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寓言故事:欹器的啟示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寓言故事吧,小朋友們由于缺少生活經歷不容易寫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現實意義或教育性。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寓言故事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寓言故事:欹器的啟示,歡迎閱讀與收藏。
欹器的啟示
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里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里。在那時候把這種傾斜的器皿叫欹(qi)器。
孔子便向守廟的人問道:“請告訴我,這是什么器皿呢?”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如‘座右銘’一般用來伴坐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歪倒;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也會翻倒。”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往里面倒水試試看吧!”學生們聽后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會,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里的水流盡了,就傾斜了,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里。
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道:“唉!世界上哪里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啊!”
寓言寓意
這篇故事的寓意是借用敬器裝滿水就傾覆翻倒的現象來說明驕傲自滿,往往向它的對立面——空虛轉化。從而告訴人們要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凡驕傲自滿的人,沒有不失敗的。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父叔梁紇,母顏氏。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三歲喪父,家道中落,早年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禮”,自幼熟悉傳統禮制,青年時便以廣博的禮樂知識聞名于魯,從事儒者之業,以辦理喪祭之禮為生。中年聚徒講學,從事教育活動。年五十,曾一度擔任魯國的司寇,攝行相職,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不久因與當政者政見不合而棄官去魯,偕弟子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學說,終未見用。晚年回到魯國,致力教育事業,整理《詩》《書》,刪修《春秋》,以傳述六藝為終身志業。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修訂六經。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長久。他的“仁”與“禮”成為國家施政和個人自我修養的重要準則;“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思想使華夏文明得以無限傳承;對古代文獻的系統整理,不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具有了深廣的內涵。
【中國寓言故事:欹器的啟示】相關文章:
中國寓言故事12-11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05-06
中國寓言故事經典09-01
中國寓言故事精選05-09
中國寓言故事07-16
中國寓言故事的成語02-04
讀中國寓言故事11-07
簡短的中國寓言故事04-26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大全(精選)07-16
魚目混珠中國寓言故事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