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山流水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山流水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精細化教學的內容
1、我選擇精細化教學內容的課題是《高山流水》,它選自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美麗的山谷》。本單元的內容有歌曲《我們來到美麗的山谷》、《回聲》等,而我選擇其中的器樂曲《高山流水》,主要欣賞古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流水》。前者是原教材有的,而古琴曲《流水》是我補充的內容。
2、說課分析
1)本單元中的器樂曲《高山流水》的欣賞,是繼七年級上冊民樂合奏曲《金蛇狂舞》之后第二次介紹中國的民族民間器樂作品。上次通過《金蛇狂舞》這首樂曲,我們對民族樂隊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與了解,本章節教材則單獨挖掘了民族音樂的代表作品以及代表樂器——古箏。
2)課標基本理念之一“弘揚民族音樂”
3)加上我本人學習古箏多年,也學過古琴,可以挖掘自身資源,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中國民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已經有一些了解,但大部分學生只是“知其形未必知其意”。中國古代音樂是反映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的鏡子,博大精深,對初一的學生講解這方面內容要把握深淺度,也要找準切入點。比如這些樂器的彈奏法、琴律、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內容不僅多而且有深度,在本階段教學中則不作詳細介紹,重點放在樂曲欣賞上。
三、教學目標
1、對比欣賞箏曲《高山流水》與琴曲《流水》,感受樂曲表達的意境美。
2、了解古琴與古箏不同的音色、特點,能夠運用音樂要素來分析作品。
3、嘗試用古箏表現各種形態的流水,感受力度速度的變化,積極地參與競賽活動。
四、教學重點
對比欣賞兩首樂曲,重點分析古箏曲《高山流水》
教學難點
運用音樂要素(音色)分析流水(能感受到音樂要素變化了,音樂的情緒、情感就會發生變化。
對民族彈撥樂器音色的分辨(以反饋練習中的選擇題呈現)
五、教學方法
對比法(貫穿)
演示法(教師)
參與法(學生)
多媒體手段(視頻、動畫、音響)
分組搶答(反饋練習題)
六、教學過程:(總共分為六步)
這里我用一張流程圖簡單表示(見幻燈)
一)設疑導入
中國是文明古國,它古老燦爛的文化不僅體現在哲學、歷史上,更加體現在豐富悠久的音樂文化中,有這樣一些作品和樂器,已經成為了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窗口,它時刻散發著中華文明的藝術氣息,
1977年8月22日,美國發射到太空的“航天號”宇宙飛船所攜帶的金唱片中,有一首中國古代樂曲,你知道是哪一首嗎?(之后我揭曉答案)
這首被帶入太空的中國樂曲是古琴曲《流水》
仔細聆聽下面的音樂片段,是用古琴演奏的嗎?
設計意圖:此環節我選擇的是古箏音響配水墨畫效果的視頻,考慮到很多同學對古琴和古箏的音色容易混淆,甚至把這兩件樂器等同起來,故用其作為設疑導入。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答案既有古琴也有古箏,不論答案對錯,都可作為話題,帶領大家進入下一教學內容。
二)兩件樂器做對比簡介
1、古琴(看視頻)
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琴的音樂神圣高雅,坦蕩超逸,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寄托理想。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2、古箏
在外觀上與古琴不同的是,以21個琴碼支撐琴弦,右手戴彈片彈奏,左手常以揉弦來襯托。刮奏是其經典技法,表現水的形態尤為形象生動。
音色清亮,婉轉秀麗。
設計意圖:直觀的對樂器形態,音色有所了解,在此環節中用現場演奏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樂器形態、外觀、音色的印象。
三)重點欣賞、分析樂曲
對比欣賞《高山流水》與《流水》過程
在教學設計中為什么把《高山流水》先進性賞析
樂曲的來歷
自古以來,是先有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之后才有了古琴曲,古琴曲原有9段,先描寫高山后描寫流水,后因傳譜以及樂曲本身的原因,現只保留了其中最為著名的《流水》段落。而古箏曲是依據古琴曲發展改編而來。所以,我教學的過程中,先說高山部分,后面的流水部分放在一起與古琴的《流水》對比欣賞。
