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上冊語文《太陽》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語文《太陽》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上冊語文《太陽》教案1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感情朗讀感悟作者濃厚的思鄉之情。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課題
1. 導入新課.-----朗誦鄉愁
師朗誦鄉愁。
2.讀課題。
師范讀課題,生跟讀。
3.長相思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的一首思鄉詞。
(出示幻燈片:納蘭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詞人,他的詞主要是寫離別相思之情。
二、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初讀。
請大家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讀的時候要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讀正確。
生讀《長相思》。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學生朗讀。
出示幻燈: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釋。
(2)出示停頓的地方。
師范讀。
男女同學分上下闋讀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讀長相思)
3.同桌交流。
生讀,讀完后和你的同桌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還可以互相探討一下。
4.全班交流。
師:誰來說說從這首詞中你讀懂了什么?
三、品詩詞——(深入品味詩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生:自主學習,認真地品讀詞或句,并及時做旁注。老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機作出指導
2.反饋交流、引領提升
小組交流。
(師板書)
作者的心在哪兒呢?你從文中的哪一個詞可以看出來?
全班一起讀。
3.仔細研讀。
生閉上眼睛,老師要播放一段錄音,讓我們隨著音樂一起走進納蘭性德的生活,一起走進他的征途。
播放課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園無此聲啊,故園無此聲。那么在納蘭性德德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當中,他的家鄉,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
(播放雨韻)課件——音樂、詩詞、畫面:“憶當時,垂柳絲。花枝,滿庭蝴蝶兒”……
讓生想象自己是納蘭性德,那此時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對比引讀:
(播放琵琶語)
但是,這一切現在有嗎?沒有。有的只是──故園啊,我的故園,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去郊外踏青、放飛風箏。可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園,當明月東升的時候,我們一起圍坐在庭院里,數著一顆一顆閃閃的星星。可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美麗溫馨的故園,當朋友相聚的時候,我們一起暢飲,一起高歌,那時多么快樂啊!可在這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
我的家鄉多么美好呀!故園,有的是親人關愛,有的是溫暖舒適、寧靜詳和……而身在塞外,聽到的卻只有風雪交加,感覺到的只有寒冷孤寂,臥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這種心情,誰人知曉呀!這種身心分離的痛苦交織在一起,融成了一個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讀)
再一次感情朗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苦、那種痛、那種碎讀出來!
五:背誦全詩,積累語言
1.師生演繹長相思。(師演唱,生朗誦配合)
2.課后拓展。
師:同學們,思鄉的詩還有很多很多,同學們課后還可以去收集。
五年級上冊語文《太陽》教案2
【教學要求】
1、認識太陽的遠、大、熱,知道太陽與人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研究天體的熱情。
2、培養學生初步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及興趣。
3、理解“覺得……其實……”“看起來……實際上……”“如果……就……”“雖然……但是……”等關聯詞的作用。
【課前準備】
適逢有日環食,先帶領學生觀察,或放太陽的幻燈。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導入新課、創設問題情境、自學課文、分段、讀講第一段。
第二課時:讀講第二、三段,創設情境鞏固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結合兒童的生活,引起學習新課的興趣)。
昨天下午整整三個小時,同學們密切注視著太陽的變化,同樣在這樣的這個時間,有上億萬眼睛注視著太陽,觀看、研究日環食這奇異的天象。從同學們的熱情來看,大家對探索天體的奧秘懷有相當大的興趣。
這一課就請同學們來做個小小科學家,研究研究太陽。(板書:太陽)
二、創設研究太陽的情境,促使兒童對新課主動地思考。(出示太陽幻燈)
(運用電化教學創設情境:初升的太陽光芒萬丈、光彩眩目,投影幻燈的電光源使畫面富有真實感。此時,距離地球三萬萬公里的太陽一下子推到學生眼前。這鮮明的形象加上兒童的強烈的求知欲,進入問題情境。)
1、啟發:太陽,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早晨,從東方升起,把光明帶給大地;傍晚,從西天落下,黑暗便來臨。太陽對于我們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實又是很陌生的。因為對于太陽的真實情況我們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去研究它,揭開它的奧秘。
要研究一個事物,首先要會提出問題。(板書:“?”)現在你們面對太陽,你們想知道它的什么?
