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說課稿(精選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本篇課文通過描述端午節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對粽子這種食物具體的描寫,使同學們了解傳統節日——端午節和粽子這種食物,在過節吃粽子的氛圍中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萌發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學習本篇課文,讓同學們能夠繼承優秀傳統節日、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二、說目標
1.學會13個會認字,學習7個會寫字,認識2個新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有感情朗讀課文,能夠讀好長句子,熟讀成誦,當堂達標。
3.在學生感受端午節過節吃粽子的氛圍中,使學生了解并學習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練習朗讀課文。教學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使學生培養學習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三、說教法
在本文的教學中,教師采用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教師把粽子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品嘗,通過直觀的互動方式來展開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四、說過程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教師把親手做的粽子帶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并且請同學們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樣的?什么味道的?(學生描述)教師揭題,《端午粽》
2.教師解釋課題《端午粽》是兩個詞,端午和粽子。解釋二者的關系: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子等節日活動。
(二)、檢查預習,引導初讀
1.自由讀課文,圈劃生字,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用喜歡的方式練習認讀生字。
3.還詞入文,再分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把課文讀流利。
(三)、重點品讀,理解感悟
1.學生在每個自然段前標上序號。
2.教師朗讀第一自然段。解釋“盼著”一詞表現了外婆渴望我們回去的心情。
3.教師朗讀第二自然段。學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們剛剛吃的粽子一樣嗎?
學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粽子帶有一股清香,吃起來又黏又甜。和我們剛剛吃的粽子一樣。
教師講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顏色描寫的詞語,更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粽子的樣子。
4.教師朗讀第三自然段。學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樣?
學生回答:有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教師講解:外婆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好東西應該和大家分享,這樣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悅。
5.教師朗讀第四自然段。
教師講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通過教師對屈原的介紹,使同學們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6.教師設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里有哪些傳統習俗?
學生踴躍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7.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全篇課文的閱讀都要帶著幸福喜悅的心情。
8.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點評,對讀得好的學生給予表揚。
在本環節,理解內容的同時,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方面培養。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讀通的情況下再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端午節傳動節日,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四)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7個生字。
2.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筆順,書空,記住筆順。
3.怎樣寫才好看?學生交流寫字的要領。
4.師范寫,生練寫,再投影作品展評。
在寫字教學時,發揮教師的示范性作用。通過展示平臺,我一筆一畫的來教學生書寫。雖然,這樣的書寫速度很慢,但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書寫習慣。
(五)課后鞏固,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課下留意我國的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在日記里寫一寫。
3.課下搜集關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學之間交流交流。
五、說板書
教師設計的板書,重點介紹端午節、粽子、屈原的關系。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 吃粽子
六、說效果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把親手做的粽子帶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通過直觀的互動方式來展開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來說有點難度,教師指導學生抑揚頓挫的方式朗讀長句子,這樣對于學生的朗讀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端午節吃粽子這一傳統習俗。課文圍繞端午粽,依次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最后點明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通過學習本文,學生既能了解傳統節日文化,感受端午的氛圍,又能在識字、閱讀中提升語文能力,體會濃濃的親情。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正確認讀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立”“米”兩個新偏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朗讀、討論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體會文中所表達的親情。
教學重點為識字、寫字以及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端午節吃粽子習俗背后的文化內涵,感受親情與愛國情感。
三、說教法
1. 情境教學法:通過播放端午節賽龍舟視頻、展示粽子圖片等方式,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端午節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2. 朗讀感悟法: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通過多次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內容,體會情感,尤其注重長句子朗讀技巧的指導。
3. 直觀演示法:在講解粽子的樣子時,利用實物展示,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增強學習效果。
四、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播放端午節賽龍舟的熱鬧視頻,提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節日的活動嗎?”引導學生說出端午節。
2. 展示各種粽子的圖片,問:“那你們吃過粽子嗎?誰能說說粽子是什么樣的?”由此引出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 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檢查生字認讀情況,重點指導“粽”“端”“肉”等易錯字的讀音。
3. 把生字放回課文,再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同桌互相檢查。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 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思考:端午節到了,誰會煮好粽子等我們?理解“盼著”一詞所表達的外婆對家人的期待。
指導學生用期待的語氣朗讀該自然段。
2. 學習第二自然段
學生自讀,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
利用實物展示,講解“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體會疊詞的運用效果,讓學生感受粽子的色澤誘人。
提問:粽子聞起來怎么樣?吃起來又是什么味道?引導學生用“又……又……”的句式說話。
多種形式朗讀,讀出粽子的美味。
3. 學習第三自然段
默讀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樣?
