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庸》心得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中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中庸》心得1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看完這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這對于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癥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法律規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良傳統。“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沖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系的效果。
讀《中庸》心得2
初讀《中庸》,才知《中庸》的要旨是論中和,以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原來狀態。它與《大學》不一樣,《大學》論述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在我看來,《大學》講的是詳細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那么是講究自己的中和,重在自己的涵養,恰似與外界沒關,實那么包含豐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上課老師便講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論。實在高妙,我實在是聽不太懂。純真的論述一下我自己的見解吧。我以為,宇宙是一個整體,環環相扣,任何一個局部假如出現了不均衡,那么宇宙整體也會出現問題。這正如人的身體相同。中醫與西醫的不一樣就在于中醫講究的是均衡,而西醫講究的是就病開藥,依據病人的病開什么藥。我自小患病都是吃的西藥,一堆一堆的藥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許多的藥在我身上已經不起作用了,由于身體里已經有耐藥性,而出現這類狀況的時候我就會喝中藥。中醫看病講究經過整體來看,比方說感冒,西醫就直接開感冒藥殺死病菌,而中醫否則,推測出是身體中有熱,那么開些清熱的藥來,因此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還有個現象,就是有的人一輩子病病怏怏的,可是還是長壽;有的人一輩子健健康康的,結果忽然一下子得絕癥病死了。這是為何?病病怏怏的人固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健康,看起來不長壽,可是他們保持了自己的均衡,這也就是長壽的訣要;而看起來健康的人,體內那么不必定均衡,固然不表達,可是一有表現那么為重病。這就是《中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質例子。
其實讀《中庸》時第一注意的是“中”、“庸”二字。原來以為,此二字意思為平庸。此后經過學習終于理解,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無能,而是平時。平時也就是極少改變。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由。年青人狂妄,做事激進,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不時思變,這都是由于“不庸”惹起的。而中年邁年人神往平庸的生活,甘于平庸,穩中取勝。“年長輩好庸,年少者惡庸。”而凡是青壯年獲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風采,較同齡人莊重。比方教師教課,假如班內有特別調皮的學生,老師假如嚴格地責備一般會使學生更為肆無忌憚,起不到正面的成效,這即是不“中”,而這個老師假如平心靜氣的講道理并經常的.鼓舞這名學生,找出問題的本源,師生一同解決的話,就會令學生感覺受重視而努力學習起來,這即是“中庸之道”。
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要說這不偏不倚,我感覺法官最應當成到
這不偏不倚了。《中庸》就是讓人們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道德,法官的裁決能否公正決定了人們的命運或生活死。而反過來想,人們的命運不更為由自己決定嗎?假如人人都“中庸”那么世界豈不是特其余均衡了?可是世界就是保持著一個動向的均衡,有動有靜,動中有靜。萬物都有其自己的地點,生生不息。
【讀《中庸》心得】相關文章:
讀《中庸》心得04-16
中庸讀書心得06-13
華為的中庸密碼07-09
《中庸》讀后感02-20
中庸讀后感02-05
《中庸》的讀后感05-02
關于關于中庸的名言11-27
論語中庸讀后感11-19
中庸讀后感范文03-30
《大學中庸》讀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