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倉頡造字的經典故事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那么,都有哪些經典典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倉頡造字的經典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神話故事:造字圣人倉頡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有重瞳的只八個人:倉頡、重耳、虞舜、項羽、呂光、高洋、魚俱羅、李煜。倉頡是黃帝時代的造字圣人;虞舜是禪讓的圣人,孝順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呂光則是十六國時期橫掃西域的后涼國王;高洋是北齊建立者;魚俱羅相傳是擊殺猛將李元霸隋朝名將;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后主,著名的詞人,文學家;項羽則是曠古絕今的“西楚霸王”。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后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后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后,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后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后人用后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于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在中華民族光燦奪目的歷史畫卷里,倉頡是一位介于神話與傳說之間的人物,無論從神話學,民族學或民俗學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史稱“龍顏四目”, “聲有睿德”(見《論衡》,《呂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績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這個人類“秘密武器”的創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龍亦 潛藏”,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創舉。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化神,他的故鄉陜西白水縣人民至今崇呼為“倉圣”,留下了永久的紀念。白水人民對倉頡的信仰,已經融 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敬惜字紙。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字紙是帶有倉頡圣靈的神物。一小片字紙,不管多么破爛無用,絕 不亂扔,也不用來揩擦污物,而是收藏起來,裝入干凈的瓷甕之中。等積累多了,于晴天無風之日,洗凈手臉,取出來攜到荒郊野外,焚香叩頭,點火化焚,用凈物 將灰包裹,埋于地下,或棄灰與河水中,名為“清水祭”,取意萬古長流。誰要不這么辦,那就成了對倉圣不尊的造孽行為,人人都會指責。嚴重者,全族對其懲 罰。小孩因不懂而有違此忌時,家長一面大加教訓,同時又忙燒香叩頭許愿求倉圣爺饒恕。敬惜字紙對學生要求更嚴。學生于每早上學前必要洗凈手臉,臟手不能摸 書提筆。推及學校,每校都有化紙爐,化掉的紙灰必埋于凈土之中。直到現在,兒童上學時必須洗凈手臉。
入學拜圣。在白水,孩子到了上學念書的年齡,父母給孩子洗凈手臉,穿上新衣長袍,戴頂禮帽,持 香紙貢物,到倉頡廟內給倉圣爺燒香,祈求倉圣爺保佑,讓孩子讀書長進,步步高升。之后,大人帶孩子到寢殿東廊的神碑(倉圣碑),抱孩子用手撫摸碑頂。據 說,這樣日后便能心能手巧,讀書時過目不忘,寫的字龍飛鳳舞。讀書人不論何時進廟,都要到碑上磨一磨手,谷雨廟會時尤其。此碑于1971年運往西安碑林,光滑的頂端即是白水人手磨的結果。
枕書辟邪。字能辟邪除病,這是過去白水人的普遍說法。認為誰要中了邪魔,就讓枕書睡覺,說是邪 魔害怕字書,用以驅除,病就會好。推而廣之,枕頭上繡字,就成了一種風俗。尤其是結婚用的枕頭,字繡得如何,成了人們對新媳婦手藝品評的一個內容。現在的 年輕人雖不信枕書辟邪之說,卻對枕頭上的繡字仍很講究。
寫字治病。倉圣廟內有兩棵古柏,從倉頡座像向外看,好象兩個衛士,左叫“青龍柏”右叫“白虎柏”。據說這青龍白虎,忠于職守,曾殺敗過無數邪魔的來犯。因此,附近的人們一旦身上起了“風疹”或者患了什么病,就在前心寫上“青龍”,后心寫上“白虎”,借此除邪治病。此習流傳陜西各地,至今仍廣泛的保留。
吃住不忘倉圣。白水人早晚喜歡喝紅豆稀飯,認為這種習慣來源于倉頡。據說倉頡特別愛喝這種稀 飯,他在深溝造字時,母親早晚給他送這種飯。有一次,他正在吃飯時猛然想起一個字的造法,想著想著,竟把吃飯忘了,飯灑了一地。紅豆落地后,變成了紅色礓 石。名叫紅豆礓。這就是白水洛河以北倉頡家鄉和倉圣廟附近為什么會有紅色礓石的來歷,也是白水人對吃紅豆稀飯的一 種解釋。
白水洛河以北的人喜歡住窯洞。窯洞冬暖夏涼,省料省錢。但由于習慣,即使有了大房,也不愿住,只是放置雜物。姑娘找對象,講究誰家有磚窯面子的一院莊子。住窯窯洞的講究,據說也是從倉圣爺當年傳先來的。有些后生晚輩在外跑了幾年,回到家里想蓋房子改變住宿條件,老輩人便堅持阻攔,說是倉圣爺留下的傳統,誰也不能忘本去改變它。
兒童禮俗及其他崇敬禁忌。孩子周歲,“抓歲”習俗各地皆有。白水獨有倉圣相聯系,屆時,家長備好書、筆、刀等物。書名“倉頡書”,刀名“將軍劍”。等賓客到齊入席,抱孩子取玩三樣東西。孩子若先抓到書,預兆長大后文運暢盛,若先抓到筆,預兆長大后知書達禮,若先抓到刀,預兆將成為武將,若一次抓到兩樣,謂為奇才。
