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時間:2021-07-14 20:00:2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必備】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四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下面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廢墟中經過了38個多小時的挖掘,終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兒子和14個小孩的故事。贊揚了“了不起”的父子倆,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這是本組教材以“父母之愛”為專題編排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學習課文應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品讀文本,再現情境,并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文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內容,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

  2、通過“讀、說”這兩種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親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諾“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的巨大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

  四、教學策略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結合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交流的學習特點,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

  1、讀演結合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讓孩子們“讀、讀、反復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通過讀、演,去解決問題,理解應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文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議穿插法。本課教學,通過詞語的比較,句子的推敲,情感的體會等品嘗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本課教學還輔以直觀法、情境教學法,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法上我貫徹指導思想,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

  分為五大板塊逐一推進:

  (一) 情境創設,揭示課題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的開始就相當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課堂教學中也一樣,一個精彩的導課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結合20xx年的四川大地震這一現實素材,教學開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圖片,勾起學生對08年這一沉痛事件的回憶,既揭示了本堂課的主題《地震中的父與子》,又營造了濃郁的情感氛圍,有助于學生迅速入情、入境,有便于后面教學的進行。

  (二)出示導學提綱,小組合作學習

  1、出示導學提綱:(課件)①父親是怎樣救兒子的?②說說父親和兒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從文中哪里看出來?③課文中反復出現“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④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

  2、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先讓學生自主學習,再讓小組長安排好組員的分工合作學習,教師再加以引導,特別關注中差生的學習動態,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準確、細膩、深入的把握,獲得情感體驗,增強語感。)

  (三)展示交流,體會父子了不起

  1、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在展示交流中,我根據學生反饋情況,相機切入,靈活運用以下這四種方法:

  ⑴讀一讀,讀出真情

  課件出示:

  ①他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②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通過抓住父親動作描寫,進行對比讀、想像讀等多種形式反復的讀來凸現父親挖掘時間的漫長,體會父親的了不起,讀出真情。)

  ⑵演一演,演出艱辛

  父親的動作只有一個字——挖。作者卻通過突出時間的漫長來表現父親挖的艱難。抓住這個“挖”字想開去,讓學生還能讀懂什么?通過“挖”與“掰”、“抱”、“揀”的動作對比演練,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父親挖掘的艱辛。一個“挖”字飽含了這樣豐富的內涵,也突出了父親勞動的艱辛,這就是中國文字傳形、傳神、傳情的魅力所在。

  ⑶品一品,品出實感

  挖掘任務的艱巨,勞動的艱辛,時間的漫長,一個人又這樣孤獨無助,以至于父親成了這個樣子(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

  出示: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我引導學生想像: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樣的父親?

  引導學生通過想像,品析句子,抓住外貌描寫,體會一位歷盡艱辛、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父親高大形象。

  ⑷議一議,議出信念

  在此基礎上,我隨機追問:是什么支撐著這位父親連續不斷進行挖掘?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找出文中的重點句: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然后我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這句話為什么在文中反復出現3次,學生通過討論明白:它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是兒子在絕境中滿懷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親堅持到底決不放棄的原因。

  小結寫法,過渡引出。

  達爾文說過:“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因此,我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寫法,使學生明白學習描寫人物類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動作、外貌等方面仔細體味,并展開合理的想象……

  2、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我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心情感的。怎樣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呢?我鼓勵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采用小組內讀讀,議議,寫寫的方式學習。先聯系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心與言行,再聲情并茂地讀出來。通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3、總結延伸, 升華感情

  通過以上教學流程,學生對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語言中,心靈獲得了愛的感動。此時,引讀全文結尾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讀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讀出父子可親可敬的愛,讀出由愛創造的幸福,讀出自己心底深處愛的震撼。

  (四)拓展延伸,當堂訓練

  一堂好課的結束意味著新的課外拓展,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小練筆:

  請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礫下面,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爸爸媽媽,只有14個7歲的小伙伴,阿曼達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假如是你,你又會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我讓學生寫在課前準備的愛心卡上,留給學生充分時間去寫,然后指名學生上臺展示,引導學生評價修改,最后讓小組內互評互改。通過小練筆讓學生將內心感受說出來,讓學生的思想與文中情感發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升華。。

  (五)設計作業,閱讀鏈接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并積累誦讀。

  2、閱讀有關父愛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等。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感悟用智慧與心靈寫就的篇章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小學語文人教版教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

  本單元訓練主題——父母之愛。這篇課文是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承擔了使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的任務。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本文是對父愛的歌頌,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但要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卻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應該力求通過情境創設,去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研討、合作、.反復吟誦中領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關注人文。”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自讀,認識本課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

