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三年級下冊太陽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圍繞 “ 神奇的科技世界 ” 這個專題編排,其中《太陽》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相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就文章的寫作來看,課文的敘述層次清楚,共兩部分內容:一是介紹太陽的有關知識,即 “ 遠 ” 、 “ 大 ” 、 “ 熱 ” ;一是說明太陽與地球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兩部分內容通過 “ 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 ” 這個句子自然連接,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由于本文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此類問題,因此在課程安排上我將重點放在太陽三個特點的說明方法的理解上。讓同學們知道在說明事物特點、特征上我們可以采用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者不好懂的指示縣的具體、通俗、明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對太陽特點的介紹上采取了 “ 一節一意 ” 的寫法,特點明顯。在教學環節上,我設計領學第一段,讓同學們了解這一寫作特點,找出太陽的特點 “ 遠 ” ,再將第二、三段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找出太陽的另外兩個特點,親身感受作者的這一寫作特點。
文章在第一段的寫作上,開頭用一個傳說引入,用“其實”加以轉折,導入對太陽特點“遠”的介紹。在這里“其實”的轉折是同學們應該引起注意的地方。在教學中,師提問:“大家在聽老師,同學們反復朗讀后,你知道這一段介紹了太陽的什么特點么?”生:“熱。”師:“為什么呢?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生:“曬得寸草不生。”師:“文章中那個地方講的'寸草不生?”生:“傳說里講的。”師:“那傳說是真的么?”生:“不是。”師:“那么太陽很曬得地面寸草不生是真的么?”生:“不是。”師:“那么文章其實,太陽離我們有 1.5 億公里遠是真的么?”生:“是。”師:“那么文章是怎樣從傳說的介紹引出事實了呢?”這樣,同學們就明確了“其實”在這里起到了一個轉折導入的作用,明確了作者在這一段要說的特點是后面科學家們研究所得的事實“遠”。這個環節的設計跟備課是不同的,我沒有料到這次的同學在對課文的閱讀存在這么大的問題,找不到太陽的特點,就采用了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應當說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可是在課后點評、研究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教育機智還是不夠老練,這個問題的處理其實還可以更好。
在第三段提到太陽的特點“熱”之后,又有同學提出太陽還有一個特點“發光”,那么,我就順勢引入對本段后面幾句話的分析,提示大家認真朗讀一下,看看作者都寫了什么,讓學生明確這一段文字的關鍵在寫太陽“熱”的特點。
在說明方法的介紹處理上,我仍舊以第一段為例,說明作者在寫太陽的特點“遠”的時候寫了“ 1.5 億公里”、“ 3500 年”這樣的具體數字以增強我們大家的感性認識。在二、三段的學習上,給學生們列出了文章中用到的說明方法“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逐句分析,合作學習,看每句話運用了那種相對應的說明方法,并相互說說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樣,同學們自己對這些說明方法的運用就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
文章的第二部分簡單明確,就寫了“太陽跟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需要引導同學們朗讀課文,了解到“有太陽、沒有太陽對我們人類產生和即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能夠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就足夠了。
在教學環節上,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即聯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寫一寫對“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的認識,一再能夠讓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但在課程實施及課后點評中發現,這一要求對學生有些過高了。不如讓同學們用一兩句話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更貼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且能鍛煉一下同學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對文章內容的掌握。
另外,在教學中我發現所執教的班級同學們對讀書的認識不夠,認為讀書就是單純的朗讀,就是讀對字音,而不能在讀的基礎上找到作者寫作的意圖,重點,動腦思考,這樣的讀實際上是沒有效果的、機械的讀。還有,同學們在讀書過程中的姿勢也是千奇百怪。在執教過程中,我雖然及時糾正了大家的讀書姿勢,但是沒能很好地對同學們的閱讀加以引導,交給他們讀的方法,顯然,在注意良好的學習行為的養成教育上與優秀教師仍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