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1
課文簡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十一冊語文教材選入的文言文。選編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使學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品味感悟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意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這文言文文意比較淺顯,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孩子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各持一端,爭執不下,連博學的孔子也不能判斷。
設計理念:
文言文的教學應重視朗讀,在指導學生體會文言文讀法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朗讀練習,感悟語感。因為文不甚深,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文意的理解并不很難,況且學生們已有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經驗,因此,采取讓學生讀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解疑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增強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注釋,理解句意。
3、能復述故事,背誦課文,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生初步接觸古文,因此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把弄明白短文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
教學過程:
一、以圖引文,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兩小兒辯日圖,讓學生說說這幅畫的意思?
2、通過對畫面的理解,而明白課題《兩小兒辯日》的“辯”即為“爭辯、辯論”,他們究竟在辯論什么?
二、啟讀、試讀,體味語感
1、教師用稍慢、輕松的語調讀課文。
2、聽課文錄音,讓學生感覺你認為文言文怎樣讀?
3、學生自由發言聽了范讀后的想法。
4、用學生自己的方法試讀課文,將讀不準的地方畫下來,糾正后反復讀。
5、指名分小節讀。
(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朗讀中所體現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理解。因此給足學生讀的時間,通過多途徑、多角度、多方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文本。)
三、通讀、參讀,潛心會文
1、要想清楚的知道這文言文的內容,我們還需要一個小幫手,誰知道這個幫手是什么?(在此滲透學習古文的簡單方法如:查字典、問老師、看注釋等)
2、我們借助注釋,自由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聯系上下文的意思進行猜想,可以給老師提出來,也可以和小組的同學商量。
(放手讓學生探討課文中的疑難,通過各種途徑來解疑、釋疑)
3、組織交流,結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學生通過自由探討得到的認識、理解,需要老師進行整合、補充,因此,老師在學生討論之后,要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讓學生突破疑難,從而讓學生對每個問題得到一個完整、清晰、正確的理解)
4、出示“孰”、“汝”明白其意思。提問:在你積累的詞語中有哪些詞也當“你”講?(君看一葉舟、子非吾友也、您好、任爾東西南北風)文章中的“你”指誰?你對他了解嗎?
四、研讀、精讀,深入情境
1、你認為文中的兩個小孩誰對誰錯?你支持哪一個呢?(給學生一個自由的選擇的空間,自然形成一個辯論的氛圍)
2、現在我們就展開一個小小的辯論,一方是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方是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每組選已的代表,再讀課文,找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觀點和理由。
3、進行辯論,弄清兩個小孩子的看法及原因。
(討論交流是探險究學習的一種方式,在課堂討論中可為學生的思維表達更寬廣的空間。目的`是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
五、背誦積累、延伸
1、分角色有感情朗讀全文。
2、學生試背課文。
3、課外延伸: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沒能回答兩個小孩子的問題,是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不發達。到了今天,如果能穿越時空,你到了遙遠的古代遇到了兩小兒辯日,你將怎么呢?請你在課下查閱資料和同學們合作來完成兩小兒辯日續。
課后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力求讓自已是一個等參與者,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自主的探究。因為初學古文,學生們對朗讀的興趣很大,通過范讀、試讀學生們基本上都能把課文讀通順。在理解課文這一環節,有一部分學生借助注釋也不能真正明白文意,教師便引導學生用猜想的方法去試一試,效果很好。在理解課文之后,因觀點不同而展開辯論則更適合了學生的心理,通過辯論加深了理解和體驗。
六年級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2
一、 引言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基本理念。
選自《列子·湯問》的《兩小兒辯日》一文屬于傳統經典篇目,但它出現在新課程標準與理念統攝下的新教材中,教學設計就應該跳出傳統教學的框子。
為此,在教授此課時,我嘗試設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力求達到“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本文寓意”的教學目標 ,力爭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
二、背景
以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新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開展,我校領導積極抓住這一契機,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于今年三月帶領高、初中教師北上河北衡水、南下江蘇洋思取經學習;他們還親自驅車前往陜西師大拜訪“誘思探究”教學理論的創始人張熊飛教授,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傳授給教師。至此,全校自上而下掀起了探究學習和課堂教學改革的高潮,在這種轟轟烈烈的教改氛圍中,每位教師都深深地感到,改尚恐不及,不改則更無立身之處。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切實體會到:落實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關鍵在于課堂。為此,在教授經典古文《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我特意設計了一套全新的為初一學生所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適逢市教研員李亞紅等 一行三位專家到我校檢查新教材課改進展情況,聽了我這節課;當時陪同聽課的還有我校教學副校長和語文組同仁,共計十位老師。
三、教學過程
1.整體感知,疏通文義
懷著滿腔的激情,邁著自信的步伐,我踏進了初一七班的教室。“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十則,其中有一句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生異口同聲地隨聲附和。看到大家情緒高漲的樣子,我很滿意,接著講下去:“這句話是講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要不懂裝懂。孔子還說過:‘聽其言而觀其行’,即要從這個人的所作所為去判斷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說呢?《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請同學們朗讀《兩小兒辯日》一文,并借助課下注釋,也可以與同桌討論,看誰能疏通一下這篇課文?”
