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土中國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土中國讀后感1
《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這本書收集了14篇文章,根據他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講授的“農村社會學”的內容,分階段連載,考察了中國農村社會的特點。這本書是對社會結構本身及其性質的分析,偏向于一般性質,把它作為發展中國社會學的方向。
印象最深的是關鍵詞“本土”,這至少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線索。農村人是中國的基層。從基層來說,社會是地方性的;當地社會的本質是當地文盲的根本原因。只有這種鄉土性改變了,文字才能下鄉。作者在這一部分使用的分析方法似乎更為普遍,即從現象中看本質。人的社會環境的差異導致了社會行為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我們不同的秩序模式上:中西方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他的社會影響力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而西方人則是獨立平等的個體,融入集體。秩序也有差異,包括禮治、法治、人治。就中國傳統而言(可能受儒家影響),禮治更為明顯,而西方秩序是法治的;另外,政治體制和權力結構要更上一層樓,這是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
看完《世紀評論》,再看農村和城市,中國和西方,這兩對差異或矛盾似乎是有道理的。人與人的關系,社會與人的特點,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
作為社會學入門書,《鄉土中國》很容易被讀者接受。看了之后真的感觸很深,相信大家看了之后都會有一些體會。
鄉土中國讀后感2
這是一本深入中國農村的一本著作,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內容只就農村而言。雖然如此,但中國上千年來的壓迫封建思想并非短短幾十年就能從我們的血液中消失的。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舊有著鄉土的特性。因而從農村著手描述,更能反應出原汁原味的中國。
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政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我們中國鄉土社會表現的熟人社會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親疏關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傳導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國社會的整個面貌。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老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個詞的`藐視,稱贊“土”字用的精當,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為有了土的滋養,才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這種鄉土獨有的氣息蘊含著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也是鄉村獨有的氣息。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而正是這種“土氣”。此等的精辟見地,如果沒有一種流淌在靈魂深處的傳統文化意識和鄉土中國情緒,恐怕是難抒發出來的。
《鄉土中國》所透露的正是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或者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社會學層面的解析。從《鄉土中國》到《再論文字下鄉》,都是在談論民族歷史、文化對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差序格局更為深遠的影響仍然是對中國人行為方式、道德觀念的傳統導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而這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轉型,無疑是起著消極的作用。
鄉土中國讀后感3
為了填滿未來的新書柜,最近時不時買書。
今天收到了費孝通先生80年前寫作的《鄉土中國》,居然薄薄一本,14篇,不過114頁,一口氣不到兩小時讀完了,讀來酣暢淋漓,一掃連日以來的疲憊感。
《鄉土中國》成文于1940年代,距今已超過80年,但文中對中國鄉村體系的洞見至今讀來仍然適用和新鮮,作為一個出生鄉村,自詡為現代中國人的自己,卻從未如此深刻地理解過我們的鄉村,真是慚愧。
最近買書都是從連叔的有贊店買,連叔的閱讀品味果然有保障,幾乎沒有踩雷。連叔推薦的書多為經典中的經典,值得買,值得讀。
現在讀一本書,快則一周,慢則兩周到一個月,總覺得瀚如煙海的書籍,耗盡一生未必能讀盡萬一,時有泄氣,覺得不如不讀。
萬維鋼精英日課四里有一期提到該如何讀書,大意是說世上書籍千千萬萬,但真正有洞見的鳳毛麟角,甚有道理。
書籍是承載前人智慧和知識的載體,但智慧和知識也是分深度的,我們應該讀的.是經典,所謂經典是跨越時間和空間,洞見本質的深度智識。
