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糧食安全主題征文(通用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征文吧,通過征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要怎么寫好征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全國糧食安全主題征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全國糧食安全主題征文1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所謂光盤,就是吃光你盤子中的食物。當前,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數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身邊的浪費比比皆是。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最少倒掉了約2億人一年的口糧。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大家一起來向“舌尖上的浪費”說“no”。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句話是倡議書上所說的。意思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這句話告誡人們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要從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做起,不要鋪張浪費。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輕了,從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樣東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樁樁件件來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李紳的一句詩。這句是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珍惜糧食。告訴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光盤行動。我身邊的光盤行動就是我的爺爺奶奶,他們平時就很勤儉節約。每次吃飯后,盤子里都是干干凈凈的,不留一點剩菜剩飯,這就是所謂的光盤行動。有一次,我問爺爺奶奶,為什么每次我們都把飯吃的干干凈凈的。而他們的回答讓我感到驚訝,他們說:“這是一種節約,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公益,如果我們減少一點點浪費就能拯救很多人。”
全世界饑餓人數超過10億!全球平均每年饑餓死亡的人數達1000萬,每六秒鐘就有1名兒童因饑餓而死亡!如果我們每天的食物減少浪費5%,就可以救活400萬的饑民!。
文明就餐,不僅僅是個人良好素質的體現,更是一種美德的塑造,時尚的典范。其實“光盤行動”就在身邊,如果你看尋找就能發現!讓我們加入“光盤行動”中吧!節約食物,珍惜食物。最后問一句:今天你光盤了嗎?
全國糧食安全主題征文2
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于設備和管理落后,糧食在收獲、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后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在每年為此花費巨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全國糧食安全主題征文3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想這句話誰都知道,誰都會說,但是真的能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呢?
我和你們一樣,其實也特別的浪費食物,爸爸媽媽總是在我的耳邊嘮叨,說什么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我的耳朵都有了老繭,可是,我無意中在電腦中看見非洲人那個骨瘦如柴的模樣,我的心中滿滿的愧疚,你們知道我看見了什么嗎?
當你在吃著正餐大菜或者風味小吃的時候,你想過嗎?想過那些被餓的皮包骨的非洲孩子嗎?沒有,從來都沒有!你知道嗎?也許你從小到大浪費的食物可以拯救幾條人命!你知道非洲孩子在吃飯前會怎么樣嗎?告訴你們,非洲人會先燒一鍋水,然后在路邊拾上幾塊石子,然后放在沸騰的水里,等待著自己的孩子看著慢慢睡著,因為人在睡覺時會忘記一切的痛苦……
孩子們,你們看看啊!你們的良心在哪里!就讓我們大聲吶喊,高舉不浪費食物的紅旗!
全國糧食安全主題征文4
有的同學家庭條件好,很是挑食,吃了幾口飯就倒掉了,說這飯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有的同學著急去玩,盛飯和湯的時候,走路慌張就把飯湯灑在地上!有的同學一邊吃一邊打鬧,互相丟飯菜……這些都是在浪費糧食!也許你并不覺得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你浪費這一點,他浪費這一點,大家都浪費這一點,那就是一個驚人的損失了!同時,有的同學飯后還把吃的東西拿出教室,邊走邊吃,吃完就隨便丟在路上,這和挑食、浪費糧食一樣都是不文明的就餐習慣!這種不文明會非常影響
我們的身體健康和文明學生的良好形象!那就從文明就餐、節約糧食開始吧!
其實節約糧食,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飯菜;不在吃飯的時候,邊說話邊吃飯!不挑食,無論爸爸媽媽給我們吃的,還是學校里的飯菜,都是有利于我們身體成長的,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應該從我做起節約糧食!
有一次,我剛吃完飯,從教室出來,看到一個小男孩拿著一個包子,咬了一口,隨手就扔了,我見此情景就趕緊跑了過去,“你不應該把沒吃完的包子扔掉呀!因為那是糧食呀!”“我想扔就扔,不用你管!”“你這么說就錯了,因為那都是農民們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我吃飽了,再吃就吐了再說了我扔包子關你什么事,真是多管閑事!”“你這么說就錯了,糧食的用處可大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就是寶中寶。現在生活雖然好了,但是也不可以浪費啊!假如我們一天浪費一個包子,全校所有人一天浪費多少多少個包子,一年能浪費多少個包子呢?”就從小事說起吧,浪費東西就是浪費錢,你知道父母掙錢有多么不容易嗎?嗎“我錯了,我以后再也不浪費東西了!”“我希望你按你說的做,再見!”通過這件事我體會到了現在的人太浪費了,我們應該重視糧食,節約糧食!
