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詩歌《水調歌頭》的教學反思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無論是那個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都把它列為必讀古詩,向來膾炙人口,它的藝術價值和主題思想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下面是關于八年級下冊詩歌《水調歌頭》的教學反思的內容,歡迎閱讀!
八年級下冊詩歌《水調歌頭》的教學反思1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精美的月亮圖片,新穎別致的動畫視頻,還有我精心設計的教案,帶著滿懷的信心,我領著學生走進了蘇軾寫的這篇經典大作中。課中,我用月亮的圖片來渲染情境,用有感情地朗誦來熏陶學生,使學生們很快走進了這首詞的意境當中,當我講到“宮闕”、講到“瓊樓玉宇”,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那個正在月下憂郁而愁悶的蘇軾,那個有才華卻不能施展的他,正在黯然神傷,借酒消愁,于是,靈機一動,加入了這樣一個情境渲染:在這樣的情景下,你要是蘇軾的話,你會想到什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們說得那么繪聲繪色。
結課的時候,我運用了相機照相片的原理來引導學生體會他那種曠達的胸襟,用一種慷慨激昂的話語訴說著蘇軾這不平凡的一生,想像著這富有哲理的語言:“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是何等的一種情懷。教完此首詞,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也許是被蘇軾那種豪放的性格,與眾不同的人生思考所感染吧,同時,更為了這首經典之作拍案叫絕,清朝詞評家曾說過:“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可想而之,這首調整在當時詩詞創作中影響有多大,可是,冥冥中我不禁慢慢懂了,詞中不僅僅有著那優美的意境,那精彩的語言,更有著蘇軾他整個人生的寫照,他在問天是何年,問月幾時有,其實在問自已的人生該如何走,面對人生的苦難,他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一無返顧地奮發,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地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逝去的青春,他在唱:"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這一篇篇經典,正是他奮發的見證,他走出了一個千古不衰的輝煌人生。
八年級下冊詩歌《水調歌頭》的教學反思2
在我校的語文教學研討活動中,我上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過程中,我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圍繞新課程改革觀念中教師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現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進行反思:
古代詩歌教學一直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國幾千年來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家名篇。這些詩詞不但有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而且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學習他們就要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培養他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調歌頭》就是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寫中秋的一朵奇葩,通過學習她,可以讓學生重新感受我國傳統節日的魅力,這節課,應該是描寫傳統節日的薈萃,可以培養他們學習我國古典文化的興趣。
在課下,我首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利用上網、查工具書等形式,收集資料,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在日后的詩詞閱讀和鑒賞中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 因為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被調動起來后,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如語言美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境美有蘇軾在月圓之日,表達思念之情等。在教學中,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特別是詩歌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
引導學生是一門藝術。有時需要引經據典,有時需要真情流露,有時又需要引而不發。給學生多點撥少廢話;多直觀少抽象;多啟發少替代。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標新立異,允許對詩詞內容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點。因為“詩無達詁”只要學生闡述有理,就應該適時地鼓勵、表揚,以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另外, 合理、靈活、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教材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變平面為立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帶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為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輕松、有興趣的學習,應該是我們老師追求的目標 。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評價。我想,如果能夠達到師生共贏,這節課就一定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學生學得輕松、充滿興趣;老師引導得法、得心應手,其課堂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教師素質的高低,對教材的把握尺度,學生是接受程度,又顯得尤為重要。只要我們能潛心于教學與研究,專注于備學生備教材,在提高課堂效率上多下功夫,在個人的知識儲備上多下功夫,能夠兼收并蓄,取長補短,必將使教育教學工作邁入新臺階。
八年級下冊詩歌《水調歌頭》的教學反思3
宋代詩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現在許多語文教學參考資料,在概括這首詞的主題時都是這樣表述的:這首詞通過作者歡飲時的聯想和想象,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人生哲理的探索,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樂觀曠達的情緒。
欣賞古典詩詞,我們首先要做到知人論詩,知事論詩。從詞前小序,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詞作于丙辰中秋(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任密州太守。宋神宗即位后,由于北宋的政治經濟危機,任用王安石變法,蘇軾因為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同,便自請外放,到杭州任通判,實際上是遭改革派的打擊排擠,貶出京城。在杭州待了三年,蘇軾又自請到密州做太守。那么蘇軾為什么要拋掉湖山秀麗的人間天堂,由南往北到密州去呢?原來蘇軾自遭貶后,有七年與弟弟蘇轍沒有見過面,當時蘇轍在濟南,為了兄弟之情,所以蘇軾自請到密州。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與弟弟經常見面,對弟弟的思念,對親情的渴望,在中秋之夜發酵到了極點,故小序最后說“兼懷子由”,這就構成了整首詞的感情基調。
詞的上片借問天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篇“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連續發問,筆力奇崛,排空直入,這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一脈相承,唯東坡才有此問,正說明作者“奮勵有當世志”,而又不諧塵俗的怫郁心理。但問天天不語,于是乎,作者想到天上看個究竟,又恐“高處不勝寒”,只好在月光下顧影自憐,翩翩起舞。這里的“天”和“瓊樓玉宇”的月宮不就是天子和朝廷的標志么?自古以來,天意難測,伴君如伴虎,朝堂之上,黨爭激烈,象東坡這樣清靜如水的文人,又怎能在這爾虞我詐的宮廷中生存呢?一想到這些,作者只能退一步以求自我安慰,“何似在人間”,這里的“人間”可以比作地方,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只要奮發有為,在地方上同樣可以效忠君王,報效國家。這樣一想,不也就“柳暗花明”了嗎?
詞的下片借問月探索人生的真諦。夜深人靜,面對西沉的圓月,作者不禁對月發問“何事長向別時圓”,但明月有情,不會對人有怨恨之意,作者進一步想開去,原來這是自然法則的選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作者由大自然的變化,想到了人生的坎坷經歷,每個人的經歷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們就沒有必要面對圓月產生無謂的悵恨。到這里,作者的感情轉為理智,從而化悲怨為曠達。既然如此,作者就從自然和人生的法則中找到了慰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要人平平安安,彼此珍重,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一輪美好的明月。這樣一想,不又是“峰回路轉”了嗎?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首詞是作者的寬慰之語,排解之辭,主旨在于抒發作者因遭貶謫心懷幽憤之情,努力從大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真諦。作者在熙寧七年(公元1071年)調任密州太守,雖是自愿,實際上仍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他當時是“面貌加豐”,頗有些曠達的表現,有時還“聊發少年狂”,但也難以掩飾深藏內心的孤憤,因此“歡飲”是表象,“大醉”是實質。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蘇軾來說,很想在政治上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這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但殘酷的現實一次又一次摧毀他的理想,所以蘇軾的一生都在“進”與“退”、“仕”與“隱”之間徘徊,進行艱難的抉擇,據說宋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嘆曰:“蘇軾終是愛君。”但入世不易,出世亦難,在這兩難境地中,作者只能以退為進,既然人生并非事事如意,我們又何必強求呢?有了這樣一種正確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就“無人不自得”了。作者摒棄了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的心態,追求一種自然的平和,詞中雖有入世與出世、情與理的矛盾,但作者最終還是以理遣情,立足現實,不悲觀厭世,在俯仰古今變遷之時,感慨宇宙流轉之中,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
【八年級下冊詩歌《水調歌頭》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下冊《水調歌頭》ppt05-0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匯總05-28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16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05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詩歌鑒賞02-17
八年級《水調歌頭》教學設計08-26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孔乙己》教學反思04-29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散步》教學反思04-22
八年級下冊語文《海燕》教學反思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