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大家有的眉頭緊蹙,認真思考;有的大聲誦讀,書聲瑯瑯;有的激烈爭論,各不相讓…….幾分鐘后,一名男生勇敢地走上講臺,疏通課文。他話音剛落,馬上有一學生站起來糾正說:“孔子東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應為‘游學’。”我表示肯定后,又趁勢問到:“‘湯’古意為‘熱水’,哪個成語中有此義呢?”略作沉思之后,幾位同學脫口而出:“‘赴湯蹈火’。”看到大家探究的興趣已萌發, 我又因勢利導:“兩小兒辯日的焦點在哪里?為什么會有不同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如出籠的小鳥,嘰嘰喳喳,熱火朝天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兩兒辨日的焦點在于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一兒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兒是用體溫感覺的,所以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我隨即以簡潔的'詞語板書:
日始 日午
一兒:近 車蓋 遠 盤盂 視覺 獨立思考
一兒:遠 蒼涼 近 探湯 觸覺 勇于置疑
這樣,既緊扣課文內容,又使大家一目了然。
2.深入探究,研讀賞析
然后,我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他們抑揚頓挫的朗讀,把文中的韻味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其他同學也隨之深深地融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
看到大家意猶未盡的神情,我提出新的問題:“兩小兒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兩三分鐘沉靜后,大家紛紛舉手。
生1:“這是自豪的笑,兩小兒認為他們的問題難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們感到很自豪。”
生2:“這是嘲諷的笑,因為人們都認為孔子無所有知,無所不曉,但兩小兒發現并非如如此。”
生3:“這是痛苦的笑,因為像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都回答不了他們的問題,天下還有誰能解答呢!”
…….
大家的爭辯愈來愈激烈,熱情一浪高過一浪,我歸納道:“每位同學的見解都很正確,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應給予肯定。那么,我們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決’一句呢?”
生1:“說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誠實。”
生2:“孔子那么有學問的人還有不懂的知識,說明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應該‘學海無涯苦作舟’。”
生3:“說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生4:“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
生5:“應該學習兩兒獨立思考,勇于質疑的精神。”(完成板書:獨立思考,勇于質疑)
……
這次的發言毫不遜色于前次的辯論,大家各抒已見,爭先恐后,聽課的老師也都微笑頷首,課堂氣氛達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3.延伸遷移,創新拓展
我又趁熱打鐵,順理成章地把教學引入到“拓展、遷移”環節:“假如你是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小兒說些什么?讓我們共同表演一出《新兩小兒辯日》。”頓時,課堂沸騰了起來,大家踴躍舉手,有的同學急得甚至站了起來。我把講桌搬到教室一側,空出地方做臨時舞臺。三位同學初生牛犢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臺表演起來: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學時看到太陽像車篷那么大,中午放學時太陽卻像個小盤子,你說,太陽不是早上離我們近而中午離我們遠嗎?”
生2:“不對不對,今天早上我上學時還穿著毛衣,中午放學時我只穿了件襯衣還覺得熱,應該說太陽早上離我們遠而中午近才對呢”。
“不對不對!……”
正當“兩小兒”唇槍舌劍的時候,扮演孔子的生3擺出一副智者的樣子,慢悠悠地走了過來:
“你們兩個說得都有道理,只是觀察的角度不同。其實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氣,透過云氣看太陽就顯得大些;而中午云氣散去,太陽自然就會顯得小些,這是我們視覺上的一個錯覺。再者,太陽早上斜射,我們自然就會感到涼些;而中午直射,我們就感到熱些。其實,太陽不論早上還是中午,離我們地球的平均距離都是14960萬公里。”
“哇——”教室中發出一片驚訝聲,大家都為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現代科學知識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狀:“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佩服佩服!”
