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1
昨天,看了《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三個白手起家 的小人物的故事。成東青、孟曉駿,王三人共同懷抱一個美國夢,可是 后來因為種種原因美國夢破碎,他們三人用各自的特色和長處成功做大了“新夢想”機構。他們擁有他們的事業夢。我也擁有我的 一個個小小夢想。
我希望成為一名老師,用汗水和激情澆灌祖國花朵的成長。我希望我可以考入理想大學,為祖國未來抹上我的'色彩。我希望我我們有一個中國夢,我夢想的父母身體健康.....
我有我的夢想,我們有我們的夢想,但是我們有我們共同的中國夢。
我們有一個中國夢,我們夢想自己可以保衛國土,讓祖國母親不再受戰爭之苦,讓祖國不再受帝國主義的屈辱。
我們一個中國夢。可以讓人們生活的更加幸福,可以讓老有所養。讓祖國成為充滿安詳的樂土
我們有一個中國夢,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堅定自己的理想,繼承和發揚先輩的優良傳統。為社會主義建設努力。
我們有一個中國夢,夢想我們的祖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我們的祖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夢,是千千萬萬人民的夢。中國夢,是我們每個人的小夢凝聚成的大夢。在《中國合伙人》中,他們三人在各自人生道路上,在事業上一直遭遇著困難,可是他們沒有放棄,在逆境中他們共同努力成就了他們最后的輝煌。
在成長道路中必不可少的是苦難,唯有承擔和拼搏才能打敗困難,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少不了諷刺、困難和失敗,可是只要我們堅守自己,堅定信念,我相信中國夢一定不是夢。
我們的中國夢,是我們各自的共同夢想,中國夢由我們用青春汗水共筑。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2
經過開學一星期的連續考試,灰心頹喪中的我看了一部電影——《中國合伙人》,影片不長,卻深深敲打了我。這是一部以新東方創始人為背景改編而成的電影,講述那一代人的生活經歷,他們的夢想,他們的奮斗。
影片主人公成東青并不是一個神人,他出身卑微,家在農村,窮,學習也不好,高考兩次不中,長得也黑瘦,其貌不揚,也真是一個十足的失敗者,他媽媽準備讓他安心當農民,種一輩子地。可他卻長跪在地上請求再次復讀,知識改變命運,我在他低垂的.腦袋里看到了執著和堅持。
“那些從開始就選擇放棄的人,他不會失敗,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失敗了,失敗并不可怕,害怕失敗才真正可怕。我們只有從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這是已成為現代教父的成東青為我們總結的名言。是啊!失敗有什么可怕的?失敗就是讓你不斷試錯,不斷跌倒,跌倒了再爬起來,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殿堂。但我們卻常常感到迷茫,幾次考試失利,就害怕了,恐懼了。“但總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賦予我們打敗恐懼的勇氣。”那就是夢想,“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正是這堅持的幸福,才讓跌倒的人爬起來,有勇氣爬起來。
影片最后,成東青和他伙伴們創立的新夢想公司無疑是成功的,我想,我們任何一個普通的人,只要也像他們一樣堅持,執著、努力,也一定會成功。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3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個體的能力卻是有限的,二者間的矛盾不斷深化便使得共同體應運而生。因為,解決該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將不同個體的優勢組合起來,擬制一個集各成員優勢于一身的新主體,讓他獲得任何一位成員所沒有的超能力,進而提高每個成員實現個人夢想的可能。
記得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論述,共同體是由不同元素組成的,頗有道理。相同的元素往往具有同樣的需求,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注定了各元素間的競爭,最終相互之間成為對手,或許同性相斥就是基于這樣的道理。而不同的元素,尤其是相互矛盾的元素,需求相反,從而使二者的互補成為可能,至少不會成為敵人。
新夢想的產生也是如此,成東青的優勢在于其擁有美國夢破碎的'豐富經歷,這些經歷讓他發掘到了一個巨大的追求夢想的客戶群體。王yang的強項在于他曾經成功泡過洋妞Lucy,知道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一個能夠征服洋妞的中國人,肯定更容易征服簽證官。而孟曉駿是位自信的成功者,在美國工作、學習和生活過,他更能將自己的成功和親歷的美國精神告訴大家。三個人的完美組合,使得客戶群被精準鎖定,消費需求被充分發掘,產品設計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合理的商業模式正是新夢想成功的密碼。
王yang和孟曉駿因為上市問題上的分歧出走后,新夢想在美國被起訴,危機的快速來臨與王yang和孟曉駿的出走有極大的關系,二人的離開破壞了新夢想原有的完美狀態。
在一個好的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是這個機體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無輕重之分,任何試圖在共同體成員間區分等級的行為,都將徒勞無功或將共同體推向深淵。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4
成功只是條“尾巴”
今天我想說的不是主人公最后冠名實驗室的尊嚴,不是新夢想學校在美國上市的成功,而是主人公隱而未說的——對于教育的責任。
導演沒有做過教育,所以他拍出了那些創業的艱辛,兄弟間的心路歷程,對也企業的創新等等,卻沒有拍出做教育人的責任感和成就感。
也許主人公剛從事教育這份工作,是因為生計所迫,但是漸漸主人公包括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有趣的行業。所有去過新東方的同學都會覺得老師課講得真的很棒,真的可以學到很多學英語的方法,真的會被他們的故事鼓勵道。有許多人因為新東方里的的一些課程,覺得托福GRE考試也不是那么堅不可破,去美國也不是那么遙不可及。這才西做教育的魅力所在,傳遞和分享正能量。
而成功要怎樣獲得?《三傻大鬧寶萊塢》里說: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出其不意找上門。我一直認為不應該追求成功,而應該去追求卓越。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把每一份心意都傳達到受眾的內心深處,不斷改進自己的方法,把每一項工作都做到卓越,最后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金錢、尊嚴、地位等等這些東西也都會伴隨而來。
本周周三剛聽了校長的演講。對于一些話,我感觸頗深。他說,要用做教育的魅力把資金吸引到教育上來。我覺得教
育里的金錢成功應該是這樣獲取的。這才是教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你沒有讓受眾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就不會有受眾的參與及投資;沒有做好教育本職意義上的卓越,談什么教育行業的運作成功!