  (1)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領悟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互相信任,受到愛的教育。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環境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難點是: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含義。

  四、教法學法:實踐自主互動平等對話的生命課堂

  課堂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群群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易于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適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方法上以自讀自悟,讀文悟情為主,輔以小組合作探究。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引導者”,教學時,應遵循閱讀課文特點,努力創設一種和文本相和諧的情境,用激勵性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思維,用階梯式的環節推動課堂深入。在平等對話中充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學程預設:分享精彩人生,叩響學生靈魂深處的感動

  (一):激趣質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溢著濃濃的父愛之情,也許,我們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這種平凡、樸實、無私的父愛在我們的生命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你能想象到它會爆發出何等驚人的力量?創造出怎樣的奇跡嗎?

  設計理念:小學生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較為強烈,這樣設計抓住了學習興趣點,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讀課文,說一說這是一對什么樣的父與子?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初步感知父親可親可敬,兒子可愛的形象。接著,緊緊扣住中心問題:“為什么說這對父子了不起?”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為父子之情而震撼。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結合第三學段“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訓練要求設計的。

  語文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用人格砥礪人格的語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凈的底色。

  (三)品讀精華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學生自由朗讀,在讀中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首先,學生匯報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接著,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透過人物描寫的句子:“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讓學生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體驗父親救子時內心的焦急和無助,在詞句品讀中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為愛!

  設計理念:“讀懂”既包括讀懂這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讀懂作者用來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了解課文的語言特色。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

  2、創設情境,從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與文本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使學生深刻地感悟父親因為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著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3、對比閱讀,比較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為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造了偉大的奇跡!這偉大的愛可歌可泣!

  設計理念: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4、品讀精華感悟“兒子的了不起”

  當我們還在感動于父愛的偉大時,課文中,一個七歲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達,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又一次強烈的震憾!這個在地震后的黑暗廢墟下,呆了三十八個小時,卻能保持鎮定的孩子,這個在獲救時,首先想到別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處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呢?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通過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心情感的。在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時,運用同樣的方法,采用小組內讀一讀,議一議,寫一寫的方式學習。先聯系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心與言行,再聲情并茂地讀出來。通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四)讀中融情,感悟父子愛的力量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創造性地閱讀,有助于突破教學難點。當學生沉浸在父親不同尋常的愛里,不禁要問:他的精神力量來自哪里?這個教學難點,我想通過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主要設計這樣幾個導語:

  1. 這位可憐的父親,左肩扛著肉體的傷痛,右間扛著精神的壓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這樣做。

  2. 當父親看到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倒塌了,悲痛欲絕地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3. 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想在他耳邊的時候還是這句話。

  4. 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依舊是這句話。

  5. 這句話讓父親成為一座大山,這句話也是大山的寫照,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句話。

  設計理念:“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以情帶讀”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體驗、想象、靈性的情,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賞讀”旨在引領學生回讀原文,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學生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投入地讀課文,帶著自己的情感去體驗作品,與書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親與兒子的“了不起”將通過有“情”朗讀在學生的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課題,升華情感

   這一環節,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讓他們為課文換個題目并說明原因,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文中情感的感悟。學生可能會改成《了不起的父與子》、《勇敢的父與子》、《偉大的父與子》等等,只要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教師都給與肯定,這一訓練升華了情感,突破了難點。

  設計理念: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解決了文章需要學生理解、感悟.,體會的所有關鍵或要點,而且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讀書、引用能力和表達說理能力。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既簡明扼要,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學生的情感,讓整堂課真正成為和諧互動、學習的樂園。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愛

  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種意義構建的過程,是師生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在實際教學中,安排出足夠的空間,在創造中生成精彩,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師生間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對話。這種預設僅僅是粗線條的設計,教師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要靈活處理教材,隨學生的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預案,這樣才是真實的學生真正需要的課堂。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第六組課文以“父母之愛”為主題,重在讓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有一年發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下面,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立目標

  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閱讀教學的要求: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高段閱讀教學要求:

  1.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2.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本組教材閱讀教學訓練的重點是:

  “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品讀文本,再現情境并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文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課件出示)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1.借助圖片感悟文本,運用抓住關鍵詞句、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在情境中想象、交流、反復誦讀、分角色朗讀,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2、結合課文,感知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我將“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體會父子之間的信任。”確定為教學重點。

