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數的認識》優秀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11-20各數的認識》優秀說課稿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1-20各數的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并且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使本課的新知不斷內化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培養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已經初步認識11—20各數,但是這種認識局限于數字到名稱的簡單對應。對于數字所包含在進一步、深層次的含義即數的組成,理解不夠深刻。這是一個將兩位數量化的過程。需要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再逐步抽象成數字。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學生學習經驗的把握,制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如下: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讀、寫11—20各數,知道11—20各數的組成,了解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初步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認識數位十位和個位。
3、經歷用20以內的數描述身邊事物的過程,體會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培養學生的數感以及觀察、分析能力。
4、了解數的文化,培養學生喜歡數學和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11—20各數的讀寫以及組成
教學難點:數位的意義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突破重點難點,遵循兒童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借助直觀操作,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架起一座認識的橋梁。因此打算準備多媒體課件和學具小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主要采取觀察法和自主探索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使整個教學遵循了由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能很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們班上有個評比臺,于是我巧妙借助學生身邊的資源,通過“每十個笑臉換一個大拇指”的評價規則,讓他們初步感知十進制計數方法,為后面的“滿十進一”學習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我將以學生的自主探索為主線,以問題解決為突破,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層層遞進。
第一層次:用小棒表示11只海鷗。
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一邊擺10根,一邊擺1根”,這種擺法能夠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1根小棒,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初步感知“11里面有1個十和1個一”
第二個層次用計數器表示13個小朋友。
我用計數器直觀地展示了“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再由形象的計數器過度到抽象的數位表。并初步滲透了“滿十進一”的十進制計數法。
第三個層次根據數位表寫數,理解個位和十位上數字的含義。
引導學生交流“11”這里面的兩個“1”意思一樣嗎?
三個層次的環節教學結束后,再次設計鞏固性小練習,這種練習及時有效地帶領學生把前面零散的知識回顧整理,總之在這個大環節中,我想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操作學習時間,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究中體驗,實踐中感悟。
(三)回歸生活,拓展應用。
既然數字是由于生活的需要產生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這一環節我設計一些有梯度的練習,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逐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拓展學生的思維。
(1)基礎性練習。根據表格和數位表寫數
(2)鞏固性練習。11—20各數順著數大家都會了,那么倒過來怎樣數呢?
(五)課堂總結,知識延伸
知識的延伸是學習的繼續,這個環節中我希望通過“數學小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十進制”是怎樣產生的,不但吸引了學生是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喜歡數學愛上數學的情感。
在最后我又與“導入”呼應設計了“10個笑臉可以換成一個大拇指!那你要想得到2個大拇指,那就是貼多少個笑臉?3個拇指?……10個大拇指要貼多少個笑臉呀?
【設計意圖】一方面可以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更是能將學生學習的興趣延伸到課后、生活中去。
《11-20各數的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1—20各數的認識》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這一課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學生認識了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認數的繼續和發展,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數感有重要的意義。本節課的第一個目標是能正確地數出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部分的,而要想掌握這些知識,首先必須理解10個一就是1個十,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另外,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能夠正確、迅速地讀寫11—20各數也是本節課的目標之一。
二、教學設計說明
1、導入環節
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活潑好動,學起來就常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就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并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為生活服務”。因此本節課我從學生熟悉又向往的大海邊入手,讓學生回憶大海邊都有什么?然后直奔主題達到引入本課的目的。
2、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在這一大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小環節:
(一)估數與數數
通過問題一:沙灘上有多少只海鷗?的出示,引導學生對沙灘上海鷗的只數進行估計,初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然后在估數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數來驗證自己的估計是否準確。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變靜為動”的特點,突出數數方法的指導,滲透數數策略,并引導學生用做標記的方法來數,做到既不遺漏也不重復。
(二)初步感受10個一就是1個十。
小棒怎樣擺能讓人家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根?這一問題的提出,激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有1個1個擺的、有2個2個擺的、有5個5個擺的,還有5加6的,還有10和1的……引導學生對這些擺法進行評價篩選是這一環節的關鍵,我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逐個淘汰,最后選出10和1這種擺法,但是學生的這種擺法只是一個雛形,于是我運用課件對此進一步加工,邊演示邊解說,為了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出是10根,我們把它捆成一捆。并順利成章的讓學生體會了10個一和在一起就是1個十。
(三)認識十位與個位。
(1)通過小棒的操作,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進行理解。
通過學生的一系列操作,教師向學生滲十與個透擺放位置的重要性,并通過11進行重點講解,引出十位與個位,并通過11的兩個1因為位置不一樣,身份就不一樣向學生進一步揭示了每個數位上數所表示的意義。
(2)計數器上數位的認識
首先讓學生觀察計數器,找到個位與十位,然后結合自己學的方位知識對個位的位置進行描述,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的含義。
(四)寫數
通過問題“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鷗?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學生可以用小棒擺,也可以用計數器來撥,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對2個十是20,十位上是2,個位上是0也是20進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講解20的寫法。
3、鞏固練習
本節課的鞏固練習都是圍繞著數的讀、寫及意義進行的,首先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數,然后通過提高練習對數的順序進行判斷。
三、教學特色
布魯納強調:數學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學生經歷實物操作(擺小棒)──表象操作(在腦中擺小棒)──符號操作(看數,直接說組成)的過程,從而建立起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十幾的數學模型。可見,建立數概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以上只是我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的一些想法、做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