生命有限,必須讀經典,或者只讀經典,非經典的書,新穎觀念有限,文字水平有限,粗讀和快讀即可。
歲月悠長,應不急不緩讀書才對。
以下是書中內容的部分節選:
鄉土中國讀后感4
地緣是從商業里發展出來的社會關系。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卻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契約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約定。在訂定契約時,各人有選擇的自由,在契約進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個同意的權力去支持。契約的完成是權利義務的清算,須要精密的計算,確當的單位,可靠的'媒介。在這里是冷靜的考慮,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著人們的活動——這一切是現代社會的特性,也正是鄉土社會所缺的。
在“從欲望到需要”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在鄉土社會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現代社會中欲望并不能作為人們的行為的指導了,發生‘需要’,因之有‘計劃’”。他認為人的計劃是不自覺的,欲望產生了“要”,為了滿足“要”,人的行為就由欲望控制了,當人的行為變成自覺的,那就是需要了,這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費孝通先生說:“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擺脫封建統治才百余年的我們,依舊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在城市人西裝革履之下隱藏的鄉土氣息,如“熟人社會”,“長幼有序”等,當今的中國,依然是一個有著濃重“鄉土”痕跡的中國。鄉土社會和儒家思想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不能忽視儒家思想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深刻影響,正因為此,中國鄉土社會的完全解體或許還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鄉土中國讀后感5
某天,我得到一本書。
封面是莊嚴而古樸的紅,歷史將它裝點得如此沉重,時代和鄉土的氣息縈繞著它,讓它顯得那樣嚴肅,我有點望而卻步。
扉頁間卻傳來陣陣的邀請聲,是沙啞的鄉音,是熱情的方言……封面上的費孝通先生微笑著,那似乎也是一種誠摯的呼喚。
《鄉土中國》——它邀請我去重新了解一個我所謂熟悉的社會,而我,欣然前往。
我本是農村的孩子,但卻生活在城市。記憶中的鄉村,只剩下時間潦草勾勒的幾筆,勉強留存下了一些淺淡的痕跡。
《血緣與地緣》——它將我塵封的記憶喚醒,那個熱鬧的熟人社會在我的腦海中生動起來。費孝通先生的語言十分專業,對于我來說不免有些障礙,但又恰恰給了我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像文中作者寫到的他的女兒一樣,我也在“籍貫”上填寫那個其實并不怎么熟悉的地方,我從未細想過這個問題,更從未將其與“血緣”掛鉤。作者邏輯分明的論證,公式化的`語言,卻彌漫出一股淡淡的人情味兒。
隨著閱讀的深入,一個喧鬧的鄉土社會在我的眼前逐漸放大、清晰,它帶著親切的鄰里,帶著繁華的集市向我走來——那是我的家鄉。
我的心開始不能平靜,也許這就是血緣,會在某個時刻勾起根植心底的對鄉土的眷戀。無論我在哪兒,都永遠屬于那片土地,并隨時會為之感動。
《禮治秩序》至《長老統治》系統地展示了中國鄉土社會的規則;《文字下鄉》科學論證了文字下鄉應注意的問題;《差序格局》清楚地展現了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還有很多很多,《男女有別》《從欲望到需要》……
《鄉土中國》這樣一本學術著作,不僅讓我了解到了鄉土社會的許多知識,也帶給了我情感上的諸多觸動。
掩卷,手里的書又“厚重”了許多。
鄉土中國讀后感6
時常看到歷史的書籍里會講到很多家族的長者坐在一起召開長老會議,并選出德高望重的人代理村里的事物。
在鄉村里,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等等眾多的事物都會和家族發*關系,都會以家族為單位進行著。如果事情小,夫妻二人就可以解決,但若事情大了,全族的人都會干澀進來。在家族里,最有威望的就是族長,他代表家族的形象與利益。而當家族與家族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時就需要長老的協調,長老一般不止一個,他們總是由各個家族的長者組成。長老處理各種糾紛既不是依靠權利,也不是憑借大家的協商同意而產生的效力。他們主要依靠仁禮道德來管教人們!他們依靠傳統的.約束!所以他們總是很重視教化的實施。但這就不得不產生一個問題,傳統的東西也有過時的時候。這時應該怎么辦呢?反對吧。長老領導下的禮制社會是不允許反對的!于是,在現實的社會中,新生的年輕人既然沒有能力去反對傳統的東西,但他們可以選擇是積極地執行還是消極的對抗。這也就產生了書中所說的“名實的分離”。
這所有的一切是在西方社會所不能看到的。西方擁有議會的傳統,他們更多的是同意的權利,只要同意形成的機構不能滿足大多數同意者的意愿,機構就有被反對推翻的可能。他們的行事原則主要依靠法律的約束,他們要求執法者依法而治。
鄉土中國讀后感7
大家小書,獲益匪淺。同時,這本書對我來說也難以“有感”,更多的是獲取知識,通過費孝通先生的引導進入中國社會現象的內心,找尋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現象,背后是怎樣一種文化傳統。
