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典故介紹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你知道經典的成語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典故介紹,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典故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成語出處
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唐·房玄齡等《晉書·陶潛傳》)
成語“不為五斗米折腰”即出自此。
成語故事
東晉末年,時局動蕩不安。當時有一個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他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的腐敗,便在家鄉隱居。
后來,陶淵明的生活越來越窮苦,僅靠耕種田地,實在養活不了一家老少。親戚朋友都勸他出去謀個一官半職,迫于生計,他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很有文才,不久就推薦他在大將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陶淵明看到那些官員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心里十分厭惡,便請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今江西彭澤縣)當縣令。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縣視察。這個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平時倚仗太守的寵信,在鄉里作威作福。他一到彭澤縣的官驛,就趾高氣揚地讓陶淵明去拜見他。
縣里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當時,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里捻著胡子吟詩,聽說督郵來了,十分掃興,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大人,督郵來了,您應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么能穿著便服去呢?你這樣有失體統,他會在郡太守面前說你的壞話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這種倚官仗勢的人,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對這個督郵行拜見禮,就更受不了。他長嘆一口氣,高聲說道:“我寧可餓死,也不愿為了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種勢利小人鞠躬作揖。”
說完,他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封好,并且寫了一封辭職信,一并交給了小吏,離開了只當了83天縣令的彭澤,辭官歸田了。就這樣,陶淵明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成語寓意
陶淵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寫出獨有的文風,并創作出了傳誦百世的詩文,在為后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種氣節,一種品格,被視為中國文人不事權貴的典范。在現實生活中任何的蠅頭小利或者大筆的不義之財都不值得出賣人格。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為了自己的前途去阿諛奉承那些有權勢的人,為官清廉才能受民眾的愛戴。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或富貴或清貧,都由自己做主。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不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氣,不屈節于人;在句中一般充當作謂語,分句。
運用示例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助教官兒,也不是我終身養老之事。”
【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典故介紹】相關文章: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成語典故01-15
經典成語典故:不為五斗米折腰04-18
不為五斗米折腰成語典故06-19
成語典故07-25
成語典故09-08
《東山再起》的成語典故介紹06-15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6-17
吳牛喘月成語典故07-26
李代桃僵成語典故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