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獻之依缸習字名人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王獻之依缸習字名人故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依缸習字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自小跟父親學寫字。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秘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著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王獻之作為書圣之子,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面前顯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
父親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鉤,然后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銀鉤了。”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
王羲之看后,在兒子寫的“大”字下而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母親看了王獻之寫的字,嘆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這一點像羲之寫的!”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
從此,他更加下工夫練習寫字了。書圣看到兒子用功練字,心里非常高興。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兒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執握在手中的筆,沒有拔動,于是他贊揚了兒子說:“此兒后當復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兒子寫字時有了手勁,這才開始悉心培養他。
后來,王獻之真的寫完了這十八缸中的水,與他的父親—樣,成了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勸子于學,采用的是“不動聲色”的方法。王羲之對兒子沒有一句說教,卻使王獻之逐步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從小就開始確立了嚴格的治學態度。
王羲之與王獻之的故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獻之練字
相傳,王獻之曾要父親王羲之傳授習字的秘訣,父親指著院中的18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里面,你把18口水缸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里不服,便從頭練起基本功來。他天天仿照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練了兩年,拿給父親看,父親視而不答;兒子又練了兩年各種各式的鉤,拿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開口。
從第五年開始,王獻之才天天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把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了,在一個“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為“太”字,因為兒子這個“大”字架勢上緊下松。王獻之把自己寫的字拿給母親看。母親嘆了口氣對他說:“你練字練了整八年,現在總算有一點像你父親了。”王獻之驚呆了。原來,母親指的那一點,恰恰就是父親加的那一點!
王獻之感到很慚愧,悻悻地走出家門。走到城門口,看見一個老婆婆在賣烙餅。老婆婆烙好一張,就用竹筷挑起,順手一撩,就撩進背后的竹筐里,而且張張都疊得很齊整。王獻之見了很驚奇,便上前請教。老婆婆回答:“這沒啥,也不過像王羲之寫字,熟練罷了。”這句話使王獻之猛然醒悟,大有啟發,于是回家繼續下苦功練字。
后來,王獻之完完全全寫光了院內的18缸水,終于了解了父親所說的秘訣所在,成了名震一時的書法家。
王獻之的拒絕
孝武帝司馬曜修了一座建康宮,主殿匾上要書寫“太極殿”三個字,宰相謝安便把這件事交給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了。
照理說,這可是一個無上光榮的政治任務,足可流芳百世。可王獻之的反應卻出人意料,他不耐煩地一擺手,對來人說:“你把它拿走,不然我就扔到門外去!”來人只好把匾原封不動地給謝安抱回來了。
過了兩天,王獻之跟著謝安一起進宮辦事,路過太極殿時,謝安忽然想起什么。他轉過身,瞧瞧王獻之說:“子敬啊,你順著梯子爬上去,把字題了吧。從前魏朝的韋誕他們,可就是這么干的。”
王獻之不高興了,回答說:“你知道為什么魏國那么快就亡了嗎?就是因為這個!”說完,一甩衣袖,揚長而去。
謝安望著他的背影,無奈地搖搖頭,說:“子敬真是孤高啊!”
皇帝金鑾寶殿上的玉匾不肯寫,哪兒才是王獻之一獻墨寶的地方呢?一天,王獻之外出時,忽然看上了北館剛粉刷的一面墻壁,順手抄起一把掃帚,用泥汁作墨,揮灑起來,每個字達一丈見方,一時觀者如潮,讓人嘆為觀止。又一次,王獻之到外甥羊欣家,看到正睡午覺的羊欣身上穿著嶄新的白絹裙,一時來了靈感,他抓起書桌上的毛筆,飽蘸濃墨,就在羊欣的絹裙上狂草起來。羊欣醒來一見,喜不自勝,因為他做夢得到了一幅藝術珍品。
作為“書圣”王羲之的兒子,他經常會被拿出來跟他老爸作比較。有一次,謝安問他:“你的書法與你父親比如何?”王獻之很淡定地回答說:“本來就是各有千秋!”謝安又說:“外界的議論可并不這樣看啊!”王獻之哼了一聲,輕蔑地說:“世上的人哪里懂得呢?”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張揚的個性,本真的自我,王獻之走出了父親王羲之的陰影,自創一種非草非行的新書體,稱為“破體”,又叫“一筆書”,在書法史上取得了“二王”并列的歷史地位。
時人稱王獻之“風流蘊藉,乃一時之冠”,與其說他的名士風采是源自藝術天分,莫如說是來自他寵辱不驚的心態。書品如人品,書法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做人的境界。
【王獻之依缸習字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陶弘景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8
名人的故事05-24
名人的故事11-29
名人的故事05-09
名人故事05-19
經典名人故事09-07
聶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世界名人故事10-27
名人讀書的故事12-04
李時珍名人故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