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元二使安西優秀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元二使安西優秀教學設計1
一、教材簡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據說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這首七言詩共四句,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引導學生深刻地感悟這份情是本課教學的關鍵。而讀是悟情的首要問題。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方面的要求是“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對于古詩教學的要求是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教學“以讀代講”,重點在讀上下功夫。
二、教學目標
n知識與能力
1、認識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學習古詩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結合注釋了解古詩的大意。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多層次閱讀,互相協作。
2 、大膽交流、發表獨自的見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悟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2、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古詩的熱情。
三、教學難點、重點
(1)教學重點:在讀詩中鑒賞,在鑒賞中讀詩。
(2)教學難點:體會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四、教法
1、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感悟為主線。
2、細化讀,讓讀使詩歌在課堂中化靜為動,激活語言文字背后的隱性內涵。
3、通過對話給予學生心靈自由生長的空間。
五、學法
1、通過“讀、品、誦、悟”的方法學習古詩,達到入詩境、解詩意、讀詩韻、悟詩情。
2、課前預習:自主識字,初讀古詩。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程序
一)談話激情,引出課題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在這一段歷史當中,流淌著這樣一條河流,這一條河流中承載著許許多多人們用真摯的心靈寫成的一篇篇文字,我們稱它們為古詩文。而這一篇篇文字我們必須用獨特的方法去吟誦它們,才會體現出它們的價值。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稱這一篇篇文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古至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古人關于離別的詩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詩人王維送別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誕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別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證這段深厚的友誼吧!
二)知作者解詩題
1、學生談對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簡介,講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課題。
3、解詩題
師:題目中哪個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誰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結合學生的實際進一步理解元二。
師:到哪里去?安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你對那里有什么印象?不去行嗎?
4、指導讀題
指名讀,教師指導停頓:送/元二/使/安西。齊讀進一步理解詩題。
三)抓字眼解詩意
1、結合注釋自由閱讀,了解大意。
2、反饋閱讀,集體評議。
3、師配樂范讀,學生評議。
四)學技巧讀詩韻
1、簡單講解古詩的朗讀技巧,放范讀錄音。
2、指導學生配樂朗讀。反饋朗讀情況。
五)創詩境悟詩情
1、出示渭城圖,引讀前兩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氣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師:看圖讀詩,我們對渭城有了什么印象?
生:柳色青、空氣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圖,感受荒涼
師:對安西我們有什么印象?
生:滿眼黃沙,漫天灰塵、寸草不生、荒涼、孤寂
3、出示路線圖,感受遙遠。并了解渭城、陽關及安西的位置。
4、話別元二。
師:元二即將遠行,我們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
生:元二,此去路途遙遠,希望你一路順風。
生:好朋友,路途漫長而又艱險請帶好水和干糧,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別了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真舍不得你走呀!
5、層進式引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詩人的滿腹離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生:這是一杯離別的.酒
生:這是一杯友誼的酒
生: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生: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讀景語,化情語
師: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更為強烈。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生:雨,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生:是老天想讓元二多留一會兒。
生:客舍。王維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他感到更加傷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生: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師: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7、讀全詩送元二,再悟詩情。
師:讓我們再一起讀詩送元二。
六)、放《雜詩》、《送別》升華情
1、送別朋友無限感傷,那有朋自遠方來,應是不亦樂乎。出示王維的《雜詩》,比較兩首詩的不同點。
師:盡管內容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為有情,千百年來我們不斷的吟誦。因為有情我們快樂相處。
2、放歌曲《送別》
七)、拓展作業:
搜集離別為主題的古詩,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優秀教學設計2