所以我們在追求成功的時候,應該把順序擺對了:對自己和對社會懷有一份責任心,打造屬于你的獨特的魅力,分享你的正能量給周圍的人和社會,用實現夢想的心去把每天的工作做到卓越,成功只是尾隨卓越而來的東西。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5
看《中國合伙人》我又幾度落淚,不光是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創業者而流淚!
我給這個片子打80分,雖然內容有點虛假造作,畢竟它是對創業者的贊歌!
對于現實中的中國,這種贊歌確實是太少了!
沒想到陳可辛的以新東方為原型的《中國合伙人》電影,受到票房追捧,幾天內票房已經過億元了。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不得不出來發言說:自己沒有電影里描寫的那么窩囊!
對俞敏洪的這句話,我作為創業者和曾經的新東方的學員(20xx年曾為考取北大國際MBA在北京新東方上過GMAT班)感同身受:俞敏洪的創業過程肯定是比電影里描寫的精彩的多,但也更苦逼的多,否則,他絕對不會寫出新東方的校訓為: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電影畢竟是藝術和為了抓眼球,把新夢想(新東方原型)美國上市再創作成一個為了贏取中國人尊嚴的戰斗未免太戲劇化,但符合中國人的心理需求,給人以類似霍元甲、葉問等打敗東洋鬼子一樣的'假High和高潮。
看看片尾的令人感動的創業者群像:馬云、王石等等,很多都是80、90年代的創業出來的,那時候,機會是挺多的。片尾的文字“他們的故事,也許會成為你們的故事”,我看了不是感覺勵志,而是感覺有點悲催,因為,這種故事在當今社會,發生的概率不是越來越多了,而是越來越少了!那些創業者已經英雄遲暮,但由于社會階層固化板結,官二代、富二代橫行,還沒看到新的、層出不窮的“自古英雄出少年!”
新東方的俞敏洪的創業是被現實逼出來的,我的創業是被自己逼出來的。我看了一本書,這本書里的一句話深深地刺激了我,讓我義無反顧、一路堅持到今天。
這句話分享給大家,就是:過程的趣味重于結果的已知
聚效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6
中國合伙人上映好幾天了,今可是這幾天一直比較忙,今天才有時間看一下。感覺很不錯,這部電影的時代跨度不大,但是很多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學生,創業者還是創業成功或者創業失敗,都能從這部電影里面發現很多曾經自己的內心世界。尤其是現在的我,看過之后,心里更是五味雜陳,在此分享給各位農業人朋友!同時也推薦大家有時間了都能去看一看,也許,你也會有所感觸!
中國合伙人是講述了三個人從大學,到逼迫創業直至成功登錄美國納斯達克的故事。三個人當中,一個激進,一個中庸,一個保守,本人感覺這應該是一個團隊中最好的.組合了,企業有時候需要激進,但是有時候需要保守,如何把握,如何調和,主要還得這個中庸的人來做!電影里能看出來新東方的影子,也許就是俞敏洪他們三個人的發家史吧!不管怎么樣,他正確的詮釋了中國環境下合伙人的內心世界,是現實中國企業世界里面的友情,感性挑戰理性,理性又反哺感性的的一種最好表達!
故事最后,導演陳可辛給了我們一個美好的 結局,雖然我的合伙人有過分手,有過彷徨,但最后在大是大非面前,用智慧及改變找回了尊嚴。讓世人知道,如今的中國人早已不是當年的國人那樣麻木的崇拜美國了,因為,世界因我們也在改變!
