外,還加了一段“提示語”,借用了話題作文的形式,這是一個新的動向。
現在學生學習的難點是,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特別容易混,所以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明確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區別。請看下面一則材料:
一天,羊、狗、狐貍在草地上聊天。
羊:看,那只狼是多么威風啊!見到它,我們羊是戰戰兢兢,四處逃散。我要變成狼就好。
狗:羊就是羊,狼就是狼,我就這樣子有什么不好?
狐貍:你怎么變成狼呢?就是變成狼,狼也有倒霉的時候。
若干天后,狗、狐貍在河邊相遇。
狗:你知道嗎?羊死了。
狐貍:怎么回事呢?
狗:它披上狼皮變成狼,果然很風光。獵人追殺一只狼,狼從它身邊逃了;它被獵人當作狼打死了。
狐貍:糊涂啊!
狐貍:身上披了狼皮,變形不變心,還是一只羊。
假設就這則材料寫一篇材料作文,那么,作為材料作文,首先要析材料主旨。三個角色中的狗和狐貍是不主張隨便改變自己的,而另一個角色改變了自己,卻倒了運,又正好證明了隨便改變自己的嚴重后果。這樣,材料的主旨傾向就明確起來:保持自我本色,不能只作表面文章。寫作時,也只能圍繞材料的主旨加以闡發,深入論證,脫離了這個主旨,就是偏離了題意。
如果要求以“變”為話題,寫一篇話題作文,那么,審題立意就會是另一番情景。從“羊”的角度看,它想改變自己對不對?它又是怎樣改變自己的?羊改變自己后為什么還是倒運?再用“羊”來關照人,來談“變”的道理,談“變”的辯證法,談“變”的講究,自然有話可說。從狗和狐貍的角度看,不要隨便變,要變就從根本上變,文章就此來談“變”與“不變”、“變”的本質等,也符合寫作要求,總之,只要在“變”這個話題范圍之內,正面的,反面的一個小角度,全面考察,都符合題意;無論是記敘、議論還是描寫、說明,只要表達出對“變”的理解和認識,都符合話題要求。
由上例可以看出,話題作文雖然屬于供料作文的一種,但與一般材料作文是有區別的。
材料作文較之話題作文,審題上有一定難度,它首先要求考生審清材料的中心內涵,選準角度提取觀點,材料在作文中必須引用,而由材料引發其他聯想,通過分析、議論,表達自己對人對事對物比較深入的思考。雖然標明文體不限,實際上受材料本身所限制,還是以議論為主,不像話題作文,所給材料可引可不引,只要在話題范圍內,天馬行空,任你馳騁;文體上可議論,可記敘,可抒情,編造寓言、神話、童話、科幻,甚至寫小說,都無不可。所以,材料作文本身就是一種限制性很強的作文,千萬大意不得。但也有好處,就是注意到了讀寫結合。對材料的審讀也應該是很重要的能力,因為它直接考察學生是否具有辯證思維的能力,是否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否對事物的分析不停留在其表面,而能深入事物的本質內涵。事實上,對材料審讀有偏差的同學,即便其文筆再好,作文也缺乏對事物認識的深度,或者,觀點容易偏激。
古人云:“文以意為主,意猶帥也”。又說:“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代先賢以“帥”、“主腦”為喻,形象地說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高考作文立意不準,則文不扣材,離題萬里,滿盤皆輸。因此,準確把握材料內涵,正確審題立意,乃是材料作文形式的關鍵一環。
那么,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該如何進行呢?
