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實錄
一、我知道的先生
1、師:魯迅這個名字大家很熟悉,你是如何看待魯迅的?
學生自由講解,說魯迅的偉大,說魯迅的作品,說魯迅的精神。
生:作品很好都反映了社會的無能,社會的黑暗,社會的不良的一面
師:有沒有不喜歡魯迅的?
生:有些文章其實不必要上得那么深奧。有故弄玄虛的嫌疑。
……
是的,確實有這樣的現象,比如我們遂昌縣府有音樂噴泉,有縣府廣場,但同樣也可以看到鮮亮的標語前面有乞丐,那么魯迅的筆下留下的也就只有乞丐了。
二、我理解的情感
2、閱讀《風箏》,思考: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
學生自由講解。
內疚
自責
埋怨
順著學生的話題導入。
內疚,大家都認同,所以就不闡述。
3、師:自責,問:他為什么要自責?
生:因為他使小兄弟的美好的童心被扼殺了。
師:他是什么時候才自責的?
生:中年。
師:為什么以前不自責,到了中年反而自責了?
生:因為他不幸偶爾看了一本書。
師:關注不幸偶爾。
分析不幸?
生:不幸是因為這樣他就遭受了懲罰,他的心從此墮下去了,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
生:不幸還因為到了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師:偶爾又是如何理解?
生:偶爾表示可能出現也有可能不出現,也就是這樣的自責也有可能不出現,
師:設想,假如沒有這本書,沒有偶爾的閱讀,魯迅先生會不會自責?
生:可能不會。
師:那么當時這個社會沒有這樣的偶爾的閱讀的人多嗎?
生:多。
師:那么這樣的悲慘的虐殺存在的就多嗎?
生:多。
師:懺悔,自責的人多嗎?
生:不多。
師:這樣的'現實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是這個時代需要反省,需要自責,是所有的精神虐殺者需要反省和自責。
4、埋怨。
⑴師:為什么埋怨?
生:因為小兄弟故意不原諒。
⑵師:你是如何讀出的?
生:“有過這樣的事么?”
生:故意讓他難受。因為前面有“絕望”這樣的詞眼。表示這樣的事情是不容易被忘記的。
師: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生:不一定是故意讓他難受,其實更可以說,故意縮小事態,讓他能夠更好地忘記這樣一件不好的事情,更應該說體現了他們情誼的深厚。
⑶師::是的,這句話可以理解成故意忘記,可以理解成真正忘記嗎?
生:可以,從“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生:而且,這在小兄弟而言僅僅只是一件小事,這么多年了,他也確實可能忘記。
師:他認為哥哥當時的所作所為是對的,還是錯的?
生:是錯的。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
生:小兄弟的神態。既然是一件錯事,自己又意識到自己是錯的了,那么這樣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記,忘記也是完全可能存在的。
⑷師:按道理,對于魯迅先生來說,忘記應該是一件好事,魯迅先生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嗎?
師:他希望小兄弟忘記嗎?
師:他希望小兄弟為了顧全兄弟情誼把這樣的事當成一件小事?
生雜:不希望。
師:為什么?
生:因為這應該是一件大事,是一種精神的虐殺,如果是故意忘記,把它當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小事的,至少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這些的不重視,對虐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認識。
生:如果是真正忘記,那么更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自我墮落。
⑸師:魯迅希望看到一個怎樣的小兄弟?
生:記恨的小兄弟。
師:這樣的小兄弟至少自己是被虐殺,不至于是一個被人打了一個巴掌,還跟打人者說,你來打我另一面吧。
⑹師:如果我們國家都是像小兄弟這樣的青年,那么我們的國家會怎么樣?
生雜:我們的國家就沒有希望可言。
師:是的,一個家如果孩子是這樣的,那么一個家就沒有希望;一個國家如果青年是這樣的,那么一個國家就沒有希望。
⑺師:所以魯迅先生看到小兄弟這樣的反映的時候,他的反映是怎么樣的?
生雜:只得沉重著。
⑻師:他為什么而沉重?
生:為了這個沒有希望可言的未來。
⑼師:我們再來看一下,魯迅先生對故鄉春天的兩次不同的描寫。請尋找,并劃出關鍵句。
在回憶前,還覺得故鄉的春天是“已經發芽”“吐蕾”“溫和”,空氣中蕩漾著春天的氣息。
可回憶后呢?故鄉的春天只留下了“無可把握的悲哀”。
⑽上到這個時候,請大家再考慮,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
在沉悶的社會里吶喊,希望青年能夠起來抗爭,給社會帶來新鮮的血液,給中華民族帶來希望的春天。
【七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實錄12-09
初一上冊《風箏》教學實錄12-10
人教版初一上冊《風箏》教學實錄12-10
人教版七年級《風箏》教學實錄12-10
七年級上冊《春》教學實錄11-26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教學實錄04-09
七年級上冊《我的老師》教學實錄07-29
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實錄10-18
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實錄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