學生和內容分析:古詩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要讓四年級學生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的詩句中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的確有一定難度。而且,稍不留神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所以根據學生已有的學古詩的方法為基點,安步進行,并且為了讓學生愛學,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通過優美的語言、配樂朗誦、啟發想象、多種朗讀、等手段,讓學生在聽聽、讀讀、說說、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教案緊扣古詩特點,把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落到實處。并用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入意境,是學生和詩人情感大到了共鳴,讓學生體悟到了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0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選編這兩首詩的意圖,一是形式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二是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友人元二將要遠赴西北邊境,詩人特意來為朋友送行,起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借別時將盡,分手在即是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有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課時安排:一課時
設計理念:
1、借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2、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舍、君)。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古詩的預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舍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
[此環節通過創設“學生回憶舊知識的情境”,不論從學生思維還是學習方法上都對學習本詩起到鋪墊作用。]
二、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首詩的題目的?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庫車縣。
(2)強調題目讀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
[古詩題目有別與白話文,設計此環節一是讓學生對詩意內容有個大概了解;二是讓學生了解作者及詩意背景。]
三、初讀,知字音
1、自由讀詩。
2、要求;(1)、借助字典或書上的注釋,把字音讀準。(2)、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爭取把古詩讀通順。
2、指名讀詩。
3、正音。(多音字朝、舍。新生字浥、君)
4、齊讀。
[能把古詩讀通順,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四、合作學習,知詩意。
1、學生說說理解詩意的方法。
2、自主學習。
3、同桌合作學習。
4、指名說說詩意,并說說自己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教師強調“渭城”、“陽關”,并讓學生說說對“浥”“君”字的理解及理解方法。
[知其意才能達其情,此環節讓學生心中形成古詩的白話內容,對下一環節的“悟情”鋪設道路。]
五、借助想象領悟詩情
1、指名學生讀詩,其他學生閉眼,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透過畫面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2、學生說說畫面,同時說體會到的感情(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3、放影課件學生感受畫面,體會情感。
4、分組讀詩,在畫面中體會情感。
5、抓詞句體會情感。
(1)、學生自主學習,你從那些詞句中感受到他們之間情誼深厚?
(2)、指名學生說,體會景物描寫,從景物描寫中體會感情,并知道朗讀。
(3)指名學生說,體會語言描寫,從語言描寫中體會感情,并帶著自己的感情朗讀。
(4)、教師知道后再指名學生感情朗讀最后兩句。
(5)、教師語言創設情景后讓學生齊讀最后兩句,體會送別、挽留的深厚情誼。
(6)、通過體會路途遙遠,體會感情,齊讀最后兩句。
[多次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思想溶與作者思想,體會“送”與“別”;“走”與“留”時的情感,使學生受到珍惜友情的心靈凈化,同時也引領著學生感受到古詩抒情達意的美妙和作者妙筆的熏陶。]
六、齊讀古詩,回歸整體
師:就在雨霏霏,風蕭蕭的今天,一杯又一杯地喝酒,但還是要分別的,所有的傷感都溶進了著首詩,拿起書來,再次感受著離別之情吧。
學生齊讀全詩。
七、總結,背誦古詩
師:我們通過對景物描寫和詩句語言的體會,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領悟到了他們之間依依不舍的情誼,把你們領悟到的感情試著用聲音表現出來,我們試著背背行嗎?
學生背誦。
[知情后的朗朗上口,能讓學生更進一步領悟,表達自己的感想;朗朗上口便使學生熟記心中,增加學生知識的積累。]
八、拓展練習。
1、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2、作業:背誦并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古詩兩首
送元二使安西
灑
送別
王維-------------元二
挽留
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一課是人教版第七冊20課,從整體上,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可圈可點。
一、整堂教學體現了《課標》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之中。按照預設的以“情”為主線,以“解題--知音—解意—悟情—誦讀”主要環節引領著學生享受經典之韻味,這堂課成功的是教師和文本、學生和文本、教師和作者、學生和作者之間的發生對話,能夠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熱愛學習,渴求一種知識學習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使學生主動愉悅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讓學生按要求課前預習,這樣就彌補了40分鐘以內難以尋求的資料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求知的好習慣;并且能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是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梯架方法:解題——知音--解意-達情-誦讀-積累;還有就是在理解詩意時抓重點詞句擊破的方法等等。這樣以來,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對于古體文的學習不在懼怕,并且可以輻射到課外,舉一反三的自學更多的古詩文,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及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三、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在本課中,教師順著學情,因勢利導,實時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教師把可以托付的內容盡量托付給學生,學生則彰顯了巨大的潛能。
當然,事無完事,由于面對的不是本班學生,了解甚少,在本節課上與學生對話時時有愿違:主要表現在沒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層次的得到發展,并且在課堂上不能作出準確的激勵與評價。說明我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課后點評:王老師
楊老師所授的《送元二使安西》這節課讓聽眾感受到了送別的難舍難離,學生的發言有一定深度,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注重學法指導
楊老師按照“古詩四讀法”,即:學古詩,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這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步驟,也是學生自學古詩詞的一般思路。這樣做,即幫助孩子們梳理了課外知識,又提高了他們如何加工信息,還為進一步讀、悟古詩做了情感鋪墊。
二、貫穿落實了三維目標