對單一材料作文,重在把握材料所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注意材料的傾向性。
對于多則材料,重在分析材料之間的異同及關系,抓住內在聯結點,從中提取觀點立意;對事例型材料,重在把握材料主旨,沿著主旨擴大深入;對寓意型材料,重在挖掘其比喻義。
材料作文審題,把握材料主旨是關鍵。因此,文章的觀點要從材料的主旨而來,提煉觀點離不開材料主旨。不能正確把握材料主旨,文章立意就會偏題,甚至離題,導致全文皆敗。
介紹材料作文幾種審題立意的方法。
1.提煉本質
這種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質性的問題去立意。這種方法適用于平實的敘述性材料。這類材料沒有明顯的是非曲直,所表達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們提煉出一個帶哲理性的觀點。例如: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獲獎者:您在哪所學校,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出人意料,這位學者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話代表了科學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時,就要抓住學者話的本質。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無私友愛品質。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不貪的本質。東西要放整齊:嚴格的習慣。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錯必改的品質。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我們看出,老學者在幼兒園學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質和習慣,這些良好的品質和習慣使他取得了成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所以這一材料的本質問題就是: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使人終生受益。以此為論點,深刻,準確。
2.道理升華
這種方法適用于比較含蓄的隱喻型材料,寓言,帶有哲理性的自然現象。運用這種方法是要在分析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提煉出更深、更新的觀點。例如“濫竽充數”的典故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是在講沒有本領的人混進來冒充有本領最終總要現出原形。從這個道理引申開去,我們可以想到人必須有真才實學的重要性。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提供的是寓言《小姑娘與玫瑰園》,2003年的《智子疑鄰》都屬于這一類型,分析這類材料,就要揭示蘊涵在材料中的那個“理”,然后再將這個道理的適用范圍擴大化。又如《獵戶》引《淮南子》中有一段:
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澤而漁,不焚材而獵。
就這一段話聯系現實寫一篇議論文。
有同學就事論事談打獵,有的同學談要保護小動物,要有惻隱之心;有的同學從效益的角度談方法。這些都不得要領。也有的同學談要保護生態平衡,不能把野生動物滅絕,這似乎都扣題了,但恰恰犯了一個錯誤:就事論事,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沒有在理論的指導下去“俯瞰”生態平衡這一問題。
不論是打獵,還是捕魚,這幾種做法有著共同的實質: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將來。這就是蘊涵在材料中的那個“理”,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可以這樣立意:凡事要有長遠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聯系聯系現實生活,我們會自然的想到一些與此相似的事情,如棄學經商等。
漫畫這種形式也常被采用。如1996年的“截錯了”就是如此,漫畫一般用夸張,幽默,諷刺的手法反映現實,多屬于隱寓型的,所以也應該揭示畫面所蘊涵的那個道理,再放之于現實,加以升華,而不能就畫論畫。
3.同異互求
這種方法就是把幾個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點提出來,加以概括提煉,作為文章的論點。這種方法首先適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如有這樣一組作文材料:第一則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傷病困擾,不輟寫作;第二則材料寫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過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節,罵敵遇害;第三則材料中的陳獨秀是中共創始人,曾犯過嚴重錯誤,晚年賦閑,貧病交加,仍不屈事微敵。三則材料的共同點是保持晚節、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這一共同點就應是作文立意之所在。另有一個題目也給了三則材料,要求根據材料寫議論文。
A有人問世界著名球星貝利他最滿意的進球是哪一個,他回答說:“下一個。”
B有人問我國著名導演謝晉他拍得最滿意的影片是哪一部,他回答說:“下一部。”
C魯迅先生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
認真思考一下不難看出,這三則材料的共同點都是在講“不滿足已有的成績才能進步”的道理。找到了這一共同點,文章的中心論點就可以確定下來了。
4.自由評論
這種方法適用于是非型材料,這類材料作者不擺明自己的觀點,也沒有明確的傾向,需要我們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見。一般說這類作文不求結論的一致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如有這樣一則材料:
某車間主任的人選在大黃和小黃之間難以確定,新廠長想通過下棋測試性格確定一個人,與大黃下,大黃穩扎穩打,出手老練,三局都握手言和,與小黃下,小黃猛打猛殺,咄咄逼人,既有開局三斧頭又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前兩局直殺得廠長無還手之力,第三局宣稱一定要贏廠長,不料只下了個平局,小黃不肯罷休,拽住廠長再干,廠長不干了,因為他已物色好車間主任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將褒貶愛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體現出來,這就是材料的是非傾向性,對此不可視而不見。辨明材料中的傾向性,可以判斷自己提煉的觀點是否正確。如以下這則材料: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的斷臂就如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設計能獲得普遍的贊賞。
5.反彈琵琶
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于是有人對他們說:“你們將會貧窮不堪了。”這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國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國人是披發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窮呢?”
