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好家風征文(集錦1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嘗試過寫征文吧,征文具有標題醒目,讓人一目了然的特點。寫征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華好家風征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華好家風征文1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良好的家風決定著一個家庭的興志盛衰!
我們家沒有一個具體的明文規定家風,只記得從小長輩們總是教育我:“做人一定要樂于助人,別人有困難時要伸出援手扶一把。”我想樂于助人應該就是我們的家風吧!
說到樂于助人,代表人物自然是奶奶了。有一次我和奶奶坐公交車去官橋走親戚,也不知道過了幾站。這時,一位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小男孩上了車,正當他準備掏錢放入錢箱時,突然叫到:“我的錢呢?”他將口袋找了個底朝天也沒看見錢的影子。又在地上東張西望還是沒找著錢。小男孩著急了無奈的叫道:“我錢去哪兒了?”司機聽了有些不耐煩生氣的叫到:“沒有錢就下車,不要擋別人的道!”聽了這話,小男孩更加著急了辯解道:“我真的帶錢了,真的是丟了!我還有急事呢!”說完小男孩的眼淚不禁落下來!這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的眼前。呀!是奶奶!奶奶站了起來,穿過人群,從口袋中掏出兩元錢給了那位小男孩說:“來這錢你接著!”小男孩一愣,接過錢,鞠了一躬說了聲謝謝!將錢放入錢箱中找了個位置坐下了。你看奶奶就是個熱心幫助別人的人。平時別人找她借東西,她都十分爽快;樓道太臟,他會主動清掃;鄰居有困難,她會主動幫忙。
除了奶奶,我家那只母老虎媽媽也是熱心腸的人。這天,天氣十分炎熱,驕陽似火,大地都快被烤焦了。媽媽載著我向培訓班出發。到了十字路時,一位騎電動車的阿姨不知怎的連人帶車摔在了地上。其他的路人見了好像沒看見似的,繞著從阿姨身旁走過了。而媽媽看見了連忙停下車,不顧自己已經身懷六甲,跑了過去。我喊到:“你要干嗎,快遲到了也!”媽媽沒有回答我,走到阿姨身旁,幫助阿姨的電動車站起來,隨后又將那位阿姨扶了起來。阿姨見了十分感激的說:“謝謝你,你可真是個大好人!”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家舉不勝舉。在長輩們的影響下,我也成了一個樂于助人的人。班級里,如果有同學忘記帶筆需要幫助,我二話不說借給他們;路上如果有誰在欺負小同學,我也會上前制止……
小草需要春雨的滋潤才能成長。家風如同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需要好家風的滋養,才能茁壯成長!
中華好家風征文2
“家有家規,校有校規”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話,可家風是什么呢?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了許多優良的傳統;良好的家風家規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而我家的家規的一些規矩是一點點形成的,其中有一條就是大大方方、不自私。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玩累了,回家去拿冰棍。而冰箱里只有一只冰棍了,我卻沒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拿出了那一根。父親見狀,忙問我為什么只拿一根,我告訴父親冰箱里只剩下一根了。父親聽后讓我把冰棍放回去,又累又熱的我,怎么舍得把它放回去,父親見我無動于衷,忙訓斥道:“把冰棍放回冰箱,你吃冰棍解渴了,別人呢?”見到父親這樣,我也只好乖乖把它放回去,可當時的我哪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現在才漸漸懂得,不得不說,因為父親的訓斥,使我做事時想著他人,這種性格令我終身受益。
我每次去朋友家玩兒,都會忘記父母規定回家的時間,玩得很盡興的時候就會很晚回去,讓大人們著急。
有一天晚上,父母因單位有事情都去加班了,我一個人耐不住寂寞,便約同學出去玩,而我卻沒有告訴父母,心里本想著與同學玩一會兒就回家,可是我們在一起玩的高興就忘記了時間,天漸漸的黑了,我們都沒有散去的意思。直到有一位同學的家長催她回去,我們才各回各家。我剛到家樓下,就撞見父母,他們問我去哪了,我說玩去了。母親用嚴厲的口吻對我說:“媽媽不是已經和你講過了嗎?出去玩也要有時間觀念,要按時回家,到哪去也要告訴父母,你這樣讓我們有多著急呀!”說的我低下了頭,很是慚愧,從那以后,我養成了按時回家的習慣。
“按時回家,去哪與父母打招呼”也成為了我家的家規。
“孝”也是我家的家風,孝敬長輩,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中華好家風征文3