  “聯系上下文,體會作者是怎么描寫人物,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聯系學情說流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課件出示)(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二)寫法入手,初步感知;(三)品讀課文,感受父愛;(四)遷移仿寫,體會信任;(五)回顧課文,總結寫法。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開課伊始,我會這樣導入:首先播放一組關于美國洛杉磯大地震后慘狀的圖片,問學生:“看完圖片,你有什么話想說?”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看后的感受。這樣的導入不僅把學生很快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感受到地震帶來的巨大災難,并且為后來體會父愛的偉大做好鋪墊。接著進入新課學習:“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就是在這可怕的地震中發生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寫法入手,初步感知

  “課題告訴我們課文的主人公是誰?”“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對父與子。”(板書:父子)由課題中的“父與子”引入課文,讓學生自讀課文,想想作者是通過哪些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自讀之后,交流“作者對人物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這樣的設計,緊扣本組預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一入文,就關注到描寫人物的方法。在交流了語言、外貌、動作、心理等描寫方法之后,進行小結“作者就是通過這些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具體、鮮活。”

  除了人物的描寫,課文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數字比較多。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第1和12自然段,有什么發現?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并找出文中出現的數字。接著,想一想數字在課文中代表的含義,試著用這些數字說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數字的提示下,學生很容易的就能夠簡單復述課文內容了。這樣,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課文的整體印象,把握了課文的基本內容和情感基調。

  (三)品讀課文,感受父愛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我將根據學情,順學而導,具體的看看這些數字背后的含義。

  (1)聚焦第一組數字(30萬人,不到4分鐘),學生通過對比,應該能體會到地震的突如其來和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有了這樣的體會,再來讀第1自然段,相信會讀得更好。

  (2)聚焦第二組數字(8、12、24、36),引導學生想象:“看到這些數字,你看到了誰?他在干什么?”學生通過數字引發想象,初步感受到父親形象。由此再回到課文,文中又是怎樣描寫的?找到文章的重點段落:“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體會這個句子時,引導學生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學習。“仔細讀讀句子,有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個句子特別打動你?”學生默讀后,應該會抓住句子中時間的推移,父親的外貌,體會到父親的艱難、疲憊、焦急、無助、堅持,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對兒子的那種深沉而偉大的愛。在交流體會中,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在自主品讀,體會,交流后觸摸了父親的內心情感,然后再創設情境引讀句子,父親的形象就在學生的心目中慢慢豐滿起來,學生自然就會想到,父親這么做,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兒子在等我!這時,把這幾句話變成小詩,創設情境:看,這段文字不正像一首向父親表達敬意與贊美的小詩嗎?出示:讀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3)聚焦父親的語言。父親在挖掘的時候,有人勸阻他,父親是怎么說的?學生找出父親的三句回話:“誰愿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看似簡單重復的回答,其實有著不同的含義。“這三句話一樣嗎?”“父親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心里在想什么?”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由懇求到焦急直至有點崩潰的心情變化。接著進行排比式的導讀,串聯起三句回話,讓學生進入到了這位父親的情感狀態中,急父親所急,擔心著父親的擔心。

  然后,我繼續追問:我想問問阿曼達的父親,人們這樣勸阻,震情這樣厲害,你為什么不離開?引出文本的主線“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時設身處地地模擬對話,交流,學生很快體會到為什么在其他父親的痛苦吶喊聲中,在這么多專業人員的勸說下,在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更大災難的情況下,這位父親還要沖到廢墟中去救自己的兒子,這是因為父親信守諾言,這是因為如山的父愛。(板書:愛)

  (四)遷移仿寫,體會信任

  學生讀懂了父親的內心,樹立了偉大父親形象之后,在美好的情感體驗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然后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父子對話,進一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通過朗讀,體會父子之間深深的信任。“想象一下:兒子在廢墟下,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隨時可能遇到危險,這36小時,兒子又是怎樣的一種等待呀!”再次出示之前的小詩,“這個兒子/心中只有一個念頭/_______/他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沒有人再愿相信他___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仿照描寫父親的小詩,寫寫兒子。通過練筆,學生再次感受到“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的承諾,加深對信任的理解。這時,再讀被發現后,兒子和父親的對話,從兒子的語言中,就會體會到正是因為對父親的這份信任,(板書信任)才讓兒子那樣的勇敢、堅強、無私。

  (五)回顧課文,總結寫法

  齊讀最后一段,說說父與子哪兒了不起?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再次回顧課文,感受人物形象。最后再次點出本文寫法:“父親和兒子的形象一定留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災難中的愛與信任打動了我們,也更得利于作者運用的這些人物描寫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后也能試著寫一寫生活中的人物,用上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這一環節再次回扣開頭,點出了本組的訓練重點,關注到寫法上面。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篇4

