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

時間:2023-02-04 10:54:20 九年級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精選6篇)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背誦并默寫全文。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輔助】

  多媒體教學平臺 2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文學常識簡介。

  1、《禮記》簡介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禮記》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是孔子以后戰國至秦漢之間儒家的作品,全書保存了先秦時代的重要史料。其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四書:《論語》《大學》《孟子》《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易、春秋)。

  2、寫作背景。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游于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臺樓)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喪失了國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生)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讀懂句讀。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師生共同翻譯課文。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學生齊讀第①句,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2、學生齊讀第②③句,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3、學生齊讀第④句,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二、探究性學習。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世外桃源應該是根據“大同”社會體制構想出來的。)

  2、如何評價孔子所描繪的“大同”社會?

  {①在當時看來:不滿現實,向往美好。

  ②在現在來說:激勵人們,仍有意義。

  ③能否實現?(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3、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同學們能舉幾個歷史例子來說明嗎?

  ①孔子:大同

  ②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洪秀全:“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錢同使;無處不保暖,無處不均勻。”——洪秀全領導了近代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

  ④馬克思偉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提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的理想的社會形式。“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的基本概念。

  ⑤康有為:小康

  ⑥孫中山:“民族、民生、民權,天下為公”。

  ⑦林覺民《與妻訣別書》“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三、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學生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冊中相關內容。

  【教學反思】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 掌握相關文言詞語,翻譯并背誦課文

  2.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全文大意,積累詞語

  2. 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桃花源記》……文中的桃花生活是歷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關于人類美好生活的構想,我們的先哲們把這種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社會是怎樣的。

  2.作品與背景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二)新課學習

  1.檢查預習情況(重點字詞的.注音與解釋)

  2.聽錄音,注意難讀字

  3.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

  4.圍繞以下問題小聲讀課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讀課文,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解釋

  6.學生翻譯全文

  7.齊讀課文,思考:

  (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3)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怎樣?

  8.分析文章的結構

  9.學生齊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拓展練習

  1、發揮你的想像,把大同社會的場景進行形象的描繪。

  2、“大同 ”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們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諧社會和這個大同社會的關系?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學習了解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盡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的財富……

  (五)課堂練習(字詞句釋為主,具體內容略)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音、義)。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獎品的方式)。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多讀,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教師引導與學生參與相結合(過關游戲法)。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熱情活潑,求知欲最強等)。來博取和學生的共鳴,以利教學。

  二、利用課件,講授新課

  (一)先用孫中山的有資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漢·戴圣→《禮記》→《禮記禮運》→課文朗誦→引出學生的競爭意識,先讓一人朗讀,然后大家齊讀。

  (二)先強調本文好,但是文言難懂為由,用“為了搞好本文的學習,大家先玩一個游戲”,然后導入過關斬“獎”的游戲。

  第一關:字音關

  給下列劃線字注音(讓一個同學上黑板注音,同學可以協助,然后發獎:男生默讀,女生齊讀全文)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矜寡孤獨()男有分()貨惡其棄于地也()天下為()公不必為()己

  第二關:詞義關

  給下列劃線的`詞釋義(選出同桌兩人,協作過關,然后發獎:女生默讀,男生齊讀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第三關:句子關

  翻譯下列句子(同學舉手搶答,明確獎品:前半部分同學大聲朗誦,后半部分同學默看全文)

  1、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2、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3、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4、男有分,女有歸

  5、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6、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第四關:文意關

  翻譯全文(讓大家推薦一名語文最好的同學回答,鼓掌發獎:后半部分同學大聲朗誦,前半部分同學默看全文)

  參考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有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所以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第五關:共渡難關(結構關)

  師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讀一遍課文,然后看結構,脫離課本還原原文(老師引導)(見教案后面附錄)

  第六關,比較關

  大同社會同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處?(提示:時間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誦)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

  (三)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繪的“大同”社會?

  1.在當時看來:不滿現實,向往美好2.在現在來說:激勵人們,仍有意義

  總之,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

  (四)自我檢查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音、義)。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熟讀并背誦全文。(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答案:第一關:j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關:見課本

  第三關:

  1、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3、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喪父的孩子、無子的老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

  4、男子有職業,女子及時婚配。

  5、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附錄

  總提①根本特征政治(社會財富)、管理者、社會成員之間

  人人都得到社會的關愛愛親之心、擴充社會

  年齡不同,合理安排

  殘缺人群,生活保障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②③④

  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職業分配

  家庭保障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勞動成果,珍愛無私;

  共同勞動,全力無私

  全文總括⑤黑暗無存,和平安定,大同呈現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與”“親”“鰥、寡、孤、獨、廢疾”“分”“惡”“亂”“作”等重要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3、了解孔子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4、培養和提高學生誦讀能力及探究意識。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討論探究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古人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做一個社會有用之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積累“與”“親”“鰥、寡、孤、獨、廢疾”“分”“惡”“亂”“作”等重要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理想社會與文中“大同”社會的相似之處。

  2、聯系現實,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孔子所講的大同社會”?