古語說得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孕育了無數的優秀傳統美德,其中很多傳統美德是以“家風”的形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的。如尊老愛幼、勤儉節約、謙恭孝順、善良禮讓、以和為貴這些美德通過一代又一代的言傳身教,在現代社會積淀、傳承和弘揚,形成一個家庭的價值共識,也形成了全民共識。
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順的家風需要每一位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樣,良好的家風才能代代相傳。
媽媽是個大孝女,不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媽媽總能照顧的面面俱到。記得那年秋天,奶奶生了一場大病情況非常糟糕。媽媽知道了這件事,帶著我急忙趕到醫院,當媽媽看到奶奶那黑白交錯的亂發、瘦不經風的身子時,媽媽鼻子一酸,頓時,嘩嘩流水集成汪洋大海,隨后,媽媽鏗鏘有力的說:“媽,女兒不甘心您有這般享福的年齡就早早離開人世,女兒不甘心啊!”自此以后,媽媽在家與醫院之間來回奔波。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和爸爸去醫院看奶奶,透過病房窗戶,我看到奶奶的臉稍有了一點光澤,頭發也非常油亮,一種淡淡的薰衣草味,身子也漸漸變得健康的了,聽醫生說奶奶的病情大有好轉。爸爸的眼睛紅了—這是對媽媽孝心的感動;這是對媽媽視婆婆為生母的感動。經過媽媽一個月的精心照料下,奶奶順利出院,難道這般尊老、敬老、孝老的心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可是,在很多的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過飯后,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著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關照,而父
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這種現象,使子女不自覺地養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時間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與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體現的是人內在的品質。兒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報答養育自己的父母。
現在,家風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其實,家風是個古老話題,對家庭成員而言,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處世態度。孝敬父母,關愛父母,就是一種最重要的家風。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別的東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種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說,做兒女的,在好的家風熏陶下,會用好的家風內容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中華好家風征文4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也就是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規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就像糧食一般,不可缺少。而當我呱呱落地時“愛幼、孝順、善良”就伴我隨行。
家風之愛幼,從我上幼兒園到現在,每天早晨父母都會親自送我上學。媽媽必會親親我的額頭說:“寶貝,乖,在學校要好好表現,媽媽等你回來哦。”為了激勵我的學習,爸爸在家里顯眼的地方親手制作了成績爛,并設有“鼓勵獎”“進步獎”“成就獎”。滿滿的墻上都是成長的印記。剛上一年級爸爸媽媽為了鞏固我的漢字,每天晚飯過后,爸媽就會陪我做猜字游戲。比如,媽媽寫、爸爸表演、我來猜。其實我最喜歡的就是背誦古詩,說實話以前這都是我的弱項,自從爸爸想出了好方法以后,我就慢慢喜歡上了背誦古詩,這種奇妙的方法就是畫畫,爸爸邊畫邊教我背誦,就這樣我現在特別喜歡背誦古詩。