此外,我還挑選了古箏曲《高山流水》的視頻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備選資料。
視頻一:手部的細節,能夠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彈奏時手的動作。
視頻二:藝術家演奏的版本,能夠從整體上有更為直觀的感受。
請學生說一說“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
欣賞
1)箏曲《高山流水》,重點分辨兩者不同的音樂形象。(這個環節我采用的是自己演奏,結合視頻講解)今天我也為大家獻上樂曲片段。
(演奏完高山之后)在這段欣賞中,我會提示學生怎樣去欣賞樂曲中表達的音樂形象,比方說:開始的第一個雙音向我們傳遞的訊息:一高一低,高低共鳴,錚錚作響,表現的就是山的莊嚴,大家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隨著彈奏方法的變化,力度、速度的變化,我們可以讓腦海中的畫面慢慢豐富起來,讓山變得更加生動。
接下來,是流水部分:左手通過按弦,產生滑音,旨在表達水流的婉轉,滑音的效果交織在刮奏當中,表現出水流的迂回不止,流動不息。
2)琴曲《流水》,(采用聽音樂主題選擇合適畫面的方式分析,之后完整欣賞)
設計意圖:在聽主題之前,我提供給學生搜集到的自然界水的聲音,以及譚盾在其作品《水樂》中表現的具有藝術感的水聲,這比自然水深要抽象,接下來,再把從古琴曲《流水》中截取的四個表現不同流水形態的音樂片段給學生選擇。讓學生領悟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是高于生活的。在古代文人眼中,水是怎樣的,對于水的思考又是如何,通過他們的雙手表達出來,又會怎樣?一步步從眼中之水——心中之水——手中之水,啟發學生感悟三個階段,最終是文人意向的表達,更是情感的升華。
思考問題答案的過程包含了欣賞琴曲《流水》的過程。帶著問題去欣賞,感受不同水聲體現在力度、速度、音色上的變化,水流的湍急與平靜等等,要比直接告訴他們每段代表的具體形象要好得多。立足于課本中的樂曲,從音樂要素的角度逐層分析。從自然界的水聲——藝術表現手法的水聲。
片段一,安靜的水,流的很緩慢,比如溪水、泉水;片段二,略微有點速度的水,比如江河之水;片段三,再加一點速度和力度,波濤洶涌;片段四:澎湃之后歸于平靜的水,比如最終匯入靜謐的江河湖海。這四個音樂片段都是從琴曲中節選的片段。
3)對比并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兩者風格的不同。
聆聽并選擇對應的畫面
分片段欣賞之后再把全曲完整欣賞一遍,可以選擇古琴大師李祥霆(配有流水畫面)或趙家珍演奏的視頻。
選擇之后,請學生歸納音樂中水的表達特征,如快慢、輕重緩急、速度力度上是怎樣體現的之后再進行創作。
四)實踐活動
前面我們對比欣賞了兩首樂曲各自的流水部分,古箏表達的是水的清亮婉轉,古琴表達了水的不同形態,最終從點點清泉匯集到江湖大海
下面,我們就
設計意圖:用自己的雙手,嘗試樂器所表達的“水”之感,體會在創作流水的過程中音強、音色、速度的變化。
請嘗試用古箏體驗不同形態的流水:
1、小溪流水、泉水叮咚
2、波濤澎湃、波瀾壯闊
集體完成表格,給準備的同學時間準備。
古箏曲《高山流水》:描寫了山的莊嚴,水的清亮,表現了流水的婉轉,秀麗之美。
古琴《流水》: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表現的是點點清泉匯集到江湖大海的意境。
五)反饋練習
設計意圖:考察的不僅是對本節課掌握情況,而且把古箏與古琴放在一系列民族彈撥樂器中做比較。
本節課我們重點欣賞了古箏曲《高山流水》,對比欣賞了古琴曲《流水》,下面有幾道題目跟同學們一起分享。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中,知音指的是哪兩位歷史人物?善鼓琴,善聽。
A、姜子牙
B、俞伯牙
C、嵇康
D、鐘子期
E、師曠
F、諸葛亮
G、孔子
以下關于古箏的說法,正確的是?
1、有十三個徽位,七根琴弦
2、琴板上有雁柱(琴碼)支撐
3、有21根琴弦
4、音色深邃,古樸蒼勁
5、善于表現清新秀麗的風格
聽辯樂器音色(連線)
六)課堂小結
熱愛中華國樂,成為有中國靈魂、世界胸懷的人!愿我們彼此都能成為會鑒賞中國音樂的知音!
課后反思:
古箏和古琴極具中國文化氣息,中國文人用音樂來表達內心之感。古箏音域寬廣,彈琴人通過它來感動旁人,帶有娛人性質;古琴是文人的情趣,是自娛,往往感動的是彈琴人自己,它的意義在于心境和自然。
在高中課本的《華夏音樂之光》中,中國古代音樂再次被提及,那時將作更深層次的探究,初中階段此方面內容作為知識了解與銜接。
【高山流水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山流水典故04-17
高山流水造句01-17
高山流水的典故08-12
高山流水散文04-13
高山流水的經典散文03-09
高山流水出處及典故05-01
高山流水的文學典故04-29
高山流水的成語典故04-29
經典歷史典故:高山流水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