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

時間:2025-01-09 08:59:3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精選)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4篇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松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于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并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并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布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松,并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采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系,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為妃。后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己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后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于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回長安后,白日里,由于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為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后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于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么?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只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于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于苦果自嘗。說明作為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著兩重性,貫穿著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制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沖突。沖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沖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你怎么看?為什么?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后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后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后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系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制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為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盡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么多的筆墨著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里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著敘事、抒情、寫景熔于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為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

  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為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提升對生活的認識,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于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于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 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為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為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于“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于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于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為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 討論的意義

  2) 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 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于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么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么?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了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為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匯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余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于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嘩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么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么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匯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匯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匯報者發現本組匯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匯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匯報者該怎么辦?

  以抽簽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并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4

  一、教學背景

  高中生正是價值觀、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對比較淳樸的上進的學生對毛澤東會十分感興趣,對人生理想抱負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對理想抱負的思索,激發他們了解偉人心靈的興趣;然后可以通過對于詞語的品味,而完成詩詞的欣賞

  這堂課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的教學對策是:通過合作探究問題,動用視聽感官渲染氛圍,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偉人詩詞的磅磅氣勢,更好體會寫景抒情類詩歌鑒賞的方法,為高中語文的學習營造良好的開端。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鑒賞。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背誦經典詩歌。

  過程與方法:

  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詩人蘊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價值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探究把握詩詞的情感脈絡,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體會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確立依據:新課改《教學大綱》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讀,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為主,讓學生能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審美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深秋意境,領會作者情感。

  難點:學會朗誦方法,能正確把握朗誦。

  四、教學方法:

  情感教學法,圖表教學法,朗讀與鑒賞、評說相結合教學法。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及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開門見山,介紹詩詞的奇妙,簡潔導入。

  【講授新課】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寫作背景:

  默讀文章,用簡潔語言概況初讀感受。

  自我評價,注意部分字的讀音(橘,舸,遒,遏)

  配樂朗讀、入境體情(小組展示朗讀,教師范讀)比較并評價。

  ②合作探究、品讀鑒賞、體景悟情:

  (先動筆批注,然后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二)【我問故我在】

  (1)學生合作探究、品讀鑒賞、體景悟情(重點)

  ①上片選取了哪些意像?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樣的“同學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先動筆批注,然后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明確:上闋:描繪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承上啟下)

  下闋:抒發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懷。(憶)

  (2)課堂小結:教師以提綱的形式展示小組成果。

  有的小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詩化的語言再現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組注重煉字,對“看”“擊”“翔”“盡”等字有獨到的解讀

  有的小組讀到了詞的上片,是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對祖國山河沉淪的憂思;

  有的小組分析了同學少年形象,體會到了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有的小組探究到了詞構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對上片誰主沉浮的藝術回答;

  (3)方法總結、能力提升

  寫景抒情累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知人論世;抓意象,入境體情;分析形象,體會情感;品析語言的.精當,構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同學背誦展示。

  (三)【我踐故我行】

  提煉升華、拓展延伸

  引入盧新寧在北大畢業典禮上的致辭,進行本節課的升華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是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那么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人呢?

  在集體朗誦勵志詩歌《少年強則國強》中結束本課,布置作業。

  七、教學總結、反思:

  通過《沁園春長沙》的教學,我從以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作一個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發現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讓學生更好學習。

  一、可取之處:

  (1)從學生來說,這部分需要學生有浪漫思維,和鍛煉相應大膽想象的能力,鑒于以前有接觸過類似的詞的形式,學生上課很有激情,回答問題比較積極,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2)學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維、思想,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3)從教師的角度看,備課比較充分,課堂調度適當,多媒體運用熟練。

  (4)整體上看,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的教學成果。

  二、不足之處:

  (1)因時間有限,個別問題討論淺嘗輒止,未能充分展開。

  (2)在多媒體操作上有個別不恰當之處。

  八、附說明:

  (1)所屬課程名稱: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

  (2)知識點(技能點):

  1.訓練學生誦讀經典的能力

  2.著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3.培養青年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真情熱愛,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效果。

  (3)適用對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級學生。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優秀12-20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1-12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2-18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設計優秀12-20

高中語文《氓》教學設計優秀02-14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優秀09-14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01-05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優秀(推薦)11-14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模板優秀12-21

關于高中語文《師說》優秀教學設計02-17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性色在线观看视频 | 一色屋手机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每天被 | 日本欧美高清乱码一区二区 | 一本久久精品国产综合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