家風之孝順,由于工作原因,爸爸媽媽都在外打工,我就和爸媽一起在一位親戚家生活,只能讓奶奶自己在老家。爸媽就經常給遠方的奶奶打電話問寒問暖,定時給奶奶郵生活物資,只要我們一有時間就回老家陪奶奶。漸漸的我長大了,我有時就會接替媽媽,打電話給奶奶,給她講講家里的事,講講學校里的事,告訴她爸媽現在很努力工作,我學習也很棒,請奶奶放心,并叮囑奶奶一定保重身體。平時我就把好吃的東西留給奶奶,等回老家時拿給奶奶吃。爸媽時常教育我要學會感恩,感恩父母,孝順父母。
家風之善良,爸媽從小就告訴我小動物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都需要愛護和關心,并教育我要善待小動物和它們做朋友。每次去動物園我和爸爸媽媽都會提前準備好多東西呢。我們要給駱駝和長頸鹿帶上玉米粒。還得提前把胡蘿卜切成片,并用樹枝串上。讓我親自喂給它們吃。爸爸媽媽還教我多和它們說說話,每次我還會趁機摸摸它們的小腦袋。慢慢的我發現其實動物們也很溫和,只要我們善待它們,它們也會對我們好的。
我愛我的家,我愛我的爸媽。希望我們家永遠保持這種好的家風,一直伴我快樂的成長。
中華好家風征文5
我家一直有家訓,這些家訓是我成長道路上的一盞盞明燈,指引我前進的方向,教我怎么做人,如何做好人。
爸爸告訴我,做人要孝,孝便是我家的家訓之一。記得有一次奶奶生了一場大病,爸媽得到消息后趕忙打車,飛快地回了老家,帶奶奶去了醫院。媽媽在這期間一直照顧奶奶,爸爸只要下了班,也是匆匆忙忙往醫院趕。護士阿姨直夸爸媽孝順,而爸媽卻說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我也因此懂得了孝。
勤儉也是我家的家訓之一。從小爸媽便不叫我浪費任何東西,那次我們去吃自助餐,我開心地不得了,恨不得一蹦三尺高。到了那里,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看見哪個好吃我就拿哪個,到最后我桌子上還有一大堆沒吃完的食物,我實在吃不下了,感覺肚皮都快要撐破了。爸爸看到我還有那么多沒吃完,一臉嚴肅:“你既然吃不完,為什么還要拿那么多呢?我從小便教育你要勤儉,這些你吃不完的食物,都是要倒掉的,你可知道,它們是經過多少人的辛苦勞作才來到這個世上的!”,聽完后我愧疚地低下了頭,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浪費任何東西了。
我家的家訓還有善良。記得那是一天夜晚,雨下得特別急,爸爸來學校接我回家。剛走出沒多遠,看見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奶奶,一手舉著一把傘,一手領著小孫子,在泥濘的路上艱難地走著。這時,爸爸把車慢慢地停下來,走到祖孫旁邊,熱心地請她們上車。上車后,老奶奶激動地說:今天遇到好心人了,真是太感謝您了!”爸爸微笑著說:“不用客氣大娘,舉手之勞而已。”。那一刻,我明白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這便是我們家的家訓,是它們激勵著我健康的成長,讓我明白了如何做一個好人。
中華好家風征文6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規,班有班規,家也得有家規。好家規創造好家風,好家訓創造好家庭。每個家,都有家風家規。
我們的家的家規體現在“見不義之財勿取”。媽媽經常說:“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更不可以偷,你想要的要靠你自己去爭取,偷或拿別人的那不算本事,要記住“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雖然聽上去有點兒死板,但當你熟悉后,將其變成一種習慣,你就會覺得其實它并不死板,反而覺得這是必須的。
我們家的家規也體現在“尊老愛幼”。孟子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李密也說過“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母二人,相依為命。”還有……可見尊老愛幼的重要,尊老愛幼不僅是我家的家規,更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傳統。
我們家的家規還體現在“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這條家規很有意思,因為它不是誰定的,而是在下無意間看到的《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故其意為“枯萎了的樹木到了春天還能再發芽,人生卻不會有兩次少年時光。”看到這句話,我輾轉反側睡不著,我想:少年時光既然只有一次,怎能辜負呢?想做的就去做吧,這一生又有多長呢?那這短暫的一生,就不要留遺憾了吧!趁現在快去做吧,不然到了以后又該后悔了。于是我猛地坐起叫醒已熟睡的父母,對他們說了我的想法,沒想到她們同意了,而且我還看見他們的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我們家的家規還有很多,但總的意思都是告訴我們:一家人要團結互助,為人正直,內心善良等。它們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到的人不多,不過我相信有朝一日,我和我的家人一定會“超標”做到!
