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貓》教案分析
導讀:早在幾十年前,鄭振鐸先生寫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歷,今天,讓我們隨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掌握重點詞語,理清文章線索。
2、理解課文細節描寫和對比的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握文章主題,培養善待動物、愛護生命的觀念。
二、教學重點:品讀作者運用對比和細節描寫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難點:品味作者養貓的樂趣和痛惜之情。
四、教學設想
1、 采取“自主學習——明確目標——整體感知——精讀品析——展示交流——總結反思”幾個步驟組織教學。
2、以學生自讀、討論、交流為主,教師適當點撥。
五、教具設計:制作相關的投影片。
六、教學課時: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 先點幾各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愛的寵物,并說說為什么喜歡它。然后老師點撥:早在幾十年前,鄭振鐸先生寫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歷,今天,讓我們隨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板書課題,投放各種貓的圖片)
生:觀看圖片,分析不同圖片貓的表情。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和良好的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出示投影)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縣人。現代作家、文學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2、掌握下列詞語(投影)
憂郁 郁悶 慫恿 安詳 蜷伏 懲戒 斷語 悵然 污澀 紅綾
3、學生朗讀精美句段。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思考:
師:(1)、小說寫了什么中心事件?
(2)、全文分幾部分寫“我”養貓的經歷?
生: (1)、小說寫了三次養貓的經歷。
(2)、學生討論發言:有的認為三部分,理由:以時間為序,每次養貓為一部分,有的說分兩部分,理由:“我”的感情變化。
師點撥:都有道理,我們可按作者3次養貓的不同感情,把課文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14)記敘前兩只貓受寵,可分兩層。
第二部分(15——34)寫第三只貓受屈而死,可分三層。
(四)精讀品析
1、細讀課文,美句揣摩
師: A、第一只貓從何而來?怎樣寫第一只貓的可愛?
生:
(1)、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 陽光里滾來滾去。
明確:跑、翻滾。與白雪球照應。 更顯活潑
(2)、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兩個小時的光陰,那時太陽光暖暖地照著,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
明確:花費時間之長,可以看出貓的可愛
師: B、這只貓結局如何?
生: 亡失
2、鮮明的對比
討論:作者為何不單寫第三只貓,而要在前面寫第一、二只貓?
同學們思考發言。
老師點撥結合課后練習第一題:不難看出,前兩只貓的受寵,反襯了 第三只貓遭冷遇的地位,是釀成它的悲劇的直接原因。經過這樣層層鋪 墊,故事推進到高潮“芙蓉鳥”事件。在這個事件中,貓的負屈含冤與“我” 的暴怒虐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再讀課文,精段賞析
(1)、分角色朗讀16——29節,學生思考。
“我”根據什么判定芙蓉鳥是被貓咬死的?
同桌討論發言;教師點撥。
(說明:這個問題的設計把貓的不幸遭遇的描寫作為側重點,為下一步突破難點,分析文章的主題作鋪墊)
(2)、齊讀30——34節,思考(投影)
師:①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②第二只貓丟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試體會這兩句話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③本文描寫的.側重點是什么?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展示交流:學生按學習小組討論以上3個問題,各組選出代表發言。老師最后總結。
課堂小結:鄭振鐸先生的《貓》,讓我們有了許多感悟。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 當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時,一定要努力尋找自己的優點、發揚長處并讓它超常發揮。這樣,你的命運才有可能改變。因為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同學們,不論走到哪里,你們一定要讓自己成為最好的——最綠的小草,最純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作業:以“可愛的小動物”為題寫一篇作文。
板書設計: 課題 《貓》 作者:鄭振鐸
第一只貓 活潑可愛----------------亡失
第二只貓 更活潑有趣-----------------被人捉走
第二只貓 不活潑 憂郁 懶惰-----被我致傷打死.
§ 告誡人們, 善待生命,關愛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