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先憂后樂成語典故
成語是漢語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先憂后樂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出處】(漢代)劉向《說苑·談叢》。
【釋義】憂:憂慮;樂:享樂。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成語典故】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一生功績卓著,成績斐然,做了很多為民眾所稱頌的好事,深受百姓的愛戴。他重視教育,無論到哪里為官,他都十分熱心興辦學校,培養人才。
一次,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岳州當官。此處有一名勝,叫岳陽樓,始建于唐朝,到了宋代已經破敗不堪了。滕子京到達此處后,重新修復了岳陽樓,范仲淹受他所托寫了一篇《岳陽樓記》來記頌這件事。
范仲淹在文章中寫道:“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的表現與被貶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的態度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成長心語】
范仲淹年寫《岳陽樓記》時已經58歲,被貶謫多次。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始終都沒有懈怠“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使命。現在有太多的人,他們的關注點總是集中在個人利益上,忘記了自己是國家的公民,忘記了對于國家應該有那種關切之情。顧憲成的名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是一個口號,更應該成為我們真正實踐的目標。胸懷天下的大氣,“先憂后樂”的悲憫之心,是我們應該具備的。
成語“先憂后樂”的典故
【成語】: 先憂后樂
【拼音】: xiān yōu hu lè
【解釋】: 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成語故事】:
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城西閃樓上,下臨洞庭湖。它始建于唐朝,到了宋朝,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因遭到誣陷,被貶謫到岳州當知州,重新修復了岳陽樓。范仲淹受他的囑托,寫了這篇《岳陽樓記》。《岳陽樓記》先寫了岳陽樓的始末和規模,接著寫被貶放逐的官吏和失意的文人的覽物之情,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議論。范仲淹寫道:“哎!我曾經研究過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他們的表現與被貶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的態度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為美景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的處境不好而哀傷。他們處在宰相那樣的高位,就為自己的百姓憂慮;身處偏僻的江湖之上,就替自己的國君憂慮。這就是說;入朝當官憂慮,退居為民也憂慮。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有歡樂呢?如果有人間他們,他們一定會說:憂慮在天下百姓之先,歡樂在天下百姓之后。啊!除了這種人,我還能和誰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先憂后樂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杯弓蛇影成語典故08-01
有關成語典故12-0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02
不教而誅的成語典故12-30
曲高和寡的成語典故04-03
迎刃而解成語典故12-15
塞翁失馬成語典故08-01
成語典故(精選50則)12-18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08-02
關于交友的成語典故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