我們可以把材料中的問題倒過來思考和分析,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魯人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嗎?也可能正因為越國人赤腳、披發,鞋帽才有大市場,從而可以得出魯國人未必會窮的結論。這種立意是一種逆向思維,這類辯證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穎,立意深刻,有思辯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
在分析材料、提煉觀點時還應注意的一點是思路要靈活,要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比如“濫竽充數”這一成語故事從不同角度分析就可提煉出幾個不同的觀點。達"芬奇畫蛋的材料,從廣義上說,可以提煉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的觀點;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可以悟出“學好基礎知識、練好基本功很重要”的道理;從教師的角度則可以探討“名師出高徒”、“抓好基本功訓練的必要性”的問題。
多角度地分析問題,不僅有助于提煉出富有新意的觀點,同時也有利出培養思維的變通性、發散性。多角度分析材料,必須從題目要求出發,不能脫離材料牽強附會,同時還應從自己熟悉的、有創見的方面選擇恰當角度、確立文章的中心。
#材料作文審題示例。
以上五種方法,并不能包括審題立意的所有方法,也還都是紙上談兵,要想使之發揮作用,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在寫作中去實踐,去摸索,去總結,從而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訓練1】
閱讀下面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800字。
在美國阿拉斯加溫利欽自然保護區,為保護區內的鹿群,人們射殺了狼。十幾年后,鹿群從4000只發展到40000只,但它們體態笨拙,沒有了昔日的靈秀,并且因為體質衰弱,開始大批死亡。人們只好把狼再請回來,鹿又開始四散奔逃,但卻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思路引導」材料內容前后是因果關系。應該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展開議論。消滅了狼,鹿無憂無慮,飽食終日,數量大增。人們似乎達到了保護鹿的目的,但鹿沒有了天敵,也就消除了生存的壓力,于是導致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
聯系實際,我們不難想到人類的生活。如果像材料中的鹿群那樣,沒有生存的壓力,人的意志就會消沉,精神就會空虛。可見,競爭是促進發展的重要條件。正如古人所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訓練2】
請認真閱讀下面這則材料,聯系實際,選取一個角度,自行立意,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不要寫成詩歌。
一位富商,臨終前,見窗外的市民廣場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對他四個未成年的兒子說,你們到那兒給我捉幾只蜻蜓來,我有許多年沒見過蜻蜓了。四個孩子飛速下樓,來到了廣場。不一會兒,大兒子就帶了一只蜻蜓上來。富商問,怎么這么快就捉來了一只?大兒子說,我是用你剛才送給我的那輛遙控賽車換的。又過了一會兒,二兒子也上來了,他帶來了兩只蜻蜓。二兒子說,我把遙控賽車租給了一位想開賽車的小朋友,他給了我三分錢,我只用兩分錢向另一位有蜻蜓的小朋友租來的。爸,你看這是那多出來的一分錢。富商微笑著點點頭。
不久,老三也上來了,他帶來了十只蜻蜓。三兒子說,我把遙控賽車在廣場上舉起來,問:誰愿玩賽車,愿玩的只需交一只蜻蜓就可以了。富商拍了拍三兒子的頭。
最后到來的是老四。他滿頭大汗,兩手空空,衣服上沾滿塵土。富商問:孩子,你怎么搞的?四兒子說,我捉了半天,也沒捉到一只,就在地上玩賽車,要不是哥哥們都上來了,說不定我的賽車能撞上一只落在地上的蜻蜓呢。富商笑了,把兒子摟在了懷里。
「思路引導」從材料看,富商讓孩子捉蜻蜓的目的就是在他臨終前能夠享受到和人們一樣的快樂,那就是見一見自己許多年沒有見到的蜻蜓,這是對生命多么深切的眷戀啊!作為兒子,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能給臨終的爸爸帶來蜻蜓,帶來快樂即可。所以,前三個兒子,雖然不是捉,是換、租、拍賣,但目的達到了,就沒什么可責備的。那么,是不是四兒子沒有捉到一只蜻蜓,爸爸就不高興啦?也不是的,材料上說:“富商笑了,把兒子摟在了懷里。”說明,四兒子同樣給富商帶來了快樂,這個時候,蜻蜓的有無就顯得不重要了,關鍵是那充滿童趣的過程,給他們自己,也同時給臨終的父親帶來無上的快樂。
所以,我們審讀材料,一定要整體把握材料的中心內涵,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語。像這則材料,如果只抓住前三個兒子聰明,有商品交換意識,或者是提高效率,會動腦筋,講方法,具有創新意識,這正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而老四死腦筋,不會變通一下方法,是思想傳統、守舊、低效率的表現;或者肯定老四誠懇認真的態度,否定前三個兒子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態度等,這恐怕就偏題了,因為富商畢竟不是給兒子們出一道智商測驗題,或者品德考察題。臨死的人了,不就是希望兒子們快樂地活著,而自己臨終前也想得到和平常人一樣的快樂嗎?