中華好家風征文7
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就猶如一棵樹生長的過程。家長需要精心教育與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孩子們的缺點與不足,不是來源于他自己,而是來源于家長。對于這些缺點與不足,家長不能對孩子進行粗暴的打罵,而是先糾正家長本身的錯誤,從而再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走。面對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大多數是由于外界因素與家庭因素造成的,不良的家庭壞境會給孩子造成了負面的影響。這時候,家風、家訓與家教的好與壞就是最有利的證明。
首先,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它是精神一層表面的教育,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理念。家風是一種正面的、積極向上的行為準則。它在于內化心靈,而外化行為。所以,孩子的家風教育不只停留在表層的行為教育上,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精神上的教育。因此,家訓對于孩子的精神教育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訓是中國自古流傳的一種家庭傳統,至今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強烈的影響。對于家風來說,家訓更為具體、易懂。它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要求與警示,能夠更確切地指出孩子的不對。將家規熟記于心,每當孩子做事時,都會以家規為準,符合則為之,不符合則拒之。無形中,起到了警告、監督的作用。其實,家訓也可以理解為在家風的基礎上加以補充,達到內外要求,共同形成的目的。
我認為,家風與家訓的主要體現還是在家教。家教是由父母雙方共同對孩子的親身教育。這種教育是其他教育不能代替的。總而言之,家風與家訓都屬于家教。所以,家庭壞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當然,家教是否成功,也能夠直接反應你是不是一名合格的,負責任的家長。孩子在初始階段,他們所有的認知標準都來源于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在這段時間內,父母能否讓孩子正確地認識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這些觀念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次改變。因此孩子的一生與家庭教育的質量是密不可分的。想要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家長必須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壞境與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風不是說說而已,家訓也不是背背也罷,家教就更不是簡單粗暴的那種打罵教育。家長對孩子做得夠不夠、好不好、嚴不嚴,就體現在孩子的未來。千萬不要等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才開始后悔當初對孩子教育的懶惰與放縱,要從現在就開始對孩子教育,擔負起自己作為家長的責任,百分百地投入到教育中去,嚴格地要求孩子,以高標準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就人生最美好的未來。
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無法忽視的話題。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中幸福成長。
中華好家風征文8
家,給人以溫暖。它是人們唯一定所,是人們避風港灣。但是,家要有家樣子,不能亂七八糟,沒有規矩。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只有溺愛與包庇,那請問這是一個家嗎?家原本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座巍然聳立大山,萬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請問,這是誰造成?是我們。爸爸沒有威嚴,媽媽全是溺愛,我們變成一個個蠻橫無理人。家這棵參天大樹一倒,大山塌了,我們后悔了,懊惱了,可惜晚了。
我記得寒假臨近過年時,電視上出現了一種許久未聽過新詞“家風”。這一詞是新聞聯播上所播出,他們派出記者,隨機提問,“家風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答案各不相同。
