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知道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了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關于地球形狀的一些問題。;
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現象,大膽想象,積極思考。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想象建立假設以及解釋的重要性。
不迷信權威;
認識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一些人們不斷認識地球的資料,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融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于一瞬。
由教師準備一些直觀教具:地球儀、黑板、粉筆頭,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故事的意義。
學生收集有關人類探究地球的歷史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課上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千年歷史,充分調動他們的想象力,體會典型的歷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幾個科學故事,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其所然還要幫助他們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本課教師準備一些直觀教具,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故事的意義。例如借助地球儀、黑板我們可以讓學生理解麥哲倫航海的意義,借助地球儀和粉筆頭,可以模擬在海邊看遠處歸來的航船的情景等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疑,導入新課
1.談話:提問:“人類是怎樣認識地球的形狀的呢?”激發學生的興趣。
2.學生討論,交流。
二、探討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
1、介紹古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①談話:古時候的人們對我們周圍的世界還不了解,但是他們也在不斷地觀察,不斷地研究學習,所以人們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領,比如學會用火,煉鐵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樣的呢。你們知道他們對地球形狀最初的解釋是什么嗎?
②學生討論,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
③課件播放“神話中的地球”。
④談話:神話故事其實也反映了古時候的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認識,因為條件限制,他們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實面貌,那時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是一種沒有依據的“猜想”,是對地球
不科學的解釋。后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接觸到的事實越來越多,比如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況后認為地球是球體或近似于球體的,下面我們也來看一看。
⑤課件播放“月食過程”,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結論嗎?你有什么疑問?
⑥教師又補充說明東漢張衡對地球形狀的猜測。
⑦提問:既然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我國古代的張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認為地球是球形的,人們為什么不相信呢?。學生討論交流。說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科學,不斷用來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紹當人們看到船身逐漸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實以后,對地球形狀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猜想。
①課件出示“海邊歸帆”,提問:為什么總是先看到船的桅桿頂部,再逐漸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②學生討論交流。
③利用地球儀和染色的粉筆頭演示,模擬海邊帆船歸來的情景并講解其中的科學道理,
課件播放“麥哲倫航海探險”,介紹麥哲倫為了證明地球是球形而進行環球航行的故事。
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圓的猜測產生的基礎,小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實際上就是一次科學實驗,他在證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圓的,這次實驗的'成功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在事實面前人們信服了,開始逐漸接受這個觀點。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宇航員在空中親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樣子了。
①介紹前蘇聯,美國和中國的航天事業。(課件出示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照片),現在人們已經可以進入太空,從宇宙中觀察地球,再次證明“地球是圓球形的”觀點確實是對的……
②提問: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船隊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證明了什么?
③學生討論交流。
④。談話:不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也并沒有停留在原地不動,科學家還在不停地研究,使我們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⑤課件介紹地球的形狀資料。(赤道略鼓,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形)
三、認識地球有多大
1.談話: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嗎?
2.學生回答,猜測。
3.看教材資料,了解地球的有關數據。
4.提問:你知道我們這里到無錫有多遠嗎?坐汽車大約要多久?我們無錫到南京有多遠?坐汽車大約要多久?出示中國地圖觀察圖上的無錫到南京有多長。再觀察地球儀上的中國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
四、拓展活動: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時,當你繞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齡該有多大?
【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11-13
模樣形狀的近義詞是什么03-13
愛的形狀的童話故事04-25
《勸學》的教學設計10-25
《背影》的教學設計11-17
七年級下《登上地球之巔》教學設計06-02
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03-26
六年級上《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11-29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實錄03-08
《登上地球之巔》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