用差序格局的概念來解釋“公”與“私”的界限問題,解決了一些曾有的困惑。度娘解釋的詞條其實并不明晰,只有讀過完整的論述才能真正了解它在說什么。這種富有彈性的伸縮關系網絡,可以跟隨境況來判斷公私,奪定取舍,看來有趣,實際也是如此。費老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如果說西方是“個人主義”,文化傳統里有平等與憲法的觀念,那么我們則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都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想來有時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雙重標準大致就是這樣的一種自我主義作祟。
與父母長輩的觀念之爭也能找到一些合理的說法。過去的家族承擔著政治、經濟、宗教等多重復雜的功能,不僅生育一則,大家族是榮辱與共興衰并在的。因此在教化之中,孝就是“無違”,在長老的經驗下循規蹈矩延綿香火。文化與政治的.區別在這里是這樣:“凡是被社會不成問題地加以接受的規范,是文化性的;當一個社會還沒有共同接受一套規范,各種意見紛呈,求取臨時解決辦法的活動是政治。文化的基礎必須是同意的,但文化對于社會的新分子是強制的,是一種教化過程。”因此在如今社會劇烈變遷的時代之中很多東西留存著,很多坍塌了,也有很多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分裂地掙扎著。所以也不能太貪心,借用一句網絡流行語做個自我批評,不能一邊向往著西方的自由,一邊眷戀著傳統的關懷。
一本值得一讀又讀的書。
鄉土中國讀后感8
禮制不同于法律,亦有別于道德。在中國傳統社會里,禮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是主動的,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相比之下,法律是強行限制人的行為的,而道德是整個社會所支持、默認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即使有些還沒有嚴重到會受法律的`制裁,卻必定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即我們俗話說的良心的譴責。
費孝通先生認為,薄弱的基礎決定了農業社會不能建立起強大的權力帝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也構建不出西方式的民主社會,鄉村中國“在人民實際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在鄉村中國,亦有一種發生在長幼之間的很強的“教化權力”,該種權力保證文化傳統的延續。
費孝通先生認為,在鄉土社會,血緣關系決定了社會地位。在穩定的社會之中,血緣又推而廣之為地緣。因血緣和地緣而形成了一個個關系緊密的社會群體。在群體內部,人們靠人情往來,這樣就限制了商業的發展。
最后,作者認為,鄉土社會的穩定是相對的,只不過鄉土社會的變化極為緩慢。緩慢的變化緩沖了變化可能帶來的沖突,因此鄉土中國自春秋戰國之后,少見思想激蕩。緩慢的變化在名實分離的教化過程中得以實現——面對教化保持面子上的遵從,具體執行之中則遵循事實上的變化。這一過程中,恐怕也形成了國人心口不一、陽奉陰違的一些陋習。
費孝通先生已經仙逝,作為一個既沒有鄉村生活經歷,也沒有文科教育背景的人,對大師的理論做了一些揣測,請費先生原諒這種無知無畏。
鄉土中國讀后感9
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外延伸的親疏不同的關系網絡。這個格局和西方的團體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與格局之間都有交融性。在差序格局里,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這就有些像一片雨點落在湖水里激起的圈圈波紋一樣,波紋不斷向外推延,同時又互相交錯,構成整片湖的聯系。而在西方社會中的團體格局里,人與人的關系主要依靠各種形式的團體構成。所以,我們今天大學里會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社團組織大概就是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吧。
另外,據費先生所說,在差序格局的社會里人們總會存在著私的念頭,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并且除了為了個人那一塊,我們都可以說是為了一個“公”去犧牲其他的利益。似乎都是“大公無私”的,但實際上我們總會披著“公”的外衣去實現最終的私欲。
其實,當我在看關于這一些內容時,我總會產生一個想法:那就是西方社會似乎也存在著一種另類的差序格局,只是他們的.關系網更多的是依靠朋友來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們的親屬關系,地緣關系等。或者可以說是這種靠關系的現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國社會,只是中國社會因為傳統的影響更為的突出罷了。至于文中說的中國人很自私,各人自掃門前雪或者是損公利私,其實這在哪兒都有這個壞毛病,只是說西方因為有團體的傳統要好一點,還有就是西方的社會制度更趨于完善,能更好的指導人們的行為。
鄉土中國讀后感10
很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有人對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么評論:“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后確有萬條萬縷了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是這段頗高的評價使我萌生了對《鄉土中國》的興趣,果然,讀畢,感觸良多.