至于如何立意,可以多角度,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立意,對材料一定要整體把握,材料“快樂”的中心內涵不能丟掉。比如我們可以立意為“快樂在于行動的過程中”。
有了觀點,就在腦子里問自己為什么——為什么快樂在于行動的過程中呢?材料是一個方面,可以作為一個方面的論據。一個富商,生前為生意日夜奔忙,很有可能沒有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什么樂趣,或者對于快樂的內涵可能沒有真正的理解,但到了臨終前見窗外的市民廣場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就感到那捉蜻蜓的過程是最大的快樂,他讓他的兒子們都去體驗一下。這是對人生真正的大徹大悟啊,可卻到了他臨終的時候!但不要就材料論材料,而是要由此及彼地去聯想,想一想我們平時所積累的材料(包括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中有沒有與之相類似的事情,或者與之相反抑或與之相關的事情。有了這些聯想,思路自然就打開了。
二、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
除了審題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外,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也要注意。一般來說,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如下:
1.引述材料。這是第一步定位。材料字數如果比較多,可以概括性引述;材料字數比較少,可以照引不誤。
2.分析材料,概括中心內涵。
3.聯系現實,提取觀點。
4.由此及彼,產生聯想,想到其他事情,緊扣觀點,具體深入分析。聯想根據論證觀點的需要,可以是相似聯想、相反聯想、相關聯想等。選例必須精當,對事情的分析,必須能夠恰如其分地說明你的觀點。
5.做出結論。
具體寫作時,也可以先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再引述材料,可以靈活機動,但對于高考作文來說,觀點必須在顯眼地方提出,不要含蓄地將觀點包含文中,使閱卷老師費猜。要知道是閱卷老師審查你,不是你審查閱卷老師的閱讀水平,看他是否能讀懂你的文章。
【訓練3】
與但丁、莎士比亞齊名,被稱為世界詩壇三大巨匠之一的歌德,享年83歲,就在他逝世前的7個月,才完成了大型歌劇《浮士德》下卷的創作——補寫完了難度較大的第四幕,使他的創作生涯達到了自己的巔峰。
他的好友愛克曼在問及歌德的創作經驗時,歌德只說了一句話:“我的創作好比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我又推上去。”
歌德的回答非常簡單,卻給人很多啟迪。請根據上則材料,結合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思路引導」像這一篇材料作文,首先就要弄清歌德這句話的含義。這句話是個比喻,它把創作的過程比作上山推石頭,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這就道出了創作的艱辛。偉大的作家總是為自己樹立更高的創作目標,向更大難度的創作高峰挑戰,這樣才能創作出更為輝煌的作品。當然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會經歷反復的失敗,甚至創作出現迂回、倒退的情況也是有的,但真正偉大的作家不會失去向上攀登的意志,這就需要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歌德創作的秘訣原來也就在這里。
這是我們對材料喻意的理解,是為材料作文的第一步定位。
緊接著是提取論點。歌德成功的秘訣實際上印證了一個普遍的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想成就一番大事業,沒有上山推石頭的那股韌勁和毅力,都是不可能成功的。這樣推理,論點就可以提煉出來了。比如“百折不撓方為英雄本色”、“堅忍不拔才能走向成功”、“人生就是要向自我挑戰”、“挑戰人生的極限”、“人生的目標永遠在巔峰”等都可以作為論點。
