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成語典故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你知道經典的成語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以逸待勞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占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占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后,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已逸待勞’!瘪T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占領了枸邑。
馮異嚴密封鎖的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沖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張楷,字公超,是東漢人,對道學很有研究,門徒常常上百人。每天造訪他的人車馬盈門,填塞街巷,有人便在他家附近開辦旅舍飯館賺錢,張楷只好搬家。張楷很窮,以擺攤賣藥維持生計。來自成語大全
永和年間,被推薦出任長陵(今咸陽市東)縣令,張楷不就,搬到華山峪隱居,一時到華山峪求道者很多,致使華山峪成了集市,人們索性把華山峪叫成公超谷。張楷能在五里范圍內彌漫云霧,人們把學道叫“學霧”。元和三年,皇帝召他,他又推脫了。張楷活了70歲。
“五里霧中”原指修道,現形容迷離恍惚、不知所從的狀態。
五里霧中的意思是: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漢字書寫】:以逸待勞
【漢語注音】:yǐ yì dài láo
【成語出處】:春秋.孫武《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成語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指作戰、工作等方法。
【以逸待勞的意思】:逸:安閑;勞:疲勞。作戰時做好準備,養精蓄銳充分休息,等待奔波疲勞的敵人進犯時有力地給予出奇制勝的回擊。比喻要保存實力。這一計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四計。
【以逸待勞的近義詞】:養精蓄銳、一張一弛、有勞有逸;
【以逸待勞的反義詞】:疲于奔命;
【以逸待勞的故事】
漢朝時期,大將軍馮異派兵去攻打一座城池,另一個部隊派出更多的'兵力向這座城池進軍,也想占領這座城池。馮異的軍師這時侯勸他說:“敵人兵力強大,不如我們撤兵吧。”馮異說:“我們只要在敵人到城池之前趕到,然后安營扎寨士兵們養精畜銳,等敵人剛來的時侯趁他們還很疲勞,我們就能把他們一舉奸滅。”于是馮異下令軍隊快速行軍,在敵人之前便趕到了這座城池。他叫士兵把城門關好,不準走漏半點風聲,以免打草驚蛇,并讓士兵們吃飽喝足,好好休息,等待敵軍的到來。果然,第二天敵軍到城池的時侯士兵們累得都東倒西歪了。他們看到城池里沒有絲毫動靜,便準備進城休息,這時侯城里戰鼓突然響了起來,馮異帶著千軍萬馬沖出城池,一騎精銳之師勢如破竹把疲憊的敵軍殺得四處亂逃。
【以逸待勞例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笑曰:‘何其愚也!吾令汝等去,自有主見:吾昨夜仰觀天文,見畢星廛于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魏兵雖有四十萬,安敢深入山險之地?因此不用多軍,決不受害。吾將大軍皆在漢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時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勞,吾十萬之眾可勝魏兵四十萬也!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十八回:“老師的事情,門生還有不竭力的嗎?但有一件,我們也只可以逸待勞,以靜待動,等他們來請教我們!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湯鎮臺道:‘逆苗巢穴正在野羊塘,我們若從大路去驚動了他,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三章:“依我愚見,目前就抽出一支精兵,并起赴陳留附近,或陳留與通許之間,以逸待勞,使左軍不能直達開封城外!
【以逸待勞造句】
在股市里頻繁交易往往力不從心,倒不如以逸待勞尋找最適合的機會再介入。
每次熱血傳奇里攻城的時侯我們都以逸待勞,等他們打得精疲力盡我們再卷士重來打得他們狼狽不堪。
【成長心語】
兩軍對陣時,勞役的程度不同,形勢的優劣也不同。一個明智的指揮者,會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馮異在這場戰爭中,就是趕在敵人的前面,搶占戰略要地,以逸待勞,等到敵人趕到時,殺對方個措手不及。在現代競技體育中,人們非常重視主場作戰,都力爭取得主場優勢,就是因為主場和客場的勞逸程度不同,在競爭中的地位也不同,此道理同樣適合平常生活。
【以逸待勞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以逸待勞的典故01-15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以逸待勞的近義詞01-15
以逸待勞的造句03-31
成語典故04-15
成語典故05-22
成語典故07-25
以逸待勞怎么造句08-16
成語典故介紹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