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至死不悟成語典故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都有哪些經典的成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至死不悟成語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出處:《柳河東集·三戒·臨江之麋》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釋義:“悟”。醒悟。一直到死仍不醒悟;形容頑固到了極點,貶義。
故事:古時候,臨江地區有一個人外出打獵,捉到了一只小麋鹿,心中十分高興,便把這小麋鹿帶到家中養了起來。這人平時愛好養狗,大大小小的狗養了好幾條。過了一段時間,小麋鹿看到這些狗和自己都很友好,便也把這些狗當成了自己的朋友。過了三年,小麋鹿長成了大麋鹿,它的膽子也越來越大了。一天,它獨自走出家門去玩,看到路上有幾條狗在互相打鬧。它以為這些狗也和家里的狗一樣會對自己很友好,便奔過去和它們一起玩耍。這些狗見了,不由又生氣又高興。生氣的是,這只傻乎平的麋鹿競然如此大膽,竟敢自說自話地加入它們的隊伍,和它們一起玩耍;高興的是,這只麋鹿膘壯體圓,大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頓了。于是,它們一擁而上,你咬頭,他咬腳,不多一會,路上一片狼藉,只剩下麋鹿的尸骸了。這只麋鹿一直到死,都沒弄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
為什么把慈禧太后稱為老佛爺?看過清宮戲的都知道戲里面把慈禧稱“老佛爺”,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這個稱呼的由來,有種說法,說是李蓮英未來討好慈禧費心機設計的。
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剛滿40歲,她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于朝中有人反對,終日心中不樂。心腹太監李蓮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
建成之后,李蓮英速去稟告慈禧,說:“聽說萬壽寺大雄寶殿常常有雙佛顯光,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請太后駕臨前往觀看。”
慈禧聽罷感到十分驚奇,便起駕出宮。出西直門下高梁橋,坐上皇船,沿長河,直到萬壽寺(今北京藝術博物館)。慈禧上了碼頭,進了山門,直奔大雄寶殿而來。進得殿來,見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
那個時候,奴才欺騙主子是要殺頭的,但李蓮英心中有數,忙說:“太后息怒,請您后殿御覽。”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后,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還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這里。
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慈禧見狀明白了一半兒,但她故作不解問道:“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蓮英他們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爺呀!”“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啊!”“如今先皇晏駕,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
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后老佛爺”。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
至死不悟是不是貶義詞
典故出處
唐·柳完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近義詞
執迷不悟、至死不渝、死心塌地
反義詞
見風使舵、隨風轉舵、隨波逐流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舉例:那些屢教不改,至死不悟的犯罪分子,最終難逃法網。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不,不能讀作“bú”。
成語辨析:至死不悟與“執迷不悟”有別:至死不悟 側重于形容頑固;“執迷不悟”側重形容糊涂。
造句
1、那些屢教不改,至死不悟的犯罪分子,最終難逃法網。
2、這哪算?不過是幾個化石老太婆至死不悟的怨念而已。
3、靜坐數十載,默背萬卷經,固執以坐,日燒干鍋,至死不悟,實可悲可嘆矣。
4、可笑又可悲的是,崇禎帝至死不悟自己中了皇太極反間計,甚至連入清后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明末大才子張岱(寫《陶庵夢憶》那位),也在書中把袁崇煥列為明朝逆臣。
5、以旁門小法,易為見功,而俗流多得,互相傳授,至死不悟,遂成風俗,而敗壞大道。
【至死不悟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至死不悟的成語故事04-30
至死不悟的成語故事12-06
成語典故07-25
成語典故09-08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6-17
吳牛喘月成語典故07-26
李代桃僵成語典故12-08
暴虎馮河成語典故08-17
披肝瀝膽的成語典故10-12
牛鼎烹雞的成語典故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