有了論點,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為自己的論點找論據。這是同學們寫作的難點,關鍵是平時積累的材料太少。為了說明論點,道理上的闡發、議論當然是必要的,但事實論據的使用更重要,事實勝于雄辯,不然,沒有事實為證,文章怎么會有實在的內容,怎么會有說服力呢?關鍵是我們要學會調動,調動我們大腦中平時所積存的材料,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用最恰如其分的材料來說明論點。
比如說要論證“人生的目標永遠在顛峰”這一論點,歌德寫作《浮士德》當然可以作為一個例證,拿來作為論據當然是可以的,但光有這點材料是不夠的,還要由之產生相關、相似等類的聯想,看還有哪些典型的材料來論證這一論點。比如說余秋雨,他本來是上海戲劇學院的教授,在戲劇理論研究方面已經達到了某一個巔峰,但他并不滿足,而是為自己在前面又豎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文化散文,于是他周游全國,對歷史文化產生美學的觀照和理性的思考,寫出了一本《文化苦旅》,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先河,可以說他在這方面又達到了一個巔峰了,然而他依然不滿足,又在前面為自己豎立了一個更大的目標,于是他周游世界,于是《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又捧到了我們讀者面前。人生就是在這樣的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挑戰自我的極限中不斷前進的,直至達到生命輝煌的巔峰。像余秋雨這個例子,我覺得來論證這個觀點還是比較恰如其分的。
其他的,大家還可以去想。但要注意,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能似是而非;要確有其事,不能胡編亂造,更不能妄加揣測,憑主觀臆測,強加于人。
在以上論證充分的基礎上,就可以做出結論了。
擴展資料
方法:材料作文是常見作文題五種形式中的一種(另外四種是:
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根據提供導語自擬題目作文),
河北省自1999年以來,中考作文一直由話題作文所壟斷,
材料作文只是在2004年中考中暫露頭角,
剛一亮相就吸引了眾位考生。但與此同時,
它所觸發的一連串問題也產生了。綜合歸納之,
那就是材料作文如何應對?
下面筆者就如何應對談談與之相關的知識及應對策略問題。
一、材料作文相關知識
1、材料作文的特點:
(1)讀寫結合,作者(考生)要通過閱讀、分析、提煉、聯想、
表達之后,才能完成寫作任務;
(2)自擬題目、不限文體是近幾年材料作文普遍的要求,
這樣它能有效地避免猜題押寶式的作文指導,因而受到師生的歡迎。
總之,材料作文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也就是說能鼓勵學生寫出真情實感,鼓勵學生寫出個性與創意來。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有的是單給材料,即專為寫作而設計的材料;
有的是試卷閱讀語段。
近幾年不少省市都要求在完成閱讀能力的測試之后,
用同一材料構思作文。
(2)漫畫材料,即看圖寫文。
(3)此外,材料作文還有擴寫、續寫、改寫、縮寫、讀后感等(
這幾種形式的材料作文因為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幾年中考作文涉及較少,因此,
后面關于這幾種形式的材料作文的方法指導較略)。
二、材料作文應對策略
材料作文形式雖然很多,但這類作文實際運作時,難度并不大。
如果方法得當,不論平時還是中考,考生皆會順利過關。
材料作文不管哪種形式的應對,筆者告訴大家的是,
有兩點至關重要:1、讀懂材料;2、明確要求。
A、 給文字材料作文
給文字材料的作文結構一般包括兩部分:材料+要求(
有的要求里面包含寫作提示語,這對考生至關重要:
如果審好提示語,關于寫作文題、主旨等的確立,皆可成竹在胸,
具體運作起來,得高分穩操勝券)。
給文字材料作文相對于命題作文有兩個特殊之點。
一是受所給材料的限制,作文的話題比較固定,
必須與所給材料有關。二是給材料作文考查面廣,既考查了寫作,
又考查了閱讀。如果閱讀基礎差,看不懂材料,
勢必影響寫作的效果。
寫給材料作文,審題和領悟非常重要,可以從3方面做起:
首先,要看清要求(如擬題要求、文體要求、文字要求、
內容要求等),看懂文字材料。這是快速審題的第一步,