倉圣廟內的倉頡塑像,泥胎粉身,面豐體大,四目靈光,慈善祥和,身著百樣樹葉綴成的衣裳,古樸 典雅,鄉民謂為“百葉衣”。見衣思古,緬懷倉圣當年創業的艱難。村婦仿此,生下孩子,向百家求碎布,連綴縫成“百家衣”,等孩子百天穿在身上,以示倉頡遺 風。祈求倉圣保佑,長大成器,為百家辦事出力。
倉頡造字是真的嗎
漢字的誕生并非一人之功,而是匯集了先民長期積累的結果,上古時期民眾大都采取原始記事的方式來記事,例如結繩、木刻、圖畫,隨著文明日益漸進,民眾開始使用復雜的符號,一些通俗的符號被反復利用,以及一些經驗的積累,大約距今4500年左右,文字因運而生。
根據文字的組字方式及規律大致可分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字顧名思義,來自于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局限性很大,大部分實體事物與象征事物難以描繪出來。在象形字的基礎之上,又出現了表意文字,例如會意、指事、形聲,這些新的造字方法,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拼合、刪減象征符號而成。其中指事就是指用一點一劃來代表人或物的動作、狀態、或位置,是一種抽象的描繪,彌補了象形字的不足;會意是指組合兩個以上原本成型的字,表達新的意思;形聲由兩部分組成,形旁與聲旁,形旁指示字的意思或屬性,聲旁表示相同或想近的發音,現代漢語中近80%都是形聲字。
漢字由圖畫文字發展而來,文字的發展便是將其圖畫性逐漸退化的過程,這種退化并不是要讓文字變成一堆純粹假定性的符號,而是為了增強文字的表意功能,以滿足和適應人類語言與思維的發展。
漢字數千年的衍變過程,是文明進步的過程,是符號與語言發展的過程,倉頡可能是在那個時期率先提出文字重要性的人,但并非是他所創造。
倉頡造字的意義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而中華民族所傳承的漢文字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其歷史價值更加不言而喻。在世界文字的形成演變的漫長歲月中,古老的文字大都壽終正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唯有中華文字歷久彌新,成為最富內涵與深意的人類語言。
關于漢文字的起源,眾所周知的就是倉頡造字,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資料記載倉頡此人,大學者荀子在《荀子》一書中指出:“古之好書者眾也,而倉頡獨傳者,一也。”之后的《韓非子》、《呂氏春秋》、《世本》等著書中也明確了倉頡造字的歷史事實。按理說名師大家之言并非空穴來風,而且春秋時期先比如今距離倉頡的時代更為接近,應該不會差錯。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人們發現早在倉頡之前,便已經有了文字符號,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刻畫著眾多記號,考古研究者堅定其為早期的文字符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比倉頡的時代還要早了一千多年。除此之外還有比半坡文明更早的符號出土更是印證了這個事實,但這些符號大都零散單一,尚未形成有序的文字。
由最初的單獨符號發展成為大家公認的文字,成為一個完整的表達系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必倉頡就是處在文字逐漸成熟的關鍵點上,因而成為了集大成者。
倉頡造字終歸是一個傳說,文字作為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并非一人所能獨創,但以倉頡為代表的漢文字創造者,標志著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的原始時代告一段落,華夏民族從此進入了新的文明時代。
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后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后,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洛書,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后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后人用后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于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后,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樣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里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么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么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涂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造字的經典故事】相關文章:
亞麻的故事睡前故事06-14
聶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9-08
睡前故事:天鵝的故事07-30
小魚的故事睡前故事08-01
小魚的故事睡前故事06-27
毯子的故事的睡前故事10-10
烏鴉的故事睡前故事09-12
小魚的故事睡前故事08-15
春天的故事睡前故事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