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航天器返回技術
不管我人航天器在太空停留多久,最終總要返回地球。航天專家曾經指出:“以登月飛行來說,整個行程包括太空船升空、軌道上行進、指揮艙繞月、登月艙降落、也不是月球表面的登陸,而是重返大氣層。”由此可見,人類的宇宙飛行,決定于航天器的返回技術。
40年代末,美國、蘇聯曾利用繳獲、仿制和改進的德國V-2導彈改裝成地球物理探測火箭,把一些探測儀器和實驗生物發射到100公里以上的高度后進行回收。隨著導彈射程的增加,彈頭的再入速度越來越大,氣動加熱問題日益嚴重。1959年,美國使用降落傘完整地回收了洲際導彈的實驗彈頭,顯示了燒蝕防熱的有效性和應用氣動減速原理的可能性。于是,美、蘇兩國開始積極研究衛星返回技術。終于在1960年8月11日,美國首次在海上成功地回收了“發現者”13號彈射出的一個再入密封艙。接著,蘇聯也發射了載有兩只狗的宇宙飛船,并進行了精彩的回收。1961年4月12日,蘇聯哈薩克共和國的拜科努爾宇宙發射場上騰空而起的“東方”號宇宙飛船載著人類第一個沖出地球的宇航員?加加林飛上太空邀游,又安全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莫路夫斯卡村田野,這一成熟的返回技術為人類揭開了載人航天的新紀元。
航天器在軌道上的運動是在地心力場作用下,基本按天體力學規律運動,改變運行速度可使航天器脫離原來的運行軌道而轉入另一條軌道,若速度的變化可轉向進入地球大氣層的軌道,則可能實現返回。返回技術是復雜的綜合性技術,為使航天器安全返回和準時定點著陸,返回控制和制導、再入大氣層的防熱、回收和著陸是返回技術的關鍵。
航天器的返回按技術特點分為:彈道式返回、半彈道式返回和滑翔式返回三類。彈道式和半彈道式再入航天器的返回艙必須有回收系統,下降到20公里左右的高度時達到穩定下降速度,然后逐級展開氣動力減速裝置(如降落傘),使返回艙進步減速,直至安全降落或濺落。此時,回收系統不斷發出信標信號,使他勤人員迅速尋找宇航員。
航天飛機具有相當大的機動滑翔能力,亞音速氣動力特性可使它在預定場地的跑道上水平著陸。也就是說,可多次進行水平著陸的技術是重復使用航天飛機的先決條件。
【航天器返回技術】相關文章:
宇航員是怎么返回地球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