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識記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和理解相關詞語。
2、品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心中的堅定信念,以及信念產生的奇跡。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非同尋常的深沉父愛以及蘊藏其中的巨大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認為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積累活的語言。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寫中感受父子心中的堅定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以及力量。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題導入
1、揭題。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題目是《地震中的父與子》。
2、同學們,你們還記得“5.12”汶川大地震嗎?它給你留下了怎樣深刻的印象?
3、經過預習,我們了解到這篇課文所講的地震發生在什么地方?是一場怎樣的地震?請你快速瀏覽課文,找到相關的詞句。從哪可以看出這是一場大地震?
4、情境學詞。出示洛衫磯地震廢墟圖,師描述地震過后的慘狀。地震過后,留下來的是什么?是廢墟,還有瓦礫,還可能會發生大爆炸,還有不幸被瓦礫砸著的人和物。
5、看到這片“廢墟”,你有什么感覺?人們會怎樣面對這片大地震后的廢墟呢?
二、通讀全文,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釋疑。
2、指導歸納課文主要內容。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跟大家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一件什么事?(思路:“六要素”??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品讀“了不起”的父親(3-12自然段)
1、引讀:在整件事情的發展中,有兩個人會給你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們是??父與子。他們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為什么會留下這樣的印象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位父親,看到這片大地震后留下的廢墟,他的感受與表現跟別的父母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2、快速默讀文段3-11自然段。
先找出這位父親與別的父母相同的地方。(找出語句并朗讀出來)
3、情境朗讀,品味相同之處。
(1)出示句子,隨機朗讀句子,讀出悲痛絕望的語氣。
(2)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朗讀句子。
(3)讀的時候感覺人們內心有多悲痛啊?你能說說他們內心的感覺嗎?
(4)過渡:同樣是面對著充滿意味氣息的廢墟,同樣是這樣的絕望悲痛,然而,這位父親卻選擇了與別的父母并不一樣的舉動,你從那些地方看出不一樣?找到父親的所說所做。
(5)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父親的舉動嗎?(決不放棄)
3、情境朗讀,體會不同之處。(絕望而去,決不放棄)
(1)讀出不同??決不放棄。(出示文段,師讀黑色字,生讀藍色字)
師生互讀文段。
(2)引導:到底是什么,令這位父親與別人如此不同?
(3)出示: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①品句:這句話到底有什么魔力,讓這位父親擁有這樣巨大的力量,支撐著他留在這片廢墟上堅持挖掘?請你反復讀讀這個句子,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說出你的理解。(不管兒子是生是死,他都要跟兒子在一起)
②請你讀讀這句話,體會這位父親他充滿堅定信念的內心。
③集中出示父親的舉動句子,自由讀語句,談感受:
出示:我看到了一位的父親!
(4)小結推進:再讀了一遍,我們對父親的舉動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啊,日復一日,不斷地對兒子重復說這句話,久而久之,這句話已經化作了父親內心最堅定的信念。此時此刻,父親心中堅信著什么呢?
(5)出示:“兒子在等著我!”
①反復讀句子,說出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相信兒子在等著他,不會死,對兒子的生存充滿了希望……)
②讀出恰當的語氣。
(6)過渡推進:是啊,這堅定的信念已經化作超乎常人的力量!讓我們來到當年的`地震現場,來到這位被常人看作是已經精神失常了的父親的身邊吧。他正在做什么呢?
4、在場性體驗,感受了不起的父親形象。
(1)創設情境(配樂朗讀),引導體驗:
①師范讀句子:“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
②比較寫法(出示):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
他挖了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
★引導比較: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挖了36小時呢?反復讀幾遍,想想為什么。
③這位父親挖了36小時,我們看到了他這個模樣??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
④再現父親挖掘的現場,引導學生作在場性體驗:這挖掘的每時每刻是怎樣過去的呀?假如我們就在這位父親的身邊,在這接近兩天的長時間挖掘中,我們親眼目睹了父親的哪些經歷,體會到父親的哪些不容易?