對整篇作文的立意、結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明斷是非優劣,
通過閱讀材料要迅速判斷出材料所提供現象的屬性,是與非,
正與誤,優與劣,以便確立自己文章的中心。
再次,挖掘深意,有的材料作文內容比較復雜,主旨比較“隱蔽”,
在這種情況下,深入領會材料就成了關鍵。
對如何寫好給材料作文的具體建議是:
寫給材料作文要注意合理使用所給的材料,不能避開材料,
另起爐灶。
若擬寫記敘文,則應先對材料內容加以分析,
再由此聯系與材料相關的人或事,可以以這樣的形式開頭:“
讀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這樣一件事(或‘勾起了我美好的回憶’)
……”或“在我的生活閱歷中,也有這樣一個人(或‘
曾遇見過這樣一個人’)……”。結尾處,
再用恰當的議論將所敘的人或事與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較,
用畫龍之筆點明中心即可。
若擬寫議論文,對所給材料可以從以下角度使用:
1、從中引發觀點,一般來說,所給材料是有意義的,
能給人某些啟示的,所以往往可以從中得出觀點(理解的角度不同,
提煉的觀點也不同。不管怎樣不同,
提煉的觀點必須與原材料相吻合。),再圍繞觀點來闡述。
由此可得下面的寫作思路:開頭引述材料→認真分析后,確定論點,
(即提出中心)→具體論證→結尾照應開頭(材料),深化中心。
2、用做文章的論據。對于做論據的材料的使用,
需要考生精心剪輯,決定取舍:有時材料過于簡單,
就需要擴充內容,著重在證明的論點上加以充實;
有時對論據材料可完整地抄錄引用;有時不宜全文照抄,
可用自己的語言對論據作概括引述;
有時可以將材料穿插在闡述或評析之中。
3、用做聯系實際的參照“標志”;
4、用做擬制標題的話題,如“從……說開去”、“……
給我的啟示”、“……教會了我做人” 、“論……”等。
5、用做照應開頭的結論,議論文要做到結構嚴謹,
因此在結論部分有必要用所給材料內容來照應前文(包括開頭),
使文章首尾呼應。
總之,寫給材料作文必須“像捉毒蛇須打它的七寸一樣”抓住“
要害”即關鍵。寫給材料作文的關鍵是對材料的“理解”、“角度”
的選擇,只有命題意圖領會了,切入點找好了,
或記敘或抒情或議論就不難了,當然運筆最好是在自己有經歷、
有體驗、有感悟的內容方面進行。
B、看圖寫文
看圖寫文也是材料作文,只不過試題向考生提供的不是文字,
而是配以標題或解說的圖畫,要求考生根據所給的圖畫進行寫作。
由于所給圖畫的不同,看圖寫文也可以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單幅的漫畫。單幅漫畫的中心一般很集中,
往往通過諷刺某種不良現象或表揚某種社會美德揭示一定的道理,
使讀者受到教育和啟發。連環畫除了具有上述特點外,
情節更曲折一些。二者的共同點是趣味性強,發人深思。
看圖寫文可以設計成命題、半命題、自擬題目等多種形式,
也可以按照要求寫成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多種文體。
如果命題中有了要求,就要按照要求進行寫作;
如果命題中沒有題目與體裁的要求,就要按照自己的特點,
揚長避短,擬定恰當的題目,確定合適的寫作內容。
看圖寫文的關鍵在于看懂“畫意”(包括簡單的詞句)。一般來說,
應該看懂的有以下內容:畫面的中心意思、
幾個人物及人物間的關系、事件的經過、空間方位、邏輯關系等。
看圖寫文如果要求寫成記敘文,通常需要借助想象完成,
因為畫幅總是有限的,
那些畫面上沒有畫出的過程就需要讀者通過想象去補充。
如果要求寫說明文,一般是直接介紹畫面的構圖、組成、主要內容。
這時,就需要細致準確地觀察,看清畫面,看清要求,
畫面上是什么就把什么寫出來。如果要求寫議論文,
需要準確認識和理解畫面反映的問題或表明的觀點,
審題時所要考慮的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
看圖寫文要防止三點失誤:(1)拋開圖畫,另起爐灶;(2)
誤解圖畫,文不對題;(3)不明目的,信馬由韁。
C、閱讀要求擴寫、續寫、改寫、縮寫的材料,要注意
主要內容、人稱、感情基調等;閱讀要求寫讀后感的材料,
要讀懂材料的內涵,以便準確地提煉論點。
當然材料作文與其他四大題型也有其“共性”:
如都要選擇鮮活的素材,確立鮮明的主旨,布設精巧的格局,
鋪展豐厚的內容,運用生動的語言等等。
以上所介紹的這些內容是相輔相成的,否則材料作文就成了“
孤家寡人”,考生在實際運作中也就和“盲人摸象”沒什么區別了。
總之,考生要能在中考中,將材料作文較為順利地完成,