家風,我認為是家里人一種行為,是好是壞。我認為我家家風是熱情,爽快和執著,因為家中每個成員都十分熱情好客,遇到困難不退縮,說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認為是家人素質,是深是淺。家人如果不學習,將得不到知識,學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一點。從小,父母教育我們要認真做事,知錯就改。現在老師教導我們分清黑白,認真做人,踏踏實實。將來,會是社會教育我們堅持不懈,守法牢記。每一天,我們都學到東西,學到知識,學會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訓,我認為是家人教訓,是嚴是松。如果每個人都官官相護,隱藏事切,我認為就要使用殺手锏了。如果每個人都坦誠相待,大公無私,我認為規則沒有必要了。家訓,該用時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該時千萬不要用,否則會鑄成大錯。
一個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中華好家風征文9
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家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一家之規,規范的內容與現在國家提倡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總體目標不一而同。我家的家規與所有家庭的家規都一樣,無外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但作為一個回族家庭,多年以來,如何最大限度地遵守民族傳統、如何與其他民族和睦相處是祖輩以來為人處事一直遵守的原則。
父輩一生大多呆在祖籍地,從事工商業、服務業等產業;到了我們這一代,隨著教育的普及,我們的經歷同普通的70后沒有不同,中考、高考、異地求學就業,越來越開放、多元的世界擺在我們面前,常常感嘆自己適應社會能力的這么強;閨女上小學時,中午的伙食卻成了全家最頭疼的問題。因為學校回民孩子少,沒有特意準備回民伙食,于是,上學的路上,會經常看到一個小女孩背著書包、拎著飯桶的身影。
一開始,閨女不愛拎,常常說"哪天不拎飯盒是我最開心的日子",低年級時,飯菜常常剩很多,五六年級以后,她的飯盒成了全班的最愛,每到午飯時間,大家都要猜一猜她今天帶了什么菜,我家的菜譜她們也了如指掌,甚至說"哪天你家開個加回民小飯桌吧"。這一拎就是6年,6年12個學期,包含了她太多的快樂與榮耀,承載了她太多的希望與夢想,如今,閨女就要小學畢業了,離開她心愛的老師同學,那曾經在一起吃飯的樣子會永遠留在她心里。
小小的飯盒看似普通,卻分明是一種堅持,一種民族信仰的堅持。也許有的人會說"何必那樣對自己苛刻,有什么大不了",孔子云"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如果只是貪圖口舌之快就扔掉信仰,那么在大是大非面前,你還能堅守住什么呢"我們常常這樣對閨女說。
家規是尺,丈量著每個人的心靈;家規是圃,蘊育著每個人的思想;家規是春雨,潤物無形。樹立美好的家風家規,傳承悠久的國風國規,中國這只文明善良勇敢的東方雄獅最終將讓世人刮目相看。
中華好家風征文10
撥動琴弦,跳躍的是音符飛揚;蜻蜓點水,徘徊的是微波粼粼;出類拔萃,周旋的是優良家風。
瞧,那懵懂懵懂的小孩跌跌撞撞,迷茫不知所措而無從所適,涼風習習揉抱著她,一絲絲暖意繚繞顫心,徘徊,周旋,它,惠澤于每個家庭成員,彌漫于每個家庭之中。它,就是家風,鞭策著我一路前行!
洋溢著磅礴的人生箴言,暗含著老練的智慧結晶,悠悠家風,受益無窮,熠熠生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懵懂的小青年曾贊說到,學習不能勉強哦,應該多留時間玩玩,要懂得享受世間的“美好”。可是,我錯了。漸漸的,我在“享受”中跨過了這段美好,高瞻遠矚,抓耳撓腮的,絞盡腦汁的想:我理解錯了嗎?家風到底什么意思呢?
趁著時光慢慢流淌,趕快奔跑回家問我的媽媽,追逐匆匆,嬉戲緩緩。蹦進院子,氣喘吁吁的我急急忙忙奔向書房,仔仔細細,清清楚楚的反復讀記那一行書法文,熟讀,深思,牢記,保證不鬧笑話。誤打誤撞,幾番走出門,就撞到莫人或莫物,把我搞的眼珠打翻兒轉,頭頂出現美麗的星辰……
“爺爺回來了,爺爺回來了!”我至親的人回來了,瞬間想到,爺爺是我們的長輩,他比爸爸我的媽媽跟懂家風吧。來到了爺爺旁邊,一向粘人的我有架起了小孩子脾氣,定要爺爺陪我玩,且給我買好吃的……
進入了大自然懷抱,純真無邪的懵懂小青年又活潑了起來,玩的就一個字,爽。風雨的淅瀝誤打了一個小鳥巢,驚驚慌慌地翻滾,從樹上到地上,一路的慘劇讓人留下一個黑黑的倒影,我心一震,望了望爺爺,他的眼神里充滿了期待……我似乎明白了,把還在雨中靜寂著的鳥巢拾起,偶然發現,里面竟然有一只小小鳥和一個鳥蛋,驚奇地望了望那個高大的身影,他對我點了點頭,欣慰的笑了笑。安放一切就序,幼稚地朝它揮了揮手,走了。希望這小生命得以延續。
回到家中爺爺細致地給我解釋了蘊意,恍然大悟,剛才一事就是個證明,我在家風的熏陶下茁壯成長,家風,振作了我的精神,不在港灣內遮風擋雨,而在港灣內欣賞自然卷!
