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成語故事及出處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成語故事及出處,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拼音] 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
[成語解釋] 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典故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沒有銀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成語故事
戰國時,蘇秦主張合縱抗秦,張儀主張連橫事秦。一次,蘇秦到了齊國都城臨淄,見到了齊宣王,進行游說抗秦。齊宣王談到齊國的兵力不足時,蘇秦說,都城臨淄有七萬戶,我私自計算了一下,每戶按3個男子服役,這就是三七二十一萬兵,抗秦的兵源,用不著再往別處征兵,僅臨淄一城,就足夠了。
蘇秦的這個算法,顯然是不切合實際情況的,全城不可能達到每戶都出3個男子當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從軍,因為還有老、幼、病、殘在內。
后來,人們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為譏喻的貶義詞來相傳,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擴展,成了不問是非情由,不分青紅皂白,蠻干、愣頭青的同義俗語而應用在社會生活方面了。
成語寓意
“不管三七二十一”對規范現代人的言行舉止,具有較強的警示和指導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因一時沖動而付出慘重代價,不僅自毀前程,還變成了社會的敗類和人民的罪人。這樣的案例并不鮮見。因此,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在工作、生活等諸方面,都應一切從實際出發,遇事要冷靜,要進行客觀理性分析。對于青年學子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青年學子正處于充滿激情和熱情、懷揣夢想、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人生階段,加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社會閱歷還很欠缺,所以遇事容易急躁、沖動,不假思索,僅憑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冷靜的判斷,這樣就容易干傻事,不僅無益于事情的解決,更會導致人際關系變得十分緊張,甚至釀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和悲劇。中世紀波斯詩人薩迪曾經說過:“事業常成于堅忍,毀于急躁。”中國民間也常說:“沖動是魔鬼,冷靜是天使。”由此也昭示人們,無論是在干事、創業,還是在交友、生活等方而,都應多一份理性謹慎,多一份深思熟慮,多一份克制和寬容,多一份平心靜氣,少一點感情用事,少一點跟著感覺走,少一點斤斤計較,少一點急躁和沖動。
成語出處
“不管三七二十一”語源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源于原始時期先民的計數方法
那時人們像孩子一樣扳著手指頭數數,一個人有兩只手,每只手有五個手指,兩只手有十個手指。因此人們對“二”“五”“十”這三個數特別熟悉。口語中的“一五一十”,就是和以手計數有關系的。五減二得三,五加二得七。在人們印象中,三是少,七是多。數三只要一只手,數七需要兩只手。三代表吉利,七象征兇險。因此,人們說“不管三七”,意思是“不管多少”“不管好歹”。后來,人們在這種說法后面加上了“三七”的乘積,“不管三七二十一”這句俗語就流傳開了。
二、源于數字和文字的搭配
在古漢語里,“三”往往泛指多數、多次,如“三番五次”“舉一反三”等。“七”和“切”諧音。“切”和“一”相配,成“一切”,表示概括全部,沒有例外。用表示多數、多次的“三”和“切(七)”相配,則成了“三切(七)”,當然比“一切(七)”表示的語氣、情感程度更強烈。“三切”演變成“三七”,按乘法口訣自然是“二十一”了。
三、源于歷史故事
《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殺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這是蘇秦對齊宣王說的一段話,蘇秦的計算脫離了實際,后人便把“不管三七二十一”當成不顧一切,不問是非緣由的同義語了。
四、源于不祥之數
三七相乘的積為不祥之數,最早可能是讖(chèn)緯家、陰陽家的用語,爾后經過長期演變,才成為“不管三七二十一”這樣的口語。如《漢書·路溫舒傳》記載,路溫舒跟他祖父學習歷數天文的時候,他祖父就說過漢朝的“厄運”在“三七之間”。后來,張晏說這是指的“三七二百一十歲”,意思是說從漢初到漢哀帝、平帝要衰落了。其實,其間并不到210年。三國時代的陳琳作《神女賦》又有“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的話,意思是說,東漢建立210年,到建安時期要遭厄運了。雖然實際上這段時間不足200年,湊不成“三七”之數,但由此可以確知,那時人們已認為“三七”之積是不祥的數字。太平天國起義發布《奉天討胡檄》,也有“三七之妖運告終”的話。這一看法經過長期演變,人們逐漸總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口頭語。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7];在句中可充當謂語、賓語、狀語;中性。也說不管四六二十四。
運用示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沒有銀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巴金《春》二九:“‘那么我就到別地方去,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出去再說!’淑華不假思索地毅然答道。”
魯迅《兩地書》十二:“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逢辯論,輒~,就迎頭一擊,所以每見和我的辦法不同者便以為缺點。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成語故事及出處】相關文章:
弄巧成拙的成語故事及出處07-20
爾虞我詐的出處與成語故事04-19
心曠神怡的成語故事及出處10-07
求田問舍的成語故事及出處09-24
破鏡重圓的成語故事及出處07-19
開天辟地的出處與成語故事03-16
價值連城的成語故事及出處08-10
風聲鶴唳的成語故事及出處10-18
開卷有益的成語故事及出處04-26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及出處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