老師在上這堂課時,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始終讓“讀”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王維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體現了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學方式的整合。采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與文本對話,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三、課堂中呈現出“一唱三嘆”的精彩兩點
一嘆:“酒是離別的曲。”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后,教師情滿胸腔地采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挽留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學生每復讀一次,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再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老師借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三嘆:巧妙地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
當然,這堂課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當本節課中學生聲情并茂的吟誦,老師應該加以鼓勵,因為鼓勵會大大的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讀詩的興趣會更加高漲
送元二使安西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它具有獨特的語言美、韻味美和意境美,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板書課題,作者。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一幅圖畫,聆聽一段話語,體味一份感情。(板書:圖語情)齊讀課題。
二、知詩人,解詩題
1.師簡介詩人背景。
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畫成就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元二是王維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衛邊疆。王維是一位特別重感情的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這首著名的送別詩。現在,誰能說一說題目的意思?(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
2.我們對詩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題目的意思,這就完成了學習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解詩題。(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3.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聽準字音。
4.學習“渭、浥、君、舍、朝”五個生字,板書多音字“舍”。
5.學生練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6.指名讀,更正讀音。
7.采用多種方式熟讀古詩。
三、抓字眼,明詩意
大家把詩讀的字正腔圓,但更要讀出感情,這就需要我們理解詩意。同學們怎樣做才能理解詩意呢?(參考課下注釋)
這就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二步驟:抓字眼,明詩意。(板書)
(一)結合預習情況,小組討論
(二)交流
1、交流1、2句:板書:朝雨新柳圖
2、師: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這兩句詩。閉上眼睛再讀這兩句詩,把這幅畫讀到你的心里去。
3.這幅畫中還有人呢,是誰啊?他們正在干什么呢?詩中怎么寫的?指名讀三、四句。
4、說說詩句意思
5、想象,理解情誼:
此時此刻,離別在即,王維是怎么勸酒的呢?假設我是元二,你是怎樣勸我的?元二啊,請你再喝完杯中的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陽關就沒有我這樣的老朋友了。(師:你把自己當做王維了,勸得情深意重。)
6、交流匯報。(板書完成:臨別勸酒語)
四、想意境,悟詩情
1、有感情朗讀詩句。
2.從詩中選取的景物感受離別之情。
(1)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圖請看屏幕。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綿綿細雨僅僅是雨嗎?
來,我們把它讀出來。(指導有感情地讀)
預設:這是王維的淚,是元二的淚,是兩人離別的.淚水。仿佛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流淚。
(2)那么詩人為什么寫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與“留”諧音。
(3)這僅僅是在寫景嗎?不,這是詩人在借景抒情,讀出景中的情。學生練讀,展示,師指導。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這傷感別離的時刻,千言萬語化作這一杯送別的酒,我就是詩人,來,讓我們一起端起酒杯對好朋友元二說:勸君——(生接讀)
2.從兩地的距離和環境的差異體味離別之情。
(1)師:飲了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同學們,你可知元二此行西出陽關再到安西有多遠嗎?出示古地圖。
師:從渭城(現陜西咸陽市)至陽關(現甘肅敦煌縣),到安西(現新疆庫車縣),此行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個中國,中途要跋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時間才能到達。而那里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2)多媒體出示兩組詞語對比,學生選擇。
送元二使安西優秀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二、學情分析: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古詩學習方法。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三、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本課設計側重從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
四、設計特色:
1.營造豐厚的古典文化氛圍
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讓學生盡情地徜徉在古詩詞中,詩意地棲于課堂,別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課我一直在營造一種學習古詩的美好氛圍,這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我對課上的導語、過渡語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課中也自然無痕地滲透了許多已學的古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語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課語文味很足,上出古詩的味道。
2.夯實字詞,注重學法指導作為一節語文課,我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字詞的教學方面,我也力爭做到扎實有效。第一次讀,讀準字音;第二次讀,記住難點,正確書寫;第三遍讀,讀出詞語的含義。三次教學,三點要求,層次分明,解決了音、形、義的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學到:結合注釋,利用插圖,聯系上下文,想象畫面,反復吟誦等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3.引導想象,感悟意境