  教具: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語

  同學們,回憶一下《桃花源記》一文是如何描寫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的。(學生說)是啊,這反映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向往。古代圣賢中不僅陶淵明有這樣夢想,孔子也有他心目中理想社會的構想。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讓我們共同走進孔子的“大同”社會。(板書文題)

  一、用路不拾遺的故事導入,學生答成語

  還有一個成語:夜不閉戶。兩成語打一電影《天下無賊》,引出孔子“大同社會”。

  二、師范讀,學生劃重音停頓。

  投影:注意音義:

  1、先賢與能

  2、講信修睦

  3、故人不獨親其親

  4、幼有所長

  5、矜、寡、孤、獨

  6、男有分

  7、貨惡其棄于地也

  生讀,師指導停頓重音。再齊讀。

  三、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生讀一句,全班翻譯一句。師校正,生再讀。

  四、大道、大同的意思理解

  哪些話概括“大道”?哪些話概括“大同”?請一女生大聲朗讀。

  生找句子。第一句話后三個小分句。最后一句前是“大同”,解釋兩詞。學生試背。一總綱二總結。

  看中間部分具體內容。兩句話。男女輪讀。第一句人人受到關愛。學生試背此句。

  輪讀男有分女有歸。我們這社會超過這階段,女孩子不僅只有歸,也當有職業。

  再看最后一句。財貨是大家的。貨盡其用,人盡其力。再讀中間部分。

  五、延讀再讀全文,向往的語氣。

  請談一談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

  1、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2、講誠信

  3、沒有戰爭,科技高度發展

  4、和諧社會

  5、保護環境

  6、人人平等

  7、盡職盡責

  8、沒有窮富之分

  六、背誦全文先提示背,再齊背。

  教學反思

  首先,這堂課的目標已達成。針對學生的情況我設計了兩點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本課;二是要求學生能了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

  再次,對學生的發言教師的點評力量綿薄。在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上,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時間少了,是否意味著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當然不是。我以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發言之后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教師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復述式的。學生的發言是精彩的,教師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言。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另外對學生的關注度也不夠。特別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學,他們貌似很認真,但不做筆記,也不積極回答問題,而我也沒有及時提醒他們。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詞語。

  2、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背誦全文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學習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沖破現實,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當堂成誦

  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本文與《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有無相似處?

  2、這個社會理想能實現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即多讀。

  2、自學與點撥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復習《桃花源記》,它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生答: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與人和諧相處、人人各盡所能參加勞動

  很好。今天我們的新課《大道之行也》與此相似

  二、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1、大家把課下注音標在文中后,教師請一學生試讀課文,強調糾正字音

  2、學生大聲自讀課文兩到三遍,直到讀熟

  3、學生根據課下注釋翻譯全文,教師提示重點詞語

  與ju通“舉”,選拔矜guan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

  男有分fen職業、職守貨惡wu厭惡、憎恨

  親以……為親;撫養閉杜絕

  三、理清文章思路,背誦課文

  1、文章可分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概述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二層:“故……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學生一邊齊讀課文,一邊思考層意。然后試著背誦。

  3、多媒體播放原文,不帶標點,讓學生讀出句逗

  四、探究思考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相似的地方在哪里?

  2、這個大同社會能實現嗎?今天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五、小結

  遠古的人們描繪的美好社會到今天都沒能實現,但我們相信:總有一天,這宏偉的藍圖終會成為現實。讓我們為之而努力奮斗吧。

  古人都有理想,我想: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每天進步一點點?考一個好成績?好大學?在這里,我祝大家美夢成真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正確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會是怎么樣的社會。

  3、比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的世外桃園,更深掌握大同社會的性質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之前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樣?(幸福)。“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其實在陶淵明之前已經有人對社會提出了構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賢人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二、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理清課文內容

  1、默讀,疏通字詞

  (1)通假字:與、矜、

  (2)古今異意:孤獨(古:兩個詞。孤是幼而無父的人,獨是老而無子的人。今:一個詞。獨自一個人,孤單。)

  亂:古——造反。今——雜亂,無秩序。

  歸:古——女子出嫁。今——歸來,歸屬。

  (3)一詞多義:閉、為

  (二)理解課文

  1、文章將理想社會稱為什么?(大同)

  2、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有一個孤兒生活在大同社會,他的幼年、壯年、老年生活會怎么樣?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C、節儉、勤勞。“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3、怎樣實現大同社會?(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提問并讓學生翻譯)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

  老師小結:只有權利屬于人民,由德才兼備的人來代替人民使用權利,社會風氣良好,才是大同社會。

  4、大同社會實現后的景象是什么樣的?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做,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5、全文可分為幾層?(然后背誦)

  (1)“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是故謀閉而不行……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從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2、怎樣實現和諧社會?(關愛他人、節儉奉獻、守信和睦)

  (四)課堂小結

  向往美好的社會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幸福的生活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讓我們齊心協力,為實現這個美好的夢而加倍努力吧!

  (五)作業設計:背誦、完成北大綠卡。

  板書設計:

  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安居樂業大同

  節儉、勤勞

【中學語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05-22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09-07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賞析07-25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翻譯07-28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及翻譯07-28

八年級上冊《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選11篇)04-21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大道之行也》02-22

八年級語文上冊《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06-13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選10篇)08-14

大道之行文言文翻譯05-1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先锋影音人成在线 | 日本韩国野花视频爽在线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中文婷婷偷拍免费视频 | 在线看片国产日韩欧美亚洲 | 中文字幕精品aⅴ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