★想象體驗:困難,危險,傷痛,焦急,苦累……
這位父親在不停地用力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生互動,角色體驗,深入感悟。
★朗讀體驗。(分組朗讀)
(2)小練筆:這位父親片刻不停挖掘,已經挖了36小時了,可是還沒看到兒子的蹤影!此時此刻,他內心會想些什么?他到底要挖掘出什么呀?
(3)小結感悟(出示):這是一位的父親!(愛子如命;為了兒子的安危,置生死于度外;偉大父愛;了不起……)
(4)回環朗讀,激發情感。
①困難,危險,傷痛,焦急,苦累壓不垮這位父親??他……(女生讀)
②無情飛逝的時間也嚇不倒這位父親??他……(男生讀)
(5)小結:這就是父親對兒子的愛,如巍巍群山般厚重的愛!如浩瀚大海般寬廣、深沉的愛!這厚重、寬廣、深沉的愛,不正是這位父親堅定信念的根本源泉嗎!由愛筑起的堅定信念,讓父親擁有超乎常人的巨大力量,這力量支持著這位父親片刻不停地挖掘。當他挖到第38小時,奇跡終于出現了,讀??學生朗讀句子:“他突然聽見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這位了不起的父親會有一位怎么樣的兒子呢?下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從兒子身上尋找奇跡出現的原因。
5、拓展:
人們都說,父母愛孩子,是人的天性。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擁有父母的毫無保留的愛,這愛陪伴著我們成長,滋潤著我們的心房,讓我們好好地從生活中感受父母的愛吧。
四、作業
1、收集由父母之愛產生奇跡的故事。
2、細節片段素描之一:學習課文的描寫方法,抓住生活中一件小事,融入情感,細膩描寫,充分感受父母之愛。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2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知道最疼愛你的人是誰嗎?(父母)
是的,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父母對我們無比博大的愛,所以父母成了我們最信任的人。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對你的關愛,哪次讓你感受最深?學生回憶與父母發生的感人的事。
2、地震中的父與子又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對父子。
二、自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找一找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邊讀邊思考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各是什么?
2、引導學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了在1994年美國華盛頓發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為了救出自己的兒子,在一片廢墟中堅持不懈的挖掘了38個多小時,最終成功救出兒子以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
三、小組合作、品讀課文、交流評析。
1、自讀課文勾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并些下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外貌等語句來品讀。
2、如果你有了感動就與你的小組同學說一說,把感動傳遞給別人。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感動)〕
3、誰愿意把感動與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讀感受,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從他人的發言中汲取有價值的觀點。
(1)第3段“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他堅定的說。父親的意志堅定。
(2)第5段“……他便埋頭接著挖——父親不肯放棄。
(3)第8段“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個小時——父親堅持不懈,疼愛兒子。
(4)第9段“不,爸爸,先讓別的同學出去吧!”兒子的先人后己,與父親心心相通。
四、感情朗讀,升華理解。
1、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朗讀給同學聽。
2、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父親的堅決,兒子的信任。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1、讀了這篇課文你對父親和兒子各有什么樣的感受?