雖然只有28個字,但這首詩語言樸素生動,意境優美,如同一幅畫。在教學中: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詩到畫,感受詩中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這首詩的意境美,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這是這課的重中之重。通過引導學生充分想象、豐盈畫面,繼于引導學生同桌互說,全班交流,讓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別時的難舍難分。
4.抓住關鍵詩句,走進詩人內心
體會詩人情感,走進詩人的內心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詩來教學,通過朗讀,通過想象,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詩人與朋友分別時那種依依惜別之情。 5.注重多種形式朗讀,引導讀中感悟
朗讀在古詩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教學目的所在。我在這課設計了多次不同的讀。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力求做到讀得有層次有提升。從自讀時的讀通讀順,到再讀時的字正腔圓,再到教師范讀后的有板有眼。從帶著自己的理解的讀,到讀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讀——讀出美不勝收的風景,再到理解讀——讀出依依惜別的情感。從教師引讀,到指名讀,再到全體師生的深情吟誦,最后指導背誦。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古詩。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利用插圖,查看注釋,想象畫面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詩歌內容,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整首詩歌的意境,能有層次、有感情地誦讀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學法滲透:
通過此課,讓學生學習查看注釋,利用插圖、想象畫面、抓住詩眼、反復誦讀等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古詩對接,激發興趣。
課前交流(師生對詩,背誦送別詩,介紹送別詩的特點。)
2.板書課題,讀課題,解讀課題。了解題目意思。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接觸過送別詩,從復習學過的送別詩入手,引導背誦《贈汪倫》,回憶送別詩的特點,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喚醒學生對送別詩的記憶。板書課題,讀課題,解讀課題。了解題目意思,為后面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二)(通其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字字落實。第二遍要注意節奏,讀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試著讀出古詩的韻味。
2.自由讀詩-----指名讀詩,檢查字音。(朝雨、客舍、更盡君邑)
3.教學本課生字,指導“舍”的寫法。
4.理解“君”的.含義。
5.學生試著再把詩讀出節奏。
6.師范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味。
7.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體會詩歌的節奏,感受詩歌的韻味。并將字詞教學融入其中,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又兼顧學習方式的指導。】
(三)(明其意)品讀詩句,想象送別景
1.默讀古詩1-2句,動筆劃一劃,這首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2.擴充詞語,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勝收的渭城景象。
3.引導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用自己的語言具體生動地說一說。
4.豐富畫面,感受意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邊讀詩歌,邊想畫面,這是重要的閱讀方法。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的做法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培養學生的語感,把文字轉換成畫面是需要語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詞的意思;三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悟其情)創設情境體會送別情。
1.自由朗讀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體會離別情景。
3.指導感情朗讀。
4.出示地圖,了解安西地理環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5.創設情境,進一步體會“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含義。
6.角色轉換感悟離別之情。
7.指導感情朗讀整首詩。
(設計意圖:簡介安西地理環境,對于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很有裨益。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含義,為感悟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做下很好的鋪墊。)
(五)創設情境背誦古詩
創設情境背誦古詩。
(六)欣賞樂曲激發興趣
欣賞、跟唱歌曲——《陽關三疊》,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友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設計意圖:“朗朗的書聲是小語課堂永恒的經典。”讓學生自由吟誦,就更能讓學生感悟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感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欣賞、跟唱歌曲,就更能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傳承中華古詩詞的傳統經典。】
(七)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并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語文來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運用于生活,通過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書面表達,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
八、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故人勸君酒依依惜別情
【送元二使安西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經典)《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08-03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04-14
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03-24
《送元二使安西》優秀教學設計(精選8篇)06-0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精選15篇)08-03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通用12篇)05-27
【精品】《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15篇07-2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合集15篇]08-03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15篇(實用)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