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學探究 是研究生命科學最基本的方法;是理科學習的重要方式;直接支持科學概念的構建;未來公民在創新型社會中從事生產和生活應具備的能力。
(4)社會責任 有相關知識作為社會責任的支撐,例如知道怎樣去保護環境。表現為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活中生物學問題;樂于傳播生物學知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社會責任是一種態度和意愿;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表現;高度依賴學習過程。
我覺得每一種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都是我們的教學應該看到的遠方。每一種核心素養都高度依賴著我們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在正確方向上的我們的每一點努力,都是為了民族的未來添磚加瓦,否則就是南轅北轍。很慶幸,生物名家工作室做的是添磚加瓦的工作。
三、 關注學生的終身幸福和終身學習能力
首都師范大學附中的劉本舉老師則換了個角度,感性地從師德的角度解讀了一個教師,一個生物教師應該追求的境界。
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更要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用自己健康向上、尊重、平等的生命狀態來和學生以誠相待,真正地理解學生,影響學生。在教學上通過教師的思考、研究,采用能夠激發并保持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手段,來進行生物學科教學,讓學生對學科保持持久的興趣。劉本舉老師強調,優秀的課堂教學是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枯燥的課堂不會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我覺得有的老師恰恰顛倒了這兩者的關系,在專業和教學上研究不夠,期望通過師生關系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縱容甚至諂媚學生來改善關系。
以教育的遠方為目標固然遙遠,可是須知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取法乎下,則一無所得。教師的本分之下,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篇五:國培心得體會
2016年7月3日——4日,我們參加了新疆師范大學鄉村中小學教師送教培訓項目阜康市小學語文培訓班的學習,為期兩天緊張有序的學習·交流·研討·培訓,我們收獲滿滿。這次國培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收獲和思索:
一、聆聽專家講座,從中受益
這次培訓不但全面,而且細致,有專家對教材的精彩解讀和分析;有課堂實錄;還有耐人尋味無窮的一線老師的經驗之談。原八一附小李崧校長的講座及點評特別接地氣,通俗易懂,很受老師們的歡迎。李崧校長在如何教學說明文的講座中,詳盡地闡述小學語文教材中說明文的編排體系和編排意圖,讓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學思路豁然開朗,在教學中少走彎路,給我們一線語文老師帶來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對于說明文的教學李崧校長更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真是撥開云霧見青天,讓我們飽享了高規格的“文化大餐”。學習中,同行們的錄像課和講座,也給了我們深深的感悟。
二、享受教育,收獲快樂
學習是辛苦勞累的,但是也讓我們獲得了快樂。通過培訓我們明白只有不斷地為自己充電,才能適應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而且現在的一桶水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我們要給孩子們注入源頭活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動中研究,這將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標。同時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并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動中研究,這將是我們今后所追求的目標。
我們將帶著收獲,帶著感悟,帶著滿腔熱情,回到課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去。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靜下心來,采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學,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