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章句》大學章句序
《大學章句》是出自《四書章句集注》,由孔子、曾子及門人傳寫,朱熹作序的古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章句》大學章句序,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于其閑,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后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賢圣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后世。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于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
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于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于大學而無實。其它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閑。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復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
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后古者大學教人之法、圣經賢傳之指,粲然復明于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閑亦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后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逃罪,然于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云。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譯文
大學這本書,記載的是古代大學教導人的方法。自從上天賦予人類生命,便賦予了所有人仁義禮智的本性。然而,由于每個人天賦氣質的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認識并發揮自己的本性。一旦出現聰明智慧、能充分發展自身本性的人,上天就會任命他為億萬民眾的君主和導師,讓他治理國家、教育人民,以恢復人們的本性。這就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等先賢繼承天道、確立道德規范,并設立司徒和樂官的原因。
在夏商周三代鼎盛時期,教育制度逐漸完善,無論是在王宮、國都還是鄉村,處處都有學校。兒童到了八歲,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的孩子,都會進入小學,學習基本的生活禮儀、文化知識和技能。到了十五歲,從天子的長子、其他兒子到官員和貴族的嫡長子,乃至民間的優秀青年,都會進入大學,學習探究真理、端正思想、修身養性和治理國家的道理。這是學校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分級。
學校的廣泛設立,教學方法的系統安排,都是基于君主親身實踐的心得,無需超出日常生活的常理去尋找教育內容。因此,在那個時代,幾乎人人受教育,受教育的人無不深刻理解自己本性中固有的特質和職責,從而竭盡全力履行。這是古代盛世政治清明、民風淳厚,超越后世的根本原因。
隨著周朝衰落,圣賢不再出現,學校教育衰敗,教化減弱,風俗敗壞。盡管有孔子這樣的圣人,卻未能居于君師之位推行其政治教育主張。他獨自承繼先王的法則,傳授給后世,如《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等篇章,這些都是小學教育的分支和延續,而《大學》則是基于小學教育的成功,明確闡述大學教育的原則,從外部構建宏大的框架,內部則詳細規定了每一項教學內容。孔子的三千弟子,幾乎都聽聞了他的教誨,而曾子的傳承則最得其精髓,為此撰寫了傳義,以闡釋孔子的意圖。孟子去世后,他的傳承逐漸消失,盡管《大學》一書仍存,但真正理解它的人已很少。
自那以后,世俗儒生沉迷于死記硬背和辭章之學,其努力雖多于小學教育,卻無實際效用;異端學說宣揚虛無寂滅,其理論雖高于大學教育,卻無實際根基。還有那些權謀術數,一切追求功名利祿的學說,以及百家學派和各種技藝的流派,迷惑世人,敗壞仁義,混淆視聽。使得君子無法了解大道的核心,小人無法受到良好治理的恩澤,人心愚昧,世道混亂,直至五代末期,國家和社會秩序達到了崩潰的邊緣。
然而,天道輪回,興衰交替。宋代德治昌盛,教化清明。此時,河南程顥、程頤兩位先生出現,他們接續了孟子的學說傳統,開始尊崇并弘揚《大學》,重新整理編排其篇章,闡明其核心理念,使古代大學教育的方法和儒家經典及賢人學說的宗旨,再次光耀于世。即使我朱熹才疏學淺,也有幸私下學習并有所領悟。考慮到《大學》原著仍有缺失,我便不自量力地收集整理,偶爾也加入自己的見解,補充其中的遺漏,以待后來的君子審閱。深知此舉越權,難逃責罰,但對于國家民眾教化、形成良好風俗的意愿,以及學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我的努力或許不無小益。
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初一,新安朱熹序。
作者
朱熹(農歷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大學章句》大學章句序】相關文章:
感動到哭的文章句子09-09
有關感悟人生的文章句子09-08
《孟子集注》公孫丑章句上01-12
描寫德國慕尼黑風情的文章句子07-28
描寫在外旅游風情的文章句子09-17
描寫加拿大風景的文章句子09-17
寫人的好文章句子摘抄300句08-24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二與三十三節,原文、譯文及注釋04-28
大學殺10-06
大學的夢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