《鄉土中國》對中國基層的鄉土社會進行了細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它包括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師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地描繪出鄉土中國的基本概況.
《鄉土中國》開篇第一句“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正如費老先生所說的,中國的基層社會的確具有濃濃的鄉土味.那里的“鄉土味”并不是都市人眼中給鄉下人冠上“沒認識多少字、聽到汽車喇叭鳴不明白往左還是往右的”的愚昧,并且經過實踐證明,鄉下人的學習本事并不比都市人差,只是對于知識和城市生活規律的需要沒有都市人強烈.我們都明白,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基層人民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土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速度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里安穩的生活,以致于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型的社會,這個才是“鄉土社會”之所以“鄉土”的原因.
鄉土中國讀后感11
中國人傍“土”為生,“鄉土中國”更是極其生動的囊括了當今的中國。
費孝通先生說,“土”并不是個貶義詞。中國人的最根源便是靠著一方土地生活,“土氣”也從而扎根在了心里。
我并不是農民出生,但也或多或少的接觸這“農民”這一階級的人。農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也是中國的特色。就像西方國家很難意會到那些拿著鋤頭的人,身上有著的獨特魅力。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革命時期,中國的血脈大多還是流淌在農民的骨子里。
我所認為的“鄉土”,是個別具風味的詞,這讓我聯想到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鄉土”既是中國的土地,也是中國的風味;既是物,也是情。中國大半輩子都在土里扎根,也是這一方土地孕育了一方人情。在農村里的鄉土情,能把幾戶原本互不相干的人家串起來。畢竟村子就那么大,農民的性子永遠比不得商人的彎彎繞繞。
當今時代的發展,農村也逐漸成了城市的修飾。我常聽人拿農村人和城里人做對比,比沒兩下話語中的嘲諷之意毫不掩飾。城里人有作為,城里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城里人有教養……但殊不知中國人本就是農村出身的。農村人心思直,沒那么多彎彎繞繞,農村的孩子勤勞能干,身子板硬。其實沒有聰愚之分,只是較比的方面不同罷了。反觀人情世故,中國人骨子里原有的.熱情好客,卻被城市的忙碌掃得一干二凈了。我不認為應該帶著異樣的眼光看待“土氣”這個詞,同樣覺得農村和城市應該是平等的。
總的來說,中國人是含蓄的,是有秩序的,是有“禮”的。這本書以淺入深出的方式將中國社會剖解出來,且又富有生活氣。既是通俗易懂,又值得一讀。
鄉土中國讀后感12
《鄉土中國》此書,余早有耳聞,惜乎銳進之氣已減,加之事務纏身,故于15年11月方粗略瀏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解讀中國傳統社會,是費孝通的一個大膽而又成功的嘗試。書名中的“鄉土”二字,既證明了傳統中國之基本屬性,當然,從另一種角度來講,也是作者觀察傳統中國的立足點。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的社會,土地是固定在地球上而不可移動,由此,以此謀生的中國農民也在日常的言談舉止不免帶有種。種“鄉土氣息”(非貶義,僅僅只是一種客觀的描述)。鄉土社會,強調的是一種靜止的、固態的生活秩序。處在這種秩序下的人們,對于秩序服從的原動力既不是橫暴權力,也不是契約社會中的同意權力,而是在經年累月反復訓練積累出來的傳統。傳統,在相對靜止的社會中,具有壓倒一切的權威性,這也是所謂禮治社會產生的根源。
與西方的團體格局不一樣,傳統國人社會生活結構偏向于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差序格局。所謂差序格局,指的是以父系親屬關系為主軸,異性親屬關系為輔軸的網絡關系。這種格局通常需要研究血緣、地緣、政治地位等因素的影響。對于該概念的研究在現代廣告傳媒學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此書還研究了文字下鄉、男女有別、無為政治、長老政治、名實分離等問題,能夠說,此書以鄉土中國為基本論點,進而將研究領域擴展到了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及國民特性等問題。
本書語言樸實而又立意深遠,篇章結構看似紛繁復雜實則自成一體,是不可多得的大家之作。
鄉土中國讀后感13
《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是根據抗戰時期費孝通先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而寫成的分期連篇文章。費孝通先生的教授方式也相對開放,從所提出的概念大膽而樸素到探索的方式多是以討論展開,這種先進的教學模式也可以促進新的學術領域的開拓。本書的內容也主要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的問題。