中華好家風征文11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物都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國又素有“文明禮儀之邦”的美稱,這都歸功于中國人民的素養,中國人民講究體面,每個人都出生于一個有素養,有講究的家庭,不論窮與富,每一個純樸的家庭,都會有那么幾條不變的家訓,教育后人怎樣做人,人生在世的責任。
每個人的家里都有幾條好家訓,塑造好家風,我家也不例外,爸爸也經常跟我說起爺爺的事,爸爸說,爺爺表面上很嚴肅,其實在姑姑和爸爸之間,爺爺最疼的便是爸爸,爺爺表面上若無其事,其實一直都很關心爸爸,爸爸小時候上學的路很遠,又沒有公交車,爺爺裝作不在意,結果偷偷地給爸爸買了一輛自行車,雖然只是一輛普通的自行車,卻包含了爺爺對爸爸無聲的愛,爺爺自己勤儉節約,把好的東西都留給身邊的人,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于是樂于助人便成了我們家的傳統,好的東西也要和別人分享。
我一直都很崇拜我的爺爺,可是我卻從來沒有見過我的爺爺,因為在很早的時候,我爺爺就去世了,那個時候我還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我爸媽都還沒有結婚,所以從小到大,對于我的爺爺,我都只是聽說,雖然對于爺爺,我僅僅只是聽說,可是爺爺已經成了我心中的第一。所以爺爺那些好的品質全被保留下來,作為我們的家訓。
爺爺一直都是我們家做人的警鐘,我爸爸每次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都會告訴我一些關于爺爺的事情,告訴我其中的道理,教我做人,做一個像爺爺一樣的人,我也從這樣的家訓中慢慢長大,他們都說我是我們家里最像我爺爺的人,要我長大成為一個和爺爺一樣的人,向爺爺看齊。
可是我卻沒有,我犯了一個錯,也許是在青春期里的迷茫,突然覺得很慚愧。我沒有牢記爸爸告訴我的家訓,沒有像爺爺一樣,每個人都難免會犯錯,只要肯改。現在我知道自己做錯了,我會改,并且不會再犯,我會把爸爸的訓導和爺爺的精神牢記在心,我以后會嚴格要求自己,不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
正是因為我家有一個榜樣給我們指明方向,我們家一直以來都是以和為樂,幫助左鄰右舍,不卑不亢,有了好的家訓,塑造好的家風家氣,一家人和和樂樂,雖然平凡,但是很充實。
這樣的家訓便一直從爺爺身上留下來,教育爸爸,教育我,教育以后的子子孫孫,家訓記我心。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的情懷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重視家庭、強調家風。
家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家風對我們的社會而言,就是一種對道德力量和規則的信仰。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訓家風,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將家風意識植入內心的價值觀,時代的精神就能得到非常重要的支撐力量。重視家訓,重建家風,必須重建家庭觀念,將家庭置于更重要的角色定位。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決定著中國的氣場。“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形成,無關貧富,只關德行,家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影響著社會之風。從家風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是具體行動,一個是精神升華。家風是社會的產物,與時俱進,歷史的變革,或早或遲,總會賦予家風、家規、家訓以新的意蘊,也給時代和人心以指引!