學生回答后,拓展:你還知道哪些口味的粽子?
理解外婆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的行為,體會分享的快樂。
4. 學習第四自然段
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的由來,激發愛國情感。
齊讀該自然段,感受對屈原的懷念之情。
5. 整體回顧,拓展延伸
再次朗讀課文,回顧端午粽的樣子、味道、花樣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
提問:除了端午節,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有什么習俗?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拓展文化知識。
(四)識字寫字
1. 出示要寫的7個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說說發現了什么。
2. 教師示范書寫,邊寫邊講解筆畫順序和書寫要點,如“午”的長橫要寫平穩,“真”里面有三橫等。
3. 學生書空,然后在練習本上書寫,教師巡視指導,強調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4. 展示學生作品,進行評價,表揚書寫規范、美觀的學生。
(五)布置作業
1. 回家給家人講一講端午節和粽子的故事。
2. 用彩筆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粽子,并向家人介紹。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簡潔明了,以端午粽為中心,分別列出粽子的樣子(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味道(又黏又甜)、花樣(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以及習俗由來(紀念屈原),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加深記憶。
六、說效果
通過情境創設、朗讀感悟等教學方法,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對端午節和粽子有更深刻的認識。在識字寫字環節,注重示范與指導,學生能較好掌握生字的讀寫。拓展延伸部分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個別學生的關注還可加強,進一步提升課堂參與度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端午粽》處于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教材中,該單元圍繞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展開。課文以兒童的視角,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端午粽,從等待吃粽,到粽子的外觀、口味、種類,再到背后的文化意義,層次清晰。它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載體,更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讓學生在文字中感受端午佳節的獨特魅力,體會親情的溫暖。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準確認讀13個生字,規范書寫7個生字,掌握“立”“米”旁;能通順、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尤其攻克長句子的朗讀難關。
2. 過程與方法:借助多媒體輔助、小組合作探究以及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升其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濃厚興趣,培養愛國情懷,增進對家人親情的體悟。
教學重點聚焦于識字寫字教學,夯實學生語文基礎;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理解端午粽相關內容。教學難點在于讓一年級學生深入領會端午節吃粽習俗所蘊含的愛國精神和文化傳承意義。
三、說教法
1. 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圖片、動畫、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展示端午節的熱鬧場景、粽子制作過程等,將抽象知識直觀化,吸引學生注意力。
2.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粽子的特點、口味,分享自己知道的端午習俗,培養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3. 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文中角色,模仿人物語氣對話,如模擬“我”和外婆關于粽子的`交流,加深對課文情感的理解。
四、說過程
(一)趣味導入
1. 播放一段小朋友們圍坐一起開心吃粽子的動畫視頻,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時候會吃粽子嗎?”引導學生說出端午節。
2. 展示不同形狀、餡料粽子的圖片,引發學生好奇心,順勢引出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感知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畫生字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 開展“識字小能手”游戲,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搶答讀音并組詞,鞏固生字記憶。
3. 同桌互相檢查朗讀課文,糾正錯誤,讀通句子。
(三)精讀領悟
1. 第一自然段
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思考:從“盼著”這個詞,你能體會到什么?
請學生用“盼著”說一句話,感受詞語情感。
指導學生讀出期待的語氣。
2. 第二自然段
學生自主朗讀,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點?
利用圖片對比,講解“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疊詞效果,感受粽子的色澤美。
組織小組討論:粽子的味道如何形容?用自己的話描述。
分角色朗讀,一人讀描述粽子樣子的部分,一人讀描述味道的部分。
3. 第三自然段
默讀后,小組交流: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樣?
開展“粽子展銷會”活動,讓學生扮演攤主,介紹不同花樣粽子,鍛煉口語表達。
引導思考:外婆為什么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精神。
4. 第四自然段
教師生動講述屈原的故事,播放相關動畫片段,幫助學生理解。
提問: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紀念屈原?