學生提問。(估計學生對太陽的大小、遠近、溫度及現象均會提出有關問題。)
2、教師將學生問題分類概括。
教師鼓勵:這些問題提得很好,說明同學們很有些科學精神、科學態度。
你們提的這些問題怎樣去尋找答案呢?一是從課文《太陽》中找答案,二是課外自己去閱讀有關資料進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現在我們人類還沒有得出結論,要靠你們去研究、去發現、去解答。
(這樣處理問題,不僅使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學習課文--這是最主要的;而且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導引作用。)
三、自學課文,尋找答案。(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并初步培養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1、關于太陽有多遠、多大、多熱與人的關系,課文上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就把這篇課文當作一份資料閱讀。研究科學,要提出問題,還需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學會查閱資料,有的還要搞實驗。現在就請你們閱讀這份有關太陽的資料。看誰通過自己的閱讀找到答案。
(無形之中,就把學生帶入了研究科學,查找、閱讀資料的情境中。他們似乎是一個小小科學家。這時,他們讀起課文來分外專注。)
2、學生自學。
△指導①。
對于這類科普的說明文,一般一小節說明一個意思,我們閱讀時首先要概括出每節的內容。
(板書:一節一意)
要求學生讀時把每個節概括的內容寫在每一小節前,像加注一樣。
△指導②。
每小節內容概括出來了,就要進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幾部分。
引導學生交流,充許多種分段起訖:
指點:閱讀說明文,一節一意首先分清層次,概括段意。(板書符號〢〢)
(實際上,這是教給學生學習說明文、閱讀科普讀物的方法,弄清每節每層說明的主要意思。)
四、再讀課文,運用不同形式進行檢查,報告答案。
(讓學生繼續擔當小小科學家的角色,這就把學生進一步帶入研究太陽,深入了解學習資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陽有多遠、多大、多熱,你們這些小小科學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嗎?(學生回答,教師將數字填入表中。表格見下)
2、指點:從這表上我們可以知道課文上說太陽的遠、大、熱是通過什么來說明的?
(板書:列舉數字)
對資料中數字比較多,可以列表,將數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數字來說明的?還用了什么辦法?
4、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后回答。
①引用傳說(板書:引用傳說)
誰還記得我們二年級時學過的一個關于太陽傳說的故事?(《后羿射日》)誰能說說。
如果這里不用傳說,光用數字,這三節課文就變為:
“太陽離我們很遠,有3萬萬公里,太陽很大,有130萬個地球大,太陽很熱,表面溫度有6千度,中心溫度有1800萬度”。
文章這樣寫,你們的閱讀興趣怎么樣?
(這樣教學豐富了課文內容又緊扣課文,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指點:“傳說”是流傳在民間的口頭上的故事。研究科學非常講究科學性,必須說明它的實質。這兒
在傳說以后,用一個什么詞語來揭示實質?(“其實”)文章中引用傳說,引人入勝,接著用“其實”一詞揭示實質。
(板書:說明實質傳說其實)
下面一節說明實質的又用了什么詞?(板書:覺得實際上)
③說太陽,怎么又說了地球,說了沸水和鋼鐵呢?(突出“抵得上”“比”等詞語。)(板書:進行比較)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較的方法能夠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所說明的事物。
④引導學生從事物相互關系上思考問題。太陽的“大”、“熱”、離我們“遠”這三大特點,與我們的地球關
系是相互聯系的,你們要做科學家,閱讀資料時,就得認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問題。
例句:(出示句式:因為……所以……)
△太陽雖然大,但因為遠,所以看起來小。
△太陽雖然熱,但因為遠,所以燒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為太陽大,所以整個地球太陽都照得到。
△因為太陽熱,又離我們遠,所以太陽光使我們感到溫暖。
第二課時
第二段:
1、提出:在家都分析得很好,具體說來,太陽與人的關系怎樣密切呢?這個問題我們要好好研究。現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2、你們自己讀第二部分,根據你平時觀察所得和書上提供的資料說說太陽與我們人類關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A、有了太陽……
B、如果沒有太陽……就……,因為……
(出示兩種句式,由學生自己任意選擇,以體現因材施教。)
3、閱讀、討論后學生回答,進行以上句式的說話訓練。
4、指點:這一節先正面說,“有了太陽……”再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太陽……就……”說明了關系密切。用“看起來……其實……”從現象說到實質。
5、提問:這一節內容可以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書上把這一段內容概括成一句話“太陽雖然離我們這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寫在這一段的開頭,這叫“段首概括”。(板書:段首概括)
閱讀這類文章要注意小節開頭的話,那樣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全小節的內容。
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照理關系不大,這里意思轉折,所以用上“雖然……但是……”。
6、朗讀全段。齊讀第一句,以下幾句輪讀。
第三段。
第二段說了太陽與我們人的關系,那么太陽與自然關系怎樣呢?我們學習時可以用箭頭標明,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
