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里是這樣說的:“有一年的除夕,我們全家都到伯父家里去了,……四扇玻璃門,我們三個和海嬰一人占一扇……”
學生在課堂上問我:“這個海嬰是什么人啊?”
海嬰?我似乎從沒聽說過這個名字!在上課前我是“認真”地讀過課文的呀!可是為什么我對這個名字一點印象也沒有呢?
通覽全文,除了這一處之外再沒有任何只言片語提到過這個“海嬰”!這相當的反常!
“文章里出現的人物,一般都會做出一些交代,不會像這樣奇奇怪怪地突然冒出一個人物的,除非這個人十分有名,達到了幾乎每位讀者都知道的程度,才會像這樣不做任何交代,否則我們就有理由懷疑這篇文章是——”我故意停了一下,看看孩子們是不是會有和我一樣的想法。
“改動過!”下面有學生接口道。
“對,有這種可能性!要知道在過去的教材里是沒有‘放煙花’這個故事的,到了我們現在手里的這個版本的教材又把這個故事還原了進去。那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存在被修改的可能呢?我不知道!但是我們有理由做出這樣的懷疑。海嬰到底是誰?”我拿出了手機,“我們馬上在網上查一查!”
手機一百度,搜到了很多有關海嬰的網頁,我隨便打開一個“百度知道”,里面有四五條回答。
“海嬰是魯迅的女兒。”我念出第一條回答,然后接著說,“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還不能馬上下結論,在網上搜到的資料一定要多比較,多分析,不能相信一家之言。”
接著,我念了第二條回答:“海嬰是魯迅的兒子。”
“哈哈哈……”我剛念完,下面就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
“笑什么?”我一臉嚴肅地問道。
“海嬰很明顯是個女孩的名字嘛!”一個平時很聰明的男孩子回答道。
“是嗎?”我用懷疑的語氣說道,“我們另外看一篇。”
“這是一篇更詳細的介紹魯迅家庭的文章,文章里寫道:海嬰是魯迅和許廣平唯一的兒子,因為是在上海出生的所以取名‘海嬰’……”念完后我分析道,“這里也說海嬰是男孩,但是我們還是不能這么草率地下結論,我們再看幾篇。”
接著我又打開了幾篇更詳細的介紹魯迅家庭和海嬰的文章選擇相關的段落念給孩子們聽。
“凡是詳細具體的文章里都明確地告訴我們海嬰是男孩。因此現在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海嬰的身份了,他是魯迅的兒子!
這再一次印證了小心求證的重要性。我們千萬不要草率地對一個問題下結論,更不能隨便取笑別人的觀點,因為當我們在取笑別人時,往往我們自己才是最可笑的。
我自己在讀課文的時候太粗心了,課前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XX同學就比老師更會動腦筋。至于為什么在前文沒有對海嬰做出介紹,有可能是因為他是魯迅唯一的兒子,那個年代熟悉魯迅的人對海嬰都很熟悉,沒有必要再作介紹。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文章被做了一定的修改,比如從一篇更長的文章或傳記中摘錄的一部分。但這些只是我個人的猜想而已,還需要進一步的搜集資料進行實證。”
“不對啊!”有一個女同學提出了意見“我們課文里選的文章如果有修改的話,都會在題目標題處注明‘本文選入教材時有改動’。可是這篇文章里沒有這樣的說明呀,這表明本文沒有被改動過。”
她的說法也得到了不少同學的支持。
“你觀察十分仔細!但是改動了文章是否會做出說明,這要看摘錄別人文章的人素質怎么樣了。有許多人在用別人的文章時隨意改動又不做出說明,導致了讀者以訛傳訛,到最后都分不清原作者到底是怎么寫的了;還有些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別人的語句也不注明這段話是摘錄別人的,以至于被誤會成了抄襲!抄襲別人的文章和偷竊是一樣的性質。以后我們要做一個負責人的作者,在寫文章時有引用或改動一定要做出說明,在下結論時也要有依據,不能隨口亂說。至于這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選入課文是是否有改動,也算是本文懸而未決的問題之一吧,等待你們搜集更多的資料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