課堂上立刻爆發出一陣笑聲,隨即是一陣熱烈的掌聲,整節課在聽課老師的頷首默許中結束。
四、教學反思
1、一位哲人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在設計本課時,我巧妙地讓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灌輸進現代科學知識,配以學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大思想家栩栩如生,鮮活地走到我們面。我驚奇地發現,學生童稚的內心世界是如此之多彩多姿。從他們流暢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協調的動作上,我可以參透到他們預習是多么的認真,體驗到他們成功后又是多么快樂;也深切感受到換一種教法﹑放手讓學生盡情去展示自我的妙處。只要給他們一把鑰匙,智慧的大門就會敞開在他們面前。
2.再老的課文,只要肯花心思,總能找出新的角度,上出新意。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自己對教學有沒有更高的追求。
3. 再新的設計,如果脫離了雙基的落實,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就不能算是好的設計。任何時候都不能被新的想法沖昏頭腦,而導致課堂流于形式。
六年級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3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后注釋嘗試疏通課文,了解故事內容并簡要表述。
2.掌握閱讀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做到有節奏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
3.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并學會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教學重點
創設“辯斗”的對話形式,指導有感隋地朗讀課文并背誦。
教學難點
1.理解詞句意思,做到準確斷詞斷句。
2.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并嘗試活用文本語言進行“辯斗”,感受祖國語言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導入課文,激發欲望
1.同學們,在科學課上我們已經知道,無論是在早上,還是中午、傍晚,太陽離我們都是一樣遠。就是這樣一個今天看起來很簡單的科學知識,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卻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爭論太陽遠近的這篇課文——《兩小兒辯日》。(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好句子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自讀,教師相機指導。
3.以前我們講過,要讀好文言文,特別要注意恰當的停頓。(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頓符號。師范讀,學生嘗試讀出句中的停頓,盡量做到有節奏、有韻律。)
[設計意圖: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讀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學時要充分給足學生自讀的時間,在停頓上給予一定的指導,確保目標的落實。]
三、二讀課文,理解字詞,感知內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讀好,我們還要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2.學生交流學習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嘗試理解,實在不會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教學的生成點:
(1)“車蓋”和“盤盂”誰大,能否用手勢比畫?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含有這兩個詞語的句子的意思。(板書這兩個詞)
(2)“滄滄涼涼”和“探湯”是形容什么的?請你用一個詞語形容夏天的天氣,用一個詞語形容秋天的天氣。說說你的理由。指導中差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含有這兩個詞語的句子的意思。(板書這兩個詞)
(3)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這篇文章講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話文一句一譯地說。)
[設計意圖:抓住四個詞語進行檢查,使得字詞教學扎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帶動關鍵句子意思的疏通與檢查,讓學生明白“遠近”與這四個詞語的關系。]
四、三讀課文,聚焦“辯斗”,讀懂內容
1.剛才我們讀了課文,并且大部分同學都能準確說出課文主要內容。你們說說,兩個小孩在爭論什么?
2.分別指名讀出兩個小孩的觀點,分別說出他們的觀點是什么意思。(根據回答先后板書“近、遠”和“遠、近”)
3.兩個小孩都有道理嗎?(分別指名讀出孩子的.理由)
4.雖然都是一個太陽,但是兩個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觀點也不一樣。兩個小孩誰也不肯認輸,用課文中的詞語就叫——辯斗。
5.“辯斗”是什么意思?請問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還是含有“斗嘴”的意思?
6.請同學們將小孩的觀點與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復讀,做到熟讀成誦。(此處可以采用引讀法,一部分學生讀前半部分,一部分學生讀后半部分。)
7.請兩位同學上臺來“辯斗”。(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8.教師扮演小孩和學生一起“辯斗”。
預設教學過程:
師: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問句的讀法)
生: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師: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搖頭動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師:汝錯矣!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動)
生:汝錯矣!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9.同桌“辯斗”。
[設計意圖:緊扣“辯斗”一詞,和學生讀中辨,辯中讀,讀讀辨辯,亦讀亦辯。學生不僅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精練,還能背誦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
五、續補話語,領悟中心
1.兩個小孩爭論不止,孔子贊成誰呢?(讀:孔孔子不能決也。)
2.“孔子不能決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當時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兩個小孩是怎么說的?(讀句子:孰為汝多知乎?)
