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成語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聞不如一見成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聞不如一見
漢語注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語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中性成語;常用于強調實地考察后的感受和重要性。
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聞:聽;聽到別人談論一百次,也不如自已親眼看到一次。指親眼看到的才是真實可靠或者印象深刻的。
百聞不如一見的近義詞: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耳聞目睹、耳聞不如目見;
百聞不如一見的反義詞: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無中生有;
百聞不如一見例句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六回:“我也久聞玄妙觀是個名勝,樂得去逛一逛。誰知到得觀前,大失所望,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三十六回:“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現在這獅子并不是這么樣子,所以百聞不如一見。”
劉醒老《赤壁》:“沒等程汝懷介紹完,那胡高參便連呼:‘好字好字!李中堂大人果然了得,真百聞不如一見,我看天下沒有第二人能寫得了這三個字。’”
百聞不如一見造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到了武夷山爬山越嶺一番才知道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都說股市即能讓你成為達官貴人又能讓你家徒四壁,真正入市以后才感受到什么叫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故事
聞不如一見這個成語故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百:多;聞:聽見。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漢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況,武帝、昭帝時,率軍反擊匈奴貴族的攻擾,勇敢善戰,任后將軍。宣帝即位后,封為營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隸主頭子會盟,聯合發兵進攻漢朝。宣帝先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義渠,部族名,當作姓用;安國,名)去征討,結果被打得大敗,一口氣逃到今居(今甘肅平涼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討救兵。
漢宣帝經過與大臣商量,覺得在將軍中只有趙充國最熟悉西羌的`情況,可是他已經七十六歲了,還能出征打仗嗎?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趙充國的意見,看這次出征派誰去最好。趙充國自告奮勇地說:“要平定西羌,我這個老頭子就適合。”
宣帝同意了,便問他:“老將軍這次出征,你準備帶多少人馬,怎樣去征服西羌?”
趙充國回答說:“百聞不如一見。兵難喻(音yú 于)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意思是說:聽說百遍不如親自去看一看。打仗用兵,很難在遙遠的地方作出估計。我到了金城,偵察了解了情況后,才能夠制訂出作戰的計劃。
趙充國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來挑戰。趙充國吩咐將士們堅守營地,不許出戰。經過充分的了解后,趙充國就先后四次上書宣帝,報告了自己征服西羌準備采取兩種辦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著重勸化。對不聽勸化的頑固頭子,就抓住時機狠狠打擊。前三次上書,漢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沒有得到完全的贊同,并指責趙充國遲遲不進兵,催促他發兵進攻。后來,漢宣帝經過再三思考,又覺得趙充國講的確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討的各路騎兵撤回來,只留下趙充國在那里屯田防守,開展各種工作,主要用教育、勸化的辦法,去征服西羌。這么一來,果然很有效,西羌那邊很快就安定下來了。
后來,人們便把“百聞不如一見”引申為成語,用來比喻即便聽人說一百遍,也不如親自看一看,了解情況處理問題要多作實地調查研究。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相關文章: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典故04-30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解釋12-24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故事08-18
百聞不如一見的造句05-25
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及故事03-19
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及典故04-30
用百聞不如一見造句01-17
百聞不如一見造句例句05-24
怎么用百聞不如一見造句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