的確需要掌握相應的方法策略,
惟有此方能在中考中獲取理想的成績。
給材料作文因其具有讀寫結合、
不易猜題的優勢而成為考試作文的一種重要命題形式。據統計,
自1978年以來的21次全國高考作文命題,
有18次就屬于這種命題形式。可以預料,
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給材料作文仍將受到高考命題的青瞇。
給材料作文的訓練雖已受到了應試指導教師和廣大考生的重視,
但評卷中發現,不少考生寫作中仍然常常出現一些較大的失誤。
現據此出三點禁忌,以期引起注意。
一忌偏離材料主旨。材料作文,首先必須讀懂材料,正確理解材料的主旨,從總體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才能進入寫作程序。切不可斷章取義,執其一端,或把枝葉當主干,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造成審題失誤,導致行文偏離題意或完全脫題。
如1995年的高考題,所給材料為寓言詩《鳥的評說》,大作文要求寫議論文。有些考生在分析材料時,沒有從整體上理解詩歌的寓意,抓住片言只語便匆匆下筆,得出了“鼠目寸光與現實主義”,“要糾正‘踢皮球’現象”之類嚴重偏離材料主旨的中心,或寫出了:“燕子最美、要保護鳥類”之類完全脫離題意的文字。這類作文,無論其內容如何充實,結構如何完整,語言如何規范,根據評分標準,只能判為四類卷。
根據材料中心準確立意,是考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讀懂”材料是給材料作文的寫作前提。一定要全面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聯想,選準最角度,確立中心后,方可動筆。
二忌材料使用不當。試題是提供的材料,是寫作的話題、“引子”,全文的'中心、觀點、論證都是由材料生發而來的。寫議論文,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其他文體也不能整篇脫開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評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么提出來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寫作要求則無法直接聯系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寫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云。這種為答題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較普遍的毛病,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三忌不按指令寫作。材料作文的試題,一般包括兩上部分,一部分是材料,另一部分是寫作要求。寫作要求或以提示語出現,或另列出“要求”、“注意”。審題時,不僅要吃透材料,還必須看清寫作的具體要求,按照試題的指令寫作。切忌不看要求,或未看清要求,即匆匆下筆。評卷中發現,有些考生的作文若拋開試題的限制評判,確是好作文,但是未按指令寫作,不合題目要求,此類試卷只能被評為四類以下。
如1999年高考,一位考生以《生命的延續》為題的一篇作文,可稱為“愛”的頌歌,題材、語言均屬上乘;但寫的是“人的眼球的移植”,與高考作文題要求寫“假若人的記憶可以移植”,不符,只能定為五類,得20分。1996年小作文題要求“用說明文字兩幅漫畫的畫內容”,并用“注意”強調“兩幅漫畫分別說明”,“不要編故事”。但有人卻視而不見,只介紹其中的一幅,也有人將兩幅連接起來編故事,成了不合要求的記敘文。這一年的大作文題的提示語說:“在一次漫畫欣賞上,對這兩幅漫畫,有人說這幅好,有人說我更喜歡那幅,那你呢?請以'我更喜歡漫畫《》'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表達你的看法。”又在“注意”中強調“議論時要有比較,要充分說明自己的感受和理由。”這些要求表明,所寫的文章不能是一般的議論文,而必須是欣賞漫畫的文藝評論。但仍有不少考生無視這些限制和指令,一看有漫畫,就大談其中一幅的寓意,生發引申,聯系現實生活,寫成了一般的評論文章。這當然不合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