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鋌而走險的成語故事及意思
鋌而走險指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鋌而走險的成語故事及意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
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
鄭國國君于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后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余,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
后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采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拓展:鋌而走險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互相爭權奪利。到中期,晉國和楚國成了兩個陣營的首領,勢均力敵,難分伯仲。其中,鄭國是個有道的小國。但不幸的是,鄭國地處兩大強國晉國與楚國之間,北面不敢得罪晉,南面更不能冷落楚。
公元前610年,晉國會聚了一部分諸侯國,一起向楚國施加壓力。晉國國君懷疑鄭國與楚國暗中勾結,懷有二心,不肯與前來的鄭國國君相見,弄得鄭國誠惶誠恐。
鄭國大臣子家,為當時的執政大夫。他見此情景,便給晉國的執政大臣趙盾寫了一封信。關于趙盾,可是個在晉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趙盾的外號是盛服先生,這是因為趙盾每天勤于政事,天不亮就上朝,早到了就在朝堂前正襟危坐,恭侯國君。據說,當時他的仇人找了個刺客去殺他,刺客看到了正在獨自等侯上朝的趙盾,竟被其忠君愛國的情操深深感動,于是不忍心加害于他。
言歸正傳,子家的信中說,鄭國和晉國一直很尊敬友好,但仍不能使你們滿意。我們現在左右為難,既怕得罪晉國,又怕得罪楚國。就像一頭被獵人窮追猛趕的小鹿,本來是不愿意離開肥嫩豐腴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一旦被獵人逼得走投無路時,再危險的懸崖絕壁也會不顧一切地跳下去。如果你們把我們逼急了,鄭國也只好鋌而走險,去尋求楚國的保護了。那時,你們晉國可不要后悔呀!
趙盾接到信后,認為很有道理。便說服晉國國君改變了對鄭國的態度,以免他們投入楚國的懷抱。然而,在此后的幾十年里,鄭國時而依附晉國,時而追隨楚國,弄得晉楚兩國都哭笑不得。
【鋌而走險的成語故事及意思】相關文章:
老態龍鐘的意思及成語故事12-07
苦口婆心的意思及成語故事04-10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15
(優)經典成語故事10-19
《成語故事》教案11-02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03-04
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4-19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04-22
樂不思蜀成語故事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