4.“孰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這是一個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兩個小孩的笑聲中含有什么?(指導朗讀這句話)
5.你們覺得孔子聽了后會生氣嗎?他會怎么說?(可以用孔子的話,也可以用現代語言來續補。)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學而時習之……
六年級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4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正確讀文感知文意。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學生交流匯報: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賤”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教學重點:能多角度談自己對課文的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么爭論。)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六年級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5
一、談話導入
1、你們知道孔子嗎?(簡單介紹孔子。)
2、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他們到底在辯論什么呢?
二、讀通課文
1、試讀,將讀不準的字畫出來。
2、指名分小節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破的語句。
3、學生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思考他們在辯論什么問題。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借助注釋自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3、組織交流。結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4、背誦課文,復述故事。
四、研讀課文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么呢?現在我們就來練習表演《新兩小兒辯日》。
3、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造性表演,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結合學生的評議,教師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學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機點撥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六年級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6
教學目標
1、照注釋,一字一句地通過自己努力,和小組合作,把課文讀通讀懂。
2、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認識自然,探索客觀事理,敢于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自讀自悟
1、誘導: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兩小兒辯日》一文是一篇古文。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古文《學弈》一文。想必你已經積累了不少的經驗.誰想把自己的學習經驗介紹給大家?(齊讀課題)
(2)學生交流借鑒
2.熟讀
(1)剛才大家介紹的方法都很好現在請大家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把課文認真地多讀幾遍,讀到自己滿意為止.待會兒我們交流,看誰能讀得流利,讀得富有節奏,讀出古文的味道.
(2)學生匯報預習收獲。
第一小節:
誰愿意讀這個小節?
誰愿意和他比一比?
你們喜歡誰的朗讀?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小節
你們誰有把握讀好?
讀得怎么樣?
第三小節
這一小節是人物對話,誰想試一試?
第四小節
這一小節與前面的呼應,你們認為怎樣讀才好?
就按大家的提議,我們把這段話讀一讀
第五小節
3、巧解
(1)讀好段落顯示我們的實力,如果能夠進一步把全文讀好,才能見大家的水平。
(2)分角色朗讀
(3)用什么方法翻譯現代文
(4)學生交流
二、互動合作
1、發現問題:孔子不能發現的問題,你能解決嗎?
2、讀取信息,受科學技術的限制,孔子沒法解決的問題,你能幫他解決嗎?拿出搜集的資
3、根據學生匯報,補充有關知識。
三互動對話
1、盡管我們已經獲得了有關說服兩小兒的信心,如果你沒有雄辯的口才,很難使兩小兒心服口服,現在你扮演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見兩小兒辯論會說什么?小組練習。
2、學生表演
3、他們表演的怎么樣,有什么想法建議。
四延伸拓展
1、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
2、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可是無法解決兩小兒的問題,你還敬仰他嗎?
3、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體會?打算要怎樣做?
五作業設計:搜集孔子的信息。閱讀適合自己程度的古文。
板書設計:
早晨遠涼近大
正午近熱遠小
孔子不能決也孰為汝多知乎?
教學思路:
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整合課內外學習的資源,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積極的探究實踐中,解讀顧問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蘊,品味古文的特質。并且學習用現代的眼光審視古代作品,用發展的觀點評價古代的人物。
教學評析:
先“熟讀”,后“巧解”,并在互動合作和表演體驗中破譯“兩小兒辯日”的難點。在此基礎上再作“超越時空”與“現代”鏈接的拓展,既為解讀古文放平了坡度,又體現了古為今用,實現了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古文教學,如何在現代文化因素的吸引與沖擊下重建格局,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探索。
【六年級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相關文章:
兩小兒辯日08-11
兩小兒辯日作文06-15
《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09-17
兩小兒辯日續寫07-11
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04-15
《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06-06
《兩小兒辯日》原文及翻譯04-10
初一語文兩小兒辯日教案(精選9篇)08-26
《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優秀05-09
《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精)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