  一、教材編排的特點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魯教版)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994年,在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為了救自己的兒子,而堅持不懈地挖掘了38個多小時后,成功救出14個小孩的故事。贊揚了“了不起”的父子倆,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這單元緊緊圍繞“人間自有真情在”這一主題,講述了人們對總理的愛戴,懷念之情;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戀戀不舍. 依依惜別之情;還有對那高尚.圣潔.無私的母愛的懷念之情。因此,本文對父愛的歌頌,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但要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卻是一個難點。前面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體會句子的方法,本課也是這一方法的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在教學時,我通過情境創設,去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研討。合作.反復吟誦中領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關注人文。”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自讀,認識本課生字.生詞。

  2、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讀.說”這兩種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的相互信任,體會人間自有真情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親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三、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但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

  1、以讀代講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講過,讓孩子們“讀、讀、反復的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通過讀,去解決閱讀課上的幾乎所有的問題。唯有多讀,才能理解,才能運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析詞句法。本課教學,通過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體會等品嘗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品評之后的積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剝。

  本課教學還輔以直觀法,情景教學法等等。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學習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語文素質培養的關鍵。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學會朗讀。即通過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會出感情來,在反復朗讀進入文中情景。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學生明白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這一道理。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讀”是學懂本文的關鍵,也是學習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五、教具準備

  本課教學我主要借助遠程教育資源,豐富教材內容,同時也讓教材內容直觀化,達到資源共享。讓學生學起來更輕松,更有趣。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 讀出“父與子”的情

  1、談話引入。(介紹一位讓你難忘的人。)

  2、播放課件。(了解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3、揭示課題,解讀課題。

  [設計意圖:開始以提問方式引入,給了學生自由發言的權利。通過課件了解地震,體會父親身處險境,為后來體會父愛的偉大做好鋪墊。]

  4、自由朗讀全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是一位什么樣的父親?(學生讀書前講清楚讀書要求,讀準音,讀通句。遇到問題做上記號,想辦法解決,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

  5、交流學習收獲。(用簡練的話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表達自己讀后的感受,并寫在黑板上。這不僅是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同時學生的書寫習慣也得到了培養。)

  6、抽生讀課文。(學生讀后,其他學生夸夸讀的好的地方,同時指導學生朗讀。)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對課文有初步的感知,同時也自學了本課的生字詞。抽生讀,是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的品讀。讀人物的語言,品人物的思想。]

  (二) 說“父與子”的的情

  1、換課題。(根據課文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那種精神,你想想,能不能給它改一個更好的題目。如果你認為這個題目很好,你就讀課文,提出理由來。怎么讀,拿出筆來,一邊勾畫一邊批注找出根據來。從小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學生匯報。(告訴學生發言的方法:先亮明觀點;再從書上找根據;最后講道理。培養學生有序的.連貫地說一段話,克服學生在課堂上發言三言兩語的現象。學生可能會改成《了不起的父與子》,為什么這么改?牽引學生去尋求答案。因為別的父親都絕望了,離開了,只有他,還那么執著;38個多小時不吃,不喝,不睡,常人能做到嗎?兒子在面臨生存的機會卻讓給別人。所以我要說他們了不起。這樣一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當然,學生還可以改成《勇敢的父與子》、《偉大的父與子》等等,只要能說出正確的理由.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設計意圖:老師問學生換不換題目,其實是“醉翁之意”。通過這么一個似呼不著邊際的問題,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解決了文章需要學生理解.感悟.體會的所有關鍵或要點,而且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讀書.引用能力和表達說理能力.]

  (三)寫“父與子”的情

  1、寫一寫。(把你的感受寫出來,可以寫你學了本課后的體會,也可以寫你想對父親或兒子說的話。)

  2、展示學生的佳作,讓學生與文中的父子達到心靈的交融。

  3、作業:將生活中你最難忘的人,選一兩件事把他(她)記下來。回到課文開頭,首尾照應。

  [設計意圖:讓學生將內心感受寫出來,讓學生的思想與文中情感發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升華。]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既簡明扼要,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學生的情感,讓整堂課真正成為和諧互動、學習的樂園。

【【必備】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四篇】相關文章:

地震中的父與子06-30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11-22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2-21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課件設計09-12

 《地震中的父與子》人教版教學設計09-30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選06-20

《地震中的父與子》優秀教學設計06-16

人教版九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11-11

新課標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11-06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 日本精品第一视频在线 | 亚洲日韩欧美九九精品综合网 | 亚洲大片久久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2019 | 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