中華好家風征文12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基礎性教育,良好的家風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石。
家風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風格、作風和傳統,包括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準則。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我們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我們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的言談舉止營造了特定的家風,我們在這種特定家風的熏陶下,會經過耳聞目睹接受影響。這其中,“模仿”起著重要的作用。不管成年人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言談舉止會對我們產生某種性質的影響,我們都在模仿。
近日在很多法治欄目中都看到了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不得不說這些誤入歧途的孩子令人痛心。但在這令人痛心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讓他們迷失了方向,一步步走向犯罪的邊緣?而家長——作為未成年孩子的監護人和引導者,他們又有著什么樣的職責呢?我認為從這些事件中,應該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重視家風,家訓,家教。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猶如一棵棵小樹苗茁壯成長的歷程。
不同的只是樹苗需要人工制作的木架來扶持它,匡正它的成長軌跡,而孩子們則是需要家長的精心教育與幫助來健康成長。對于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們,我不敢斷定全部都是由于家庭的影響因素對他們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而產生了惡果,但我確信,對于他們的錯誤,家庭環境自己家長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時候,家風,家訓以及家教的好壞都被最有力地證明!
對于我來說,我家的家風就是“學會做人”。這里講的“學會做人”指的是在道德品行做好,不是說要做到最好,但在一般情況下,我都以此來告誡我自己。在為人處事方面,對別人要做到寬容、和善、認真地對待;在生活上,我會做到細心,對每件事都堅持認真地去處理;在道德方面,我時常提醒自己絕不做任何破壞、違反社會規則的事情,我會盡力地做好道德上的小事情,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不要做得最好,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對待它們。
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風,我才成了一個合格的家庭成員。有時,我所學到的家風,是從父母的身上借鑒而來的。我覺得在此方面,父母對我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一些好的家風就會養成一些優秀的品質,正是有了這樣良好的家風,我們才能更好地成長。
家風如細雨,潤物細無聲。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為子女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風。因為只有正當的家風,才能給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良好的家風是孩子終身的財富
中華好家風征文13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許多優良的傳統;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家風正,則后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好的家風好的家訓會直接影響我們的一生。
我的家在交城縣西社村,我家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我認為我的家有較好的家風家訓。聽我爺爺講,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從小就教育他要孝敬父母,尊敬一長輩,踏實做人,善良做事,誠信為本,勤儉持家。到了我爸爸這一輩,我的爺爺奶奶也一樣繼承了上一輩的祖訓來要求下一輩。而我也是從小就聽爸爸媽媽這樣教育我:上學后一定要跟同學好好相處,不能說臟話,好好學習,團結同學,聽老師的話。
耳濡目染了父輩們的做人做事,我也從小受到了他們的影響。有一次我跟同學約好第二天早上去我們村里的小學操場上練習騎自行車,當時是寒假期間,天氣特別冷,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天陰的特別厲害,好像要下雪的樣子。我匆匆吃過飯,穿上棉衣帶上手套帽子推上自行車就趕到了學校,但是足足等了一小時也沒見同學的影子,天空飄起了小雪花,我只好返回家。雖然他沒去,但我去了,我做到誠信了。爸爸也贊賞了我的行為。
正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家風家訓,我們全家和睦相處,老有所樂,小有所樂。反觀我家舊宅的一個鄰居,天天爭吵,臟話連連,父母離婚,后來他父親落下殘疾,他也至今獨自一人。
所以,有了好的家風家訓,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中華好家風征文14
家風是什么?家風就是一家人對生活、對工作、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和作風。回想我的生活,家風一直在陪伴著我成長。
小時候,我跟著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常常教我做家務。
有一次,我打掃房間,掃了一堆垃圾。正巧,這時隔壁小花來找我玩,她催促我快走,說小伙伴們都等著我呢!我心里癢癢的,來不及把垃圾掃進畚箕倒掉,就想馬上出去玩。怎么辦呢?我靈機一動,把這些垃圾全部都掃進了大衣柜底下,就跑出去玩了。
我心想:地面干干凈凈的,外婆一定會表揚我!果真,外婆看了看房間的地面,對我說:“涵涵真能干!已經打掃完了,就出去玩吧!”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迫不及待同小花去玩了。
晚上,我的發夾剛好掉在了大衣柜邊上,我撿的時候,卻發現白天被我偷偷掃進大衣柜底下的垃圾不見了,原來外婆早就知道我的小秘密了,她把我藏著的垃圾打掃干凈了,正等著我坦白呢!于是,我紅著臉對外婆說:“對不起,外婆,我錯了。”外婆摸摸我的頭,和藹可親地笑著說:“傻孩子,雖然我們說眼不見為凈,但垃圾可不能存放,會越積越多的,做事情要有頭有尾啊!”
