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聯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探求事物,科學的認識世界,獲得新知,追求新生活。無論是大大小小的`事例,還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體現著“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體現的典范。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文,就是他對“格物致知精神”的闡述。
。2)閱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先讓學生各自在課上誦讀全文,標記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義,書上注釋中沒有的,從工具書上查找,然后老師檢查。
(3)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段落層次。
先讓學生齊讀全文,對生疏的字音、詞義進行復習;然后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最后老師引導修正,投影顯示。
明確:論點: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題目)
第一部分: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4)歸納小結,明確要點。
①簡答“格物致知”。
明確:從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識。
、趯W生討論為什么要提倡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裕
(5)課后作業(略)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九年級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09-07
人教版初三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1-27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設計11-20
初三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12-10
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05-18
語文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賞析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