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思考:他們所說的話中都有一個“也”字,這個“也”是什么意思?他們是互相懷疑嗎?表現了他們什么精神?
學生分組討論。
集體匯報、小結。
(天都峰這么高、這么陡,小朋友這么小的年紀,老爺爺這么大的年紀怎么也來爬呢?表面上似乎雙方都有懷疑,實際上是互相羨慕、敬佩,表現出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讀對話。
學習課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問:“我”怎么爬天都峰?畫出動作的詞語。
(“攀著鐵鏈上”、“手腳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我()向峰頂爬去。
(用上“奮力’’突出了爬山過程的艱難,要充分鼓起勁來不怕困難、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終于’’是經過“奮力”的結果。使我們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須奮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達到目的。)
3.朗讀課文。
學習課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爺爺為什么要互相道謝?
(1)老爺爺為什么說是“你的勇氣鼓舞我”?“居然”在這里說明什么?
(其實也可以說是意料之中,因為老爺爺有那種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為什么說“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
(3)他們的對話中都有一個什么詞?這“勇氣”體現在哪里?
(體現在他們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沒有勇氣,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從他們的話中體會出什么?
(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勇氣,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學習課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為什么說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為這一老一小,雖然互不相識,但是都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勵,互相學習。)
2.想想他們是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從爸爸的話中體會出什么?
(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才能取得進步。)
(四)給下面的句子加標點
1.我仰起臉問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2.爸爸聽了笑著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按課文內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望:啊,峰頂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掛下來的,真叫人.——!
1.這一段寫天都峰的——。
2.用“,,”把這段話分兩層。
3.作者寫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上了一個課時,細想這篇課文算是哪一類文呢?說理文、記敘活動、寫景?都難確定。課文的結構是: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上天都峰。這三個環節,前后都比較詳細具體,中間特別簡單,就是“我們奮力向峰頂爬去,„„爬呀爬,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爬之前和爬之后有活動情景,有對話。文章的意圖是,前:突出天都峰的陡和險,后:點明一老一小從對方獲得勇氣和鼓勵。總的中心是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在教學時候,我抓住作者的意圖前面部分,怎樣寫出天都峰的陡和險。高,怎么高?在云彩上面呢。陡,怎么陡?鐵鏈似乎從天上掛下來的。叫人發顫。在后面教學意圖中,我除了進行勵志教育之外,還抓住一老一小的對話情境,對學生進行禮貌教育。老爺爺的動作,顯得親切和藹;話語,親切,溫和,有禮貌。小女孩“我”的語言,誠懇,有禮貌,對長輩的尊敬。爸爸的話語,詼諧,有哲理。
其次,這篇課文的生字比較多,有的字易混淆,難記。我重點指導了“爬”“攀”。爬,重點指導學生不要把左邊的“爪”字,在寫的時候不能寫成“瓜”,有“爪”才能爬,誰把“爪”寫成“瓜”,那他就是瓜。當時有的學生說是笨瓜,我提醒了一下,說要注意禮貌用語。“攀”,我用了一個謎語來輔助教學記憶。兩棵樹子丫戈丫叉,一只大手抓住它。學生當時猜不出,但是我鄉畫畫一樣,先寫了兩個“木”字,再在兩個木字中間寫了兩個XX,學生馬上就猜出了“攀”字。我還鼓勵學生記住這個字謎,回家去考考小伙伴和爸爸媽媽,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永遠記住這個“攀”字。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