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累黍成語解釋
發音:bù chā lěi shǔ
簡拼:bcls
類型:褒義成語
結構:動賓式成語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形容絲毫不差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度長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
解釋:
不差:
1、無差錯。
2、不錯,不壞。
3、不缺。
累黍:
1、古代以黍粒為計量基準。累黍,謂按一定方式排列黍粒以定分﹑寸﹑尺及音律律管的長度;同時定合﹑升﹑斗﹑斛以計容量,定銖﹑兩﹑斤﹑鈞﹑石以計重量。三者互相參校。見《漢書.律歷志上》。
2、指極微小之量。
3、指累積微量。形容絲毫不差。
示例:認真負責,做出來的統計表不差累黍。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節選譯文
數就是一、十、百、千、萬,是用來計算統計事物,順應人的性命的規則。《尚書》說:“首先要建立算數來命名萬物。”原本產生于黃鐘的律敷,從一開始,用三來乘,再用三來乘,……經過十二次相乘的數字,得十七萬匕千一百四十七,即一乘以三的十一次方,五行的數字都齊備了。它的計算方法是用竹子,直徑一分,長六寸,用二百七十一枚就形成六角,是一握的'數量。直徑就像十二律六陽中黃鐘的十分之一,長度就像六陰中林鐘音律的長度。它的數字是用《周易》中大衍之數是五、十,其用數為四十九,就成為陽六爻,從而形成六爻周轉流行的景象。推演歷術、產生律呂、制作器物,用規來畫圓,用矩來畫方,稱量物體,量知多少,窺探幽深,求索隱微,勾畫描繪致深致遠的事物,沒有不用數的。測量長短可以不差毫,容量多少不差圭撮,稱量輕重不差黍累。記數超過了一的,和超過了十的,長大于一百的,大小超過一千的,演算超過一萬的,計算都在于算數的方法。公布天下,是小學的準則。職責在于太史,羲和掌管‘蘆。
數者,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順性命之理也。《書》曰:“先其算命。”本起于黃鐘之數,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積之,歷十二辰之數,十有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數備矣。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徑象乾律黃鐘之一,而長象坤呂林鐘之長。其數以《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陽六爻,得周流六虛之象也。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賾索隱,鉤深至遠,莫不用焉。度長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千萬,其法在算術。宣于天下,小學是則。職在太史,羲和掌之。
【不差累黍成語解釋】相關文章:
興風作浪成語解釋03-25
同休等戚成語解釋01-14
酒虎詩龍成語解釋11-05
范張雞黍成語解釋11-06
楚得楚弓成語解釋01-14
馬角烏白成語解釋01-14
你爭我奪成語解釋01-14
撓腮撧耳成語解釋01-14
炮龍烹鳳成語解釋01-14
如運諸掌成語解釋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