我慚愧地點點頭。“誠實做人,踏實做事”的家風就這樣春風化雨般滲入我生活的點滴之中。
奶奶的勤儉節約好家風,也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她經常和我說她小時候吃不飽飯的故事。剩菜剩飯她不舍得倒掉,都要吃掉。我也不浪費糧食,每次吃飯都要光盤。在學校里,我把學校當成自己家一樣,看見沒有擰緊的水龍頭,都要去關緊。上體育課之前,我會隨手關掉教室里的日光燈……
爸爸媽媽一直教育我“百善孝為先”。爸爸跟我講“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奶奶平常獨自住在老家,爸爸每天都會給奶奶打個電話聊一聊家常。節假日,別的孩子一般都是和爸媽一起出去郊游,我們卻是一家人回老家陪奶奶。爸爸總說,奶奶老了,她辛苦了一輩子,我們是她最大的牽掛,她也是我們最重要的人。
現在的我,看見老人過馬路或走臺階,我會上去扶一把;公交車上,我會主動讓座;在家里,我會幫媽媽照顧還不懂事的弟弟。
在好家風的熏陶下,我成長為一個誠實孝順、樂于助人的孩子,懂得感恩、學會珍惜、給人溫暖。好家風也會一直陪伴著我繼續前行。
中華好家風征文15
傳統中國重家風。家風琳琳瑯瑯,概括起來,不外乎家國天下、耕讀傳家、積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幾個關鍵詞。揚州個園有兩副楹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唯儉與勤”、“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就體現了這一點。家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來卻很少被提起。在種種“神回答”中,雖有調侃,但也見其式微。
有人講,現在談家風,并沒有多大意義。言下之意是,家風大多充滿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好人、老實人,可社會現實常常是“老實人吃虧”。有聲音稱,當下社會除卻成功別無信仰,而且為了成功可以拋棄一切。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太累了,甚至難有出頭之日。但必須看到,這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這種狀況不會延續只會削弱。而且,我們處在同一條船上,誰也不能獨善其身,誰也不能做社會責任的“逃兵”。這種責任,是存在的理由,也是活得更好的保證。
有人講,家風向來是大戶人家事,與一般百姓關系不大。這是一種誤解,文人重家風,但家風并不只是文人事。許多人家,雖然沒有專門家訓,但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風,由此也構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
有人講,現在家族意識不斷消減,此時談家風不合時宜。家庭單元的縮小化是一個趨勢,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風存在的意義。這些年來,有關富而不貴,以及“富不過三代”的話題,為有些人焦慮為有些人樂道。這同樣可以從家風上尋找一定原因。富是指物質、錢財,而貴是指素質、教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課堂,一個人的成長有沒有受到好的家風熏陶,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什么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財富觀。對于不少人來說,家風的好壞甚至影響和決定人的一生。
【中華好家風征文】相關文章:
中華好家風征文11-17
中華魂中華好家風征文11-17
中華好家風征文15篇11-17
中華好家風征文(15篇)11-17
中華好家風征文9篇11-17
中華好家風征文合集15篇11-17
家風征文:好家風12-20
好家風征文11-13
好家風好家訓征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