費孝通作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其著作通過引用馬林諾夫斯基等國際知名社會學家的論述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由淺及里的的展開,書中學術性與趣味性并重,雖然成書于上世紀,但書中理論卻能廣為當今社會學習借鑒。
“社會團體在日常生活合作中養成了團結的力量,總是會發生一種要求繼續生存的'趨勢。家庭既是最基本的合作團體,這種趨勢必然是很強的”這段之后關于“三角的團結”的論述讀后豁然開朗,人社會的迭代是組成社會的三角結構的迭代,蠶繭的妙喻也是恰如其分,破裂是為了重生摻雜著一定的哲學意味在其中。“維持社會的完整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有足夠數目的人口來擔負分工結構所規定的各種工作。“我說在人類中非得有活著的別人才能有活著的自己。”“人類有死才需要生。”等論述正如作者書中所說看似不合于常理,深究其中正是社會完整蘊含的深刻規律。
鄉土中國讀后感14
這本書很薄,置于掌心,不過一寸有余,但它也可以很厚,厚到要讓人一遍又一遍地從頭看起。每次拿起書的那一刻,說實話心中永遠是抗拒的,那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名詞,一句又一句的深奧語句,天塹般阻擋在我和書之間。但當一頁翻過,目光掃向第二頁時,人仿佛就被吸了進去,一個個生動恰當的例子,永遠適時地為我解開疑惑,給我往下讀的信念。
全書從社會結構入手,闡明了鄉土與城鎮兩種社會。鄉下人并不愚笨,身上的那份土氣也是代代耕耘此地而流傳下來的。隨著一個個論點的提出,這本書也愈加撲朔迷離了起來。
鄉土社會,是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相對穩定的'社會,從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別,論述中心逐漸向人的情感發展,直至長老社會的誕生,“禮教”一詞逐漸展露在人們面前。管理社會的方式也大多成為了教化,這是屬于鄉土社會的特有管理方式。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上一刻都成為了過去,環境、社會都隨之改變,當然,鄉土社會也有著屬于自己的微妙的變化,但“生于斯,死于斯”終究還是決定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仍會流傳下去,烙印在鄉土文化中,不易改變。
全書共有十四個章節,將鄉土社會分割成單獨的小塊,但當十四個章節融會貫通時,又是一個完整的社會。鄉土社會,我認為就是傳統的中國,幾千年綿延至今,從未中斷,也許有些因素會因時而變,但世代終將薪火相傳!
鄉土中國讀后感15
本書在序言中提到了,這里所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他并不排斥其他體系,同樣影響著中國的社會,那些影響同樣可以在中國的.基層社會里發生作用。
從全書整體來看,鄉土中國并不是指中國鄉土或者中國農村,而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結構,國民性格極其成因的分析。《鄉土中國》所透露的正是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或者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社會學層面的解析。它談論了民族歷史、文化對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如:差序格局更為深遠的影響仍然是對中國人行為方式、道德觀念的傳統導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說是完全消解。
在鄉土這個熟人社會中,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這即是鄉土人際交流的直接性引起的文字在鄉土中的不適應狀況。
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與現代社會追求法制不同,鄉土社會是禮治的,它并非需要靠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這種禮,相反的是它需要靠傳統來維持禮這種規范。因為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而鄉土社會時間和空間不流動的特性恰好滿足了這一前提,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內在的服從,它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
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鄉土中國讀后感】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散文07-10
鄉土中國讀書征文12-24
鄉土中國好詞好句摘抄11-18
《鄉土中國》讀后感10-27
鄉土中國讀后感(經典)10-22
《鄉土中國》讀后感11-13
鄉土中國讀后感12-31
《鄉土中國》的讀后感范文08-01
鄉土中國的讀后感范文09-09
鄉土中國讀后感范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