2、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剛剛獲救的阿曼達,你想對父親說些什么?展開想像扮演阿曼達寫一寫自己最想說的話。
六、板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
父親一直挖了三十六個小時
愛相信
兒子相信父親一定會來救他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3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短篇小說,作者是馬克·漢林。文章講述的是在美國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勸阻,冒著生命危險,懷著堅定信念,經過38小時的挖掘與種種艱辛,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13位同學的故事。贊揚了父愛的偉大與崇高。下面就是一篇《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說課稿。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地震中的父與子》(板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評價等方面作具體的闡述。
第一個板塊:說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記敘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全文沒有提及一個愛字,但字里行間浸潤著的是父與子之間難以割斷的深情。“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父親的這句話,在文中先后出現了三次,一次次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就是這樣樸實的話給了孩子愛的力量,讓孩子對父親無比信賴,在災難面前勇敢、鎮定,從容應對,充滿生的希望。所以,這對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
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辟、破爛不堪”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
由于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悟父親的“了不起”,感受父愛的偉大。
第二個板塊——說教學策略: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結合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交流的學習特點,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
1、以讀代講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講過,讓孩子們“讀、讀、反復的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通過讀,去解決問題。唯有多讀,才能理解,才能運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析詞句法。本課教學,通過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體會等品嘗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品評之后的積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剝。
本課教學還輔以直觀法,情境教學法等等。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
通過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會出感情來,在反復朗讀進入文中情景。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學生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這一道理。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讀”是學懂本文的關鍵,也是學習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第三個板塊:說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課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導語來敘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們全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四川汶川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錄像)在1994年,美國洛杉磯也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在這次地震中,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這樣,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地震的畫面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認識到地震的危害,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進入了課文情境,為體會父愛的偉大奠基了基礎。這樣的開課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生字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同時思考一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親?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第二步,課件出示本課三組詞語:
第一組洛杉磯阿曼達
第二組地震混亂廢墟爆炸
第三組安頓挖掘擁抱堅定絕望嘆息悲痛
先進行詞語學習,并讓學生從中挑選幾個說說整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再讓學生說說文中的父親的印象。
這樣,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強化對詞語的積累,同時,又尋找到閱讀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環節:品詞析句,讀中悟情
第一步:讓學生再次細細地讀課文,從哪些語句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畫出來,并在旁邊寫感受
這一步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讓他們潛心涵泳、誦讀體味,培養他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了主動意識。
第二步:創設情境,說中感悟父親的執著與忘我。
文中,父親的愛無處不在!課文5—11自然段寫的是人們不斷勸阻父親不要挖掘,而父親沒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復回答著同樣的話:“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抓住父親的語言描寫,采用情境對話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父親此刻的內心情感。首先,學生讀課文;然后指名學生扮演消防隊長、警察、圍觀的人等,其他學生則扮演父親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學生深刻地感悟到父親因為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著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對比閱讀,比較感悟父親的“失常”與偉大。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為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詞析句,讀中感悟父親的果敢與堅毅。
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 “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我先引導學生透過 “滿臉”和“布滿”的這兩個詞中的滿字,以及血絲和血跡的兩個詞中的血字時,你仿佛看見了怎樣的畫面?挖掘這一文本空白點,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接著我抓住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挖掘時間長,不間斷,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為愛!都是因為父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引出“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句子。
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
第四環節:讀寫融情,情感升華。
課件音樂起,陸續出現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圖片
教師動情敘述:此情此景,讓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終縈繞在我腦海中的一個形象、一個動作、一段語言。天下的父母千千萬,愛子之情卻一樣深。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父親的心,此時此刻,挖掘已進行了36小時,可是兒子還生死未卜。這個深愛兒子的父親會對心愛的兒子說點什么呢?請你將淚水凝聚在筆端,寫在書頁的空白處。
這里,把讀與寫巧妙地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在充分的語言實踐中“零”距離體驗作者的體驗,體驗人物的體驗,感同身受,代其言說。不但抒發了孩子們內心的真情實感,而且從學習語言走向了運用語言。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第五環節:情感升華
師配樂朗誦有關于歌頌父親的詩句。
第六環節;順著情感,巧設懸念。
父親的形象已經刻在我們的心中,文中的兒子同樣將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下一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來感受這個兒子的了不起。
第四板塊:說板書
板書:地震中的父與子
了不起
父親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兒子
根據以上的教學說明,我對本課時進行簡要評價:本節課的教學主線是:走近父親。主干問題很明顯: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我選擇了三個教學點:分別是一句話“誰愿意幫我”;一個場景“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一個形象“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并且這三個點兼具人文內涵和語言因素兩方面的教育價值。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評價五個板塊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地震中的父與子》有感06-14
地震中的父與子作文12-01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09-15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11-08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10-01
四年級語文《地震中父與子》教學設計06-24
地震中的父與子作文(精選31篇)05-31
《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內容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