全班齊讀,讀出對屈原的崇敬。
5. 拓展環節
組織“端午習俗大比拼”,學生分組競賽,說出知道的端午習俗,拓寬知識面。
展示其他傳統節日美食圖片,如中秋月餅、元宵湯圓等,引導學生對比,感受傳統節日文化多樣性。
(四)識字寫字
1. 出示生字,讓學生觀察筆畫、結構,交流記憶方法。
2. 教師在黑板上示范書寫,邊寫邊強調關鍵筆畫,如“節”的草字頭要寫得寬扁。
3. 學生在練習本上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及時糾正書寫問題。
4. 舉辦“小小書法家”評選,展示優秀書寫作品,給予表揚鼓勵。
(五)作業布置
1. 回家和家人一起包粽子,記錄過程,下節課分享。
2. 制作一張關于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包括習俗、故事等。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為思維導圖形式,以“端午粽”為中心,分支分別列出“樣子”“味道”“花樣”“由來”,并對應簡單文字描述和簡筆畫,如在“樣子”分支旁畫一個帶顏色的粽子簡筆畫,直觀呈現課文內容,助力學生理解記憶。
六、說效果
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學生在輕松愉快氛圍中學習。課堂參與度高,對生字掌握較好,能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端午粽相關知識和文化內涵。小組活動中合作良好,但部分學生在表達自己想法時仍不夠自信,后續教學需加強引導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了端午節的傳統美食——粽子。通過描述粽子的外形、味道和種類,以及吃粽子這一習俗的由來,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同時,課文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童趣,適合一年級學生閱讀和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正確認讀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立”“米”兩個新偏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感悟、小組合作學習、直觀演示等方法,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粽子的特點和端午節的習俗。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體會端午節吃粽子習俗所蘊含的愛國情感和文化傳承意義。
三、說教法
1. 朗讀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范讀、分角色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 情境教學法:利用圖片、視頻、實物等創設端午節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端午節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粽子的特點、端午節的習俗等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
四、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播放一段端午節賽龍舟的視頻,提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節日的活動嗎?”引導學生說出端午節。
2. 展示一些粽子的圖片,問學生:“你們吃過粽子嗎?誰能說說粽子是什么樣的?”引出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 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檢查生字認讀情況,糾正錯誤讀音。
3. 把生字放回課文,再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同桌互相檢查。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 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思考:端午節到了,誰會煮好粽子等我們?從“盼著”這個詞能體會到什么?
指導學生用期待的語氣朗讀這一自然段。
2. 學習第二自然段
學生自讀,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用“ ”畫出相關句子。
出示粽子的實物,結合課文,講解“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讓學生直觀感受粽子的樣子。
提問:粽子聞起來怎么樣?吃起來又是什么味道?引導學生用“又……又……”的句式描述。
多種形式朗讀,讀出粽子的美味。
3. 學習第三自然段
默讀,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樣?
學生回答后,拓展:你還知道哪些口味的粽子?
討論:外婆為什么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4. 學習第四自然段
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播放相關動畫,幫助學生理解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的由來。
提問:為什么要紀念屈原?我們應該向屈原學習什么?