我喜歡《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7
《中國合伙人2》展現的中國互聯網二十年,是中國高速發展的二十年,也是萬眾創業的二十年。
影片中,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懷揣著共同創業夢想的楚振輝、秦磊、徐順之成為合伙人,三人熱血征途,創造了非凡網。整個創業從艱難啟程到小有成就,從跌落谷底到涅槃重生,從走向輝煌到危機四伏,一個個歷程向我們展示了他們一旦開始就不停的奔跑精神以及以他們為代表的一批創業者為互聯網崛起的艱辛付出與努力,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在創業、守業、品牌發展過程中,應對風險挑戰時的勇氣與決心以及保持初心,為中國互聯網大國強國筑夢、砥礪前行的創業精神。
作為一名基層鐵路人,回望鐵路在改革開放40年的`浪潮中,不禁感慨:中國鐵路在這40年的快速發展中,又何嘗不是如互聯網崛起一般大刀闊斧、波瀾壯闊?在鐵路從業十年里,親眼見證了鐵路大提速,速度120km/h的普速列車逐步被時速200km/h及以上的動車組所替代。尤其是當下,復興號奔赴在廣袤的大地上,給旅客帶來的時速感、獲得感和幸福感,讓中國鐵路從跟跑者變成了世界鐵路的引領者,讓中國高鐵成了一張亮麗的名片。在這些變化與輝煌的成績中,鐵路人何嘗不是影片中的創業者那樣:執著堅守、刻苦攻堅、追求極致,終成傳奇?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8
蘇梅的人生夢想是去美國。為了她的美國夢,作為一個女孩兒選擇深夜獨自在圖書館看書,在自己的蠟燭用盡后,有膽量主動與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頭碰頭地共享燈光。這些細節無不昭顯著她去美國的強烈愿望和堅定決心,為了這個人生目標她早已對任何風險放任不管。對此成東青心知肚明,他也明白想繼續和蘇梅在一起就必須一同去美國。于是,在努力幫助蘇梅去美國的同時,他自己也為了獲得美國簽證百折不撓,使出了渾身解數。然而悲劇的是,蘇梅成功了,他卻未能如愿。在這樣的境況下,唯有蘇梅放棄留在美國的夢想,完成學業后回國發展兩人才可能在一起。然而,蘇梅盡管對背叛如此真誠而癡情的成東青充滿了自責和內疚,卻仍未改變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為了實現她的美國夢,堅定地在美國和成冬青之間選擇了美國,拋棄了成東青。這不能怪蘇梅,畢竟美國才是她的夢想,才是她認定的人生方向和幸福根基,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都不會為了一時之快而作出令自己后悔終生的決定。
其實,理想也好,夢想也罷,都完全是私人事務,誰也不要指望改變別人的理想,因為改變了別人的理想意味著改變了她的一生,改變了她幸福和快樂的`標準。成東青最大的失敗就在于,他遇到了一個有夢想且對夢想堅定不移的人。
蘇梅是只理性的天鵝,不是天鵝肉。成東青的忠誠和真心確實讓蘇梅感動,但感動作為一種本能永遠不可能成為人生抉擇的依據。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9
陳可辛的電影《中國合伙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片子徹底從最初的“藍翔技校”版*絲病毒視頻中跳脫了出來,既徹底地勾起了70后80后的復古情懷,又迎合了90后對炫酷機智影像的追求,無論是劇情、攝像、剪輯的技術層面,還是演員表演、主旨設定等內容層面,影片之于今日的中國電影,都是高水準的。雖然無法超越《甜蜜蜜》那樣陳可辛的經典,亦足矣為趙薇同學樹立一個覘標——電影真的不是完全靠票房來評價的。
劇情設定無需多言,俞敏洪為代表的新東方原型打造出的故事,闡釋一代人在友情、愛情、事業和東西文化碰撞下的迷思,影片最后甚至直接PPT似的貼出了已經成長為如今社會精英階層的四五十歲老男人們的各個年齡對比圖。伴著《光陰的故事》勾人淚點的音樂,虛構的故事一下子有了些時代意義和現實落點,不過個人覺得這也成了全片唯一的`槽點,這個PPT制作的真的不夠精良,甚至還不如之前《廚子戲子痞子》結尾的老照片。
在這樣的劇情背景中,陳可辛很好地完成了“講故事”的工作。三位男主角一個海歸、一個文藝、一個*絲,略顯標簽化的人物設定因為流暢緊湊的敘事而不顯生硬,反而在前半段給影片加分不少。通過三個人在畫外音里的輪流主導來勾勒80年代初的燕京大學情景,配合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包袱,觀眾自然而然地就被帶入到了那個時代。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合伙人的經典臺詞01-17
中國合伙人英文臺詞01-14
《中國合伙人》經典勵志臺詞07-30
中國合伙人經典臺詞的話12-14
中國合伙人經典臺詞對白12-27
《中國合伙人》觀后心得03-10
《中國合伙人》觀后感07-03
中國合伙人觀后感12-03
中國合伙人里面的經典臺詞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