我們需要改正浪費糧食的壞習慣!吃午飯時不要到太多的菜,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節約糧食人人有則
全國糧食安全主題征文5
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
有人問:農民收入增幅下降,糧食保護價政策影響何在?要精確的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模型計算。我個人的判斷,如果按保護價但不是敞開收購,糧食供過于求的局面可能不會持續這么長時間,也就是說市場糧價的回升點可能會出現得早一點。但就目前農產品供求總體狀況看,農民要想從農業獲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難。
這些資源如果不種糧食而種其他農作物會不會使農民獲得更好的收入?這其實很不確定。現在有些人認為,過去幾年的糧食政策,對糧食生產造成了相當數量的無效供給,造成了嚴重的庫存積壓。這種認識隱含的前提就是糧食生產浪費了部分資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費”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要看其他農產品是否存在短缺現象。現實情況是,除糧食之外的其他農產品也基本沒有短缺,而且絕大多數供過于求、價格下跌。所以,即使這幾年少種一點糧食、改種其他農作物,問題依然存在。
我大體的經驗判斷是:根據目前糧食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大體上需要保持在16.5—17億畝之間。低于16.5億畝,當年生產的糧食就難以滿足需求,糧價會上漲;超過17億畝,則會供過于求,糧價下降。因此,從總供求的角度看,糧食播種面積也就只有5000萬畝左右的調整余地。
這幾年糧食庫存多了,確實可以適當減少糧食生產。估計糧食播種面積在一兩年內低于16.5億畝問題不大,因為有庫存;但連續3年以上我認為就會出問題。
這還只是從糧食這一個角度考慮,進一步要考慮:調減下來的糧食播種面積去種其他農作物,農民是否會獲得更高的收入?
實際情況并不樂觀。比如棉花、蔬菜等已是供過于求。所以抑制農民增收的基本原因,還是市場需求制約和農民就業不充分。現在有些地方出現“拋荒”現象,就反證了這一點。
我認為對“拋荒”不必過分擔憂,首先,“拋荒”面積在總體上很有限;其次,要看到“拋荒”是在糧食暫時供過于求、而其他農產品在市場上并不短缺的情況下出現的,它實際上是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轉移投入的一種應對措施。馬克思說過,農產品價格是由劣等地上的生產成本決定的,出現供過于求時,劣等地退出生產是符合經濟邏輯的。
當然,在我國現實情況下,引發“拋荒”的原因很復雜,農民種地的負擔過重是誘因之一。但無論如何,“拋荒”沒有導致供給短缺,這表明它主要是市場引導的結果,多數農民在當前確實難以靠農業來增收。
農產品過剩非農產品也過剩
農產品的需求約束非常嚴重。比如全球糧食價格下跌自1996年初始,迄今已逾5年,仍處于低谷,很多品種目前的價格和最高價相比已跌去近50%,這似乎是全球性的糧食過剩。但從需求角度看,全球還有很多人吃不飽甚至餓死,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支付能力。所以講目前農產品過剩,只是相對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
但糧食有很特殊的一點,就是它是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的重要產品,對它的判斷僅僅依據人們有無支付能力是要出問題的。顯然,如果完全從經濟學判斷,全球的糧食生產都應減少,更不用說中國的糧食生產應減少;但是從國際糧農組織(FAO)提出“糧食安全”概念來講,目前全球的糧食生產未必能滿足需求。因此,這是非常復雜的問題、不能僅按經濟學的原理去解釋。
經濟發展到今天,從平均消費水平看,糧食市場已經飽和,似乎應該減產。但是平均水平背后掩蓋的矛盾非常大。比如說中國,拿城里的4億人口和農村的8億多人口比較,兩者需求結構的差異非常大。除部分發達地區外,農民的食品支出仍在繼續上升,尤其是肉禽蛋魚這些動物性蛋白食品。
這說明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中,雖然整體上已經進入小康,但由于存在資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問題,收入差距在擴大,這樣的市場就很難對付。生產出來的東西對一部分人來說早已滿足了,而沒有滿足的人卻沒有相應的支付能力。
現在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兩個矛盾交織在一起:一個是農產品的消費者也就是城鎮居民,已經進入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階段,他們的支出將轉移到新興消費如住房、汽車、旅游、教育之類的行業。另外一個是,城市消費的發展非常快,但有良好市場前景的消費基本與農業無關,比如城市高樓、轎車都和農業無關。
所以盡管城鎮在快速擴張,城鎮居民的消費在繼續增長,但對農業的帶動作用非常弱,很多農產品的消費不出現負增長就不錯了。從這個角度看,農民再努力也沒用,因為沒有市場,這是個最大的制約。
但這個制約最終不只影響到農民,中國整個經濟增長的困難就在這里。按農業的生產能力來說,足以保證4億城里人吃飽吃好。但問題是有限的城里人對農產品的需求也有限,結果是相當數量的農產品過剩,這對農民來說就意味著收入上不去。
農民收入上不去,又帶來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城里人生產出來的東西農民買不起。這樣非農產品也沒有大的市場,最后就出現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農產品相對于城鎮居民是過剩的,而非農產品相對于農民也是過剩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8億農民生產出來的東西4億城里人消費不了,所以農產品過剩;而農產品過剩就導致農民收入上不去,因此4億城里人生產的非農業品農民就買不起,最后是大家的市場都難以擴大。
所以,如果日益明顯的收入分配、資源分配矛盾解決不好,第二、三產業和第一產業就相互缺乏所需要的市場環境,各自的發展就會遇到很大的障礙。從這個整體角度分析,我同意“農民增收的途徑在農業之外”這個說法。
【全國糧食安全主題征文】相關文章:
糧食安全主題征文(精選5篇)10-10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征文(通用10篇)10-01
2022全國科普日主題征文(精選35篇)09-16
關于全國科普日主題征文(精選23篇)08-01
糧食安全宣傳征文(精選8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