齊讀,讀出對屈原的崇敬之情。
5. 拓展延伸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端午節習俗,如掛艾草、戴香囊、賽龍舟等。
展示其他傳統節日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節日名稱和習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識字寫字
1. 出示要寫的7個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分析筆畫和結構。
2. 教師示范書寫,邊寫邊講解筆畫順序和書寫要點,如“午”的長橫要寫平穩,“真”里面的三橫要長短不一。
3. 學生書空,然后在練習本上書寫,教師巡視指導,強調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4. 展示學生作品,進行評價,表揚書寫規范、美觀的學生,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加以糾正。
(五)布置作業
1. 回家給家人講一講端午節和粽子的故事。
2. 用彩筆畫一幅端午節的畫,并在旁邊寫上幾句話介紹端午節。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以“端午粽”為中心,分為“樣子”“味道”“花樣”“由來”四個板塊。在“樣子”板塊,畫出粽子的簡筆畫,并標注“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味道”板塊寫“又黏又甜”;“花樣”板塊列舉“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等;“由來”板塊簡單介紹屈原的故事。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有助于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六、說效果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對端午節和粽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夠正確認讀和書寫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良好,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得到了激發。但在教學時間的把控上還需進一步優化,個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還不夠扎實,需要在課后加強輔導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端午粽》作為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的課文,以簡潔且富有童趣的語言,圍繞端午粽展開敘述。它先描繪出端午節前夕,孩子們對粽子的熱切期盼,接著細膩呈現粽子的外觀、口感以及多樣種類,最后揭示吃粽子與紀念屈原的關聯。課文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識字與閱讀的學習范例,更成為傳承端午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熱愛的重要橋梁。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能在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深切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體會家庭親情的溫暖。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準確認讀13個生字,規范書寫7個生字,認識新偏旁“立”和“米”;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練掌握長句子的朗讀技巧。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深入了解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熱愛之情;深刻體會文中外婆對家人的關愛,增強對家庭親情的珍視。
教學重點聚焦于扎實開展識字、寫字教學,引導學生生動、準確地朗讀課文,清晰理解端午粽的特征。教學難點在于幫助一年級學生深入領會端午節吃粽子這一習俗背后深厚的文化意義,以及敏銳感知文中所蘊含的細膩親情。
三、說教法
1. 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圖片、動畫、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全方位展示端午節的熱鬧場景、粽子的制作流程等,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
2. 角色扮演法:安排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如“我”和外婆,模仿人物的語氣和動作進行對話,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人物情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 小組討論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粽子的味道、種類,分享各自所知道的端午節習俗,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促進思維碰撞。
四、說過程
(一)趣味導入
1. 播放一段小朋友們圍坐一起開心吃粽子的歡快動畫視頻,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在什么節日會像這樣開心地吃粽子嗎?”引導學生說出端午節。
2. 展示形狀各異、餡料豐富的粽子圖片,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自然引出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感知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借助拼音努力讀準字音。
2. 開展“識字大闖關”游戲,教師依次出示生字卡片,學生搶答讀音并組詞,強化生字記憶。
3. 同桌相互檢查朗讀課文情況,互相糾正錯誤,確保讀通句子。
(三)精讀領悟
1. 第一自然段
教師飽含情感地朗讀,引導學生思考:從“盼著”這個詞中,能體會到怎樣的心情?
請學生用“盼著”說一句話,切身感受詞語所傳達的情感。
指導學生以充滿期待的語氣朗讀該自然段。
2. 第二自然段
學生自主朗讀,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特點?用橫線畫出相關句子。
利用圖片對比,詳細講解“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疊詞的表達效果,讓學生充分感受粽子的色澤之美。
組織小組討論:如何形容粽子的味道?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分角色朗讀,一位同學讀描述粽子樣子的部分,另一位同學讀描述味道的部分。
3. 第三自然段
默讀后,小組交流: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不同花樣?
開展“粽子展銷會”活動,讓學生扮演攤主,生動介紹不同花樣的粽子,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引導思考:外婆為什么要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體會分享帶來的快樂。
4. 第四自然段
教師生動講述屈原的故事,播放相關動畫片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提問:為什么端午節要通過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全班齊讀,讀出對屈原的崇敬之情。
5. 拓展環節
組織“端午習俗知多少”活動,學生分組競賽,踴躍說出自己知道的端午習俗,拓寬知識面。
展示其他傳統節日美食圖片,如中秋月餅、元宵湯圓等,引導學生對比,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豐富多樣性。
(四)識字寫字
1. 出示生字,讓學生仔細觀察筆畫、結構,相互交流記憶方法。
2. 教師在黑板上規范示范書寫,邊寫邊著重強調關鍵筆畫,如“節”的草字頭要寫得寬扁。
3. 學生進行書空練習,之后在練習本上認真書寫,教師巡視,針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及時糾正書寫問題。
