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揠苗助長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揠苗助長成語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揠苗助長成語故事 篇1
【成語】: 揠苗助長
【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簡介】:本成語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長得快,便將禾苗往上拔,結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觀表現出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道理。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尊重自然規律。文章短小精練,先是用寥寥數語,形象地勾勒出一個令人可嘆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然后又加以評論,可謂畫龍點睛,使人頓悟作者的用意所在,敘議結合,相得益彰。
【故事】:
有個急性子的宋國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長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長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樣長的那么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妙計: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從土里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過,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長高好些了。”
他的兒子聽說田里的稻子長高了好些,連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葉子,都開始枯萎了。
揠苗助長成語故事 篇2
【成語典故】
有一個人種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沒長高,明天看看,秧苗還是沒長高。這個人著急起來,他想:“讓我把秧苗拔高一點兒吧。”主意打定,他就動起手來。
秧苗多得數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來了。他回到家里,喘著氣對家里人說:“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總算幫秧苗長高一點兒了。”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長”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有人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辦好,可是采用了違背事理的方法,結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說他是“揠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解釋
①[宋人有閔(mǐn)其苗之不長(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國有個憂慮他的禾苗不長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國名,在今河南省商丘縣一帶;閔,同“憫”,擔心,憂慮;揠,拔
②[芒芒然歸]一說茫茫然。很疲勞地回到家里。芒芒然,疲勞的樣子;歸:回家
③[其人]他家里的人。
④[病矣]累極了。
⑤[其子趨而往視之]他的`兒子趕快跑去看禾苗。趨,急行,跑;之,代詞,它,代禾苗。
⑥[苗則槁(gǎo)矣]禾苗卻枯死了。則,卻;槁,枯槁,枯死。
⑦[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不想幫助它生長的人是很少的,寡,少。
⑧[以為無益而舍之者]認為幫助禾苗生長沒有好處而拋開禾苗(不管)的人。想,沒想好處;舍,拋開不管。
⑨[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鋤草的人。耘,鋤草。
⑩[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不但沒有益處,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詞,它,代禾苗。
【揠苗助長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06-21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15
(優)經典成語故事10-19
《成語故事》教案11-02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03-04
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4-19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04-22
樂不思蜀成語故事04-29
有關成語故事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