分別出示兩組卡片:1.太陽水雨雪水蒸氣小水滴云
2.太陽熱量多熱量少熱冷風
第四段。
指名讀。齊讀。(突出“沒有……就沒有……”)
五、創設《太陽》的小型展覽的情境,進行鞏固練習。
激發興趣,明確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國可以看到罕見的日環食,為了幫助同學們認識太陽,我們這些小小科學家,舉辦一個關于“太陽”的小小展覽會。展覽會用多種形式,用圖畫,用幻燈,還用動畫演示、介紹,說明太陽與人的關系,這是展覽會主要的部分。現在請一個扮演動畫中的太陽公公,一個扮小朋友,兩人對話。小朋友提問,太陽公公回答,幫助小朋友認識太陽。
△同座對話。(全班進行分角色普遍訓練)
△指名扮演講解員。
動畫表演
(此時創設情境需具有綜合性,不僅要鞏固本課學得的知識,加深印象,而且能靈活運用,培養能力。創設“展覽會”情境,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尤其是動畫片角色的扮演,這種形式使兒童興趣濃厚)
總結:
1、這一課的學習,使我們懂得了太陽有多遠、多大、多熱。知道了太陽與人的關系密切。沒有太陽就沒有動物、植物、人類,沒有風云雪霜,沒有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2、學習這篇文章也使我們懂得了怎樣閱讀說明文。
說明文一般在寫作方法上是“一節一意” 、“段意概括” ,常用“引用傳說” 、“列舉數據” 、“進行比較”來說明事物的實質和因果關系。所以在閱讀時,針對這些特點,“一節一意學概括”,“引用傳說增興趣”,“列舉數據可畫表”,“抓住實質明因果” 。
同學們能注意觀察天象,又能認真學習有關書籍、資料,并進行研究,就有點像小小科學家。
五年級上冊語文《太陽》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3、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他們為什么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用________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一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件事情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的?根據提綱給課文分段,說說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由和轉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課文中哪里開始寫到了不和。
“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么?(廉頗內心的不滿……)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有一天會鬧僵,到那時,趙國可能將國將不國了。你現在的任務是勸服正在氣頭上的,什么也聽不進去的廉頗。為了勸好,老師建議大家讀讀全文,看看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
3、出示學習提示:
(1)學習任務: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學習建議:建議大家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揣摩人物特點,并感情朗讀,然后采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廉頗。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可以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跟藺相如作對比,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4、學生自主研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感悟體會
1、說說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2)“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
②從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得什么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三、角色體驗
1、導入:廉頗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錯誤。于是有了動人的負荊請罪這一幕。
2、讀一讀書上描述負荊請罪的句子。
3、引導學生看插圖,書上只說:“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后人傳為美談,我想他們當時一定說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們當時說的話還原出來。
4、學生寫作,交流。
5、想象說話: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他們會說些什么?這件事傳到趙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廉頗的屬下或藺相如的屬下看到大將軍廉頗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想說什么?請你任意選擇一個角色說一說。自由準備--同桌互說 ---指名說
6、同學們,一位功勛卓著,叱咤風云的老將軍,他能夠脫下戰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門前認錯,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氣魄啊!所以,有句俗語叫: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四、總結提升,課后延伸
1、請同學談談學了這篇課文后的收獲。
2、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去閱讀有關的書籍,了解一下后來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么趙國后來怎么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