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時間:2021-03-30 12:58:28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關于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關于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圣人告訴我們行孝悌之道從愛護自己的身體做起。一個人如果不愛護自己的身體,使身體有絲毫損傷,就是不孝。自殺就更是極端不孝之舉了。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這句話從時間角度和空間角度闡述了踐行孝道各個方面的內容及順序。時間上說到了“事親”“事君”“立身”幾件事情的前后的順序。從空間上有事情要有時須兼顧去做。把《孝經》里這兩句話聯系起來,可以做如下理解:愛護自己的身體是踐行孝道的基礎部分,又兼具四種孝道(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的意義。“事親”則是孝道的初始部分,是孩提時,還沒有直接涉及到“事君”“立身”的時候首先要做好的事情。“事親”也是孝道的核心內容,人生至始至終都要做好這件事情。《弟子規入則孝》中詳細列出了“事親”的29件事——養父母身體:冬溫、夏凊、嘗藥、侍床。養父母精神:呼應、命行、教聽、責承、晨省、昏定、出告、反面 、愛孝、憎孝。養父母心愿:居常、業常、謹為、慎藏、具好、去惡、惜身、養德、喪悲、居變、食簡、喪禮、祭誠。養父母智慧:諫過、復諫。而“事君”“立身”則是成人之后在“事親”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做的兩件事情。“事君”是“事親”的遷移,“立身”即立身于社會,則是踐行孝道的最后一件大事。“立身”所要做好的事情還是“事親”“事君”,而所須品質則是“仁”“勇”“智”。這是從《孝經》里涉及到的人生的四件大事(“愛身”“事親”“事君”“立身”)從哪件事情做起的角度談的“首孝悌”的意思。 我認為,要讓中國成為真正的大國,那么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弟子規》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有素質的國人,民眾素質高,不愁國不強。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是啟蒙養正,

  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范;合在一起就是:學生的規范。中國古籍《禮記?學記》有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因為教育是國富民強的基礎,所以要想使國家繁榮富強,就要先教學。所謂年齡越小的兒童越容易教好,基本不會走上邪道,所以教育應該先從兒童著手。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為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說,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才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后就可以做官,為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而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大國,部分人民的素質卻是有些低,導致一些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游時,由于行為不雅為外國人恥笑,有傷中國國體,大丟顏面。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天地有道為善,人身是儒家稱為“仁”。善道之要為敬,人心是(重在發心,謙在敬中)。敬道之要為愛,手足是(重在行動,懺悔在其中)。愛道之要為孝,人首是(愛人從愛父母做起,親仁親師在其中)。以此論,孝為善道之首。所以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兩句皆引自《孝經》)這里的天地乃指自然,天經地義就是自然之道,“民”就是“人”的意思。“德”是按自然規律去做的意思。概括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孝是自然規律,人要按自然規律去生活,

  行孝道是根本。人則必有父母,為人子是確定的,但倘為長子,則不能為人弟,所以悌道隨附在孝道之后,而合說成“孝悌”。在各種人倫之關系網中,孝是兩輩人之間的道,自下而上;悌是同輩人之間的道,由此及彼。再將孝悌推而廣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這樣就有了一縱一橫兩種愛,一張網絡了所有人的仁愛之網就織就了。孝悌之道是天地之道之首,這就是“首孝悌”的根本意思。

 

【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弟子規》心得體會03-04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02-24

弟子規學生心得體會09-18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07-18

弟子規學習的心得體會03-31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04-08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2-03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10-18

企業學弟子規心得體會01-2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少妇爽的嗷嗷叫视频 | 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永久电影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卡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