4. 舉辦“小小書法家”評選活動,展示優秀書寫作品,給予表揚鼓勵,激發學生書寫興趣。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端午粽》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占據重要位置。它以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圍繞端午粽這一主題展開,先營造出端午節即將到來時,那種滿含期待的氛圍,隨后逐步深入介紹粽子的外觀特點、美妙味道以及豐富多樣的種類,最后揭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文化內涵。課文內容緊密貼合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既是學生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如識字、閱讀技巧的重要文本,又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認同感和熱愛之情的絕佳素材,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充分領略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體悟家庭親情的溫暖。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要熟練掌握13個生字的認讀,規范書寫7個生字,牢記“立”“米”兩個新偏旁;能夠流暢、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尤其要讀好文中的長句子,做到停頓恰當、語氣自然。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感悟、直觀演示、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觀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全面了解端午節的起源、發展以及相關習俗,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熱愛之情;深切體會外婆對家人的關愛,增強學生對家庭親情的珍視和感恩之心。
教學重點在于扎實開展識字寫字教學,確保學生準確掌握生字的音、形、義;引導學生正確、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理解端午粽的特點和端午節的習俗。教學難點在于幫助一年級學生理解端午節吃粽子習俗背后所蘊含的愛國精神和文化傳承意義,以及敏銳感知文中細膩的親情表達。
三、說教法
1. 朗讀法: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對于一年級學生尤為關鍵。通過自由讀、范讀、分角色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節奏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特別是在長句子朗讀指導上,注重停頓、重音的示范,幫助學生讀通順、讀流利。
2. 直觀演示法:利用實物、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具,展示粽子的實物、制作過程、端午節的.場景等,將抽象的文字內容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激發學習興趣。
3.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圍繞粽子的味道、花樣、端午節習俗等話題進行討論交流。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和共同進步。
四、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播放一段端午節賽龍舟的激烈視頻,提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熱鬧的場景是在慶祝什么節日嗎?”引導學生說出端午節。
2. 展示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粽子圖片,問:“你們看,這些粽子各不相同,誰能說說你見過或吃過的粽子是什么樣的?”由此引出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借助拼音多讀幾遍,讀準字音。
2. 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多種方式檢查生字認讀情況,如指名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等,重點糾正“粽”“間”“鮮”等易錯字的讀音。
3. 把生字放回課文,再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同桌互相傾聽、互相糾正。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 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思考:端午節到了,誰在為我們準備粽子?從“盼著”一詞能體會到什么?
讓學生模仿“盼著”的心情,說一說自己盼著做什么事情,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指導學生用期盼的語氣朗讀該自然段。
2. 學習第二自然段
學生自讀,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用波浪線畫出相關語句。
展示粽子實物,對照課文,講解“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讓學生直觀感受粽子的樣子,體會疊詞的表達效果。
提問:粽子聞起來怎么樣?吃起來又是什么味道?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然后用“又……又……”的句式進行表達。
采用男女賽讀、小組賽讀等形式,讀出粽子的美味。
3. 學習第三自然段
默讀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樣?
學生回答后,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新奇口味的粽子?
組織小組討論:外婆為什么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體會分享帶來的快樂和鄰里之間的和睦。
4. 學習第四自然段
教師生動講述屈原的故事,播放相關動畫,幫助學生理解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的由來。
提問:為什么人們要紀念屈原?我們應該向屈原學習什么?
全班齊讀該自然段,讀出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5. 整體回顧,拓展延伸
再次朗讀課文,回顧端午粽的樣子、味道、花樣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
開展“傳統節日大比拼”活動,讓學生分組競賽,說出其他傳統節日的名稱、習俗,拓展文化知識。
(四)識字寫字
1. 出示要寫的7個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分析筆畫和結構特點,交流記憶方法。
2. 教師示范書寫,邊寫邊講解筆畫順序和書寫要點,如“午”的長橫要稍短且平穩,“真”里面三橫間距均勻等。
3. 學生書空,然后在練習本上書寫,教師巡視指導,強調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及時糾正書寫錯誤。
4. 展示學生作品,進行評價,表揚書寫規范、美觀的學生,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五)布置作業
1. 回家給家人講一講端午節和粽子的故事,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2. 用彩紙制作一個粽子手工,并在上面寫上自己對端午節的認識或祝福的話語。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說課稿】相關文章:
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粽》教案03-10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端午粽》教案設計01-17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端午粽》教學反思(精選15篇)06-08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學反思范文04-18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精選14篇)08-15
部編版語文《巨人的花園》說課稿03-07
部編版匆匆說課稿05-13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說課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