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時間:2024-10-30 10:35:30 曉麗 五年級上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悲涼凄切、如泣如訴”等詞語。

  2.理清文章脈絡,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反復揣摩朱丹的語言、動作、神態等語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4.體會比喻修辭方法的運用以及環境描寫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資料,聯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棄終試又被破格錄取的原因,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南京大屠殺刻骨銘心的痛楚,增強學生不忘歷史的民族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抓住細節描寫,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激發學生不忘國恥的民族責任感。

  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聯系上下文感悟笛聲寄托的哀思,體會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學策略

  1.品讀與感悟相結合,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在讀中悟,悟后促讀。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質。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學中采用朗讀、聯系上下文、引入資料、抓重點詞語等教學方法突破重點,采用朗讀、想象等教學方法解決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梳理問題,引入探究

  1.導語:木笛,一種中國民族樂器。清音洋溢,圓潤厚實。課文圍繞著一支木笛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快速瀏覽全文,回憶主要內容。

  關鍵詞:拒絕,錄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聽了故事的概貌,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根據學生質疑梳理成一個問題: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終試,后來為什么又被破格錄取?

  3.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繼續探究。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起閱讀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讀體會

  1.我們先來看看朱丹什么樣?找到描寫他外貌的語句讀一讀,說一說。

  (1)指名讀語句,提示:云錦,中國傳統織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開,別有風骨。從他的衣著上你感到了什么?

  (2)他一出場,就讓我們看到了他挺秀的英姿,從他的外貌讓人感受到他的獨特氣韻。再指名讀外貌句,齊讀。

  2.朱丹一路過關斬將,兩輪賽事后進入終試,讓人對他的演奏充滿了期待。然而考場上他的舉動讓人頗感意外。自讀相關段落,說一說發生了怎樣的一幕?

  3.默讀相關段落思考:一場考試,一次拒絕,為什么說朱丹的放棄考試讓大師深感惋惜?把你讀懂的內容簡單批注在段落旁邊。

  4.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詞語,從不同角度思考。

  角度之一:從考場氛圍的角度感受這場考試非同尋常,在這次考試中主動放棄讓人感到意外。

  (1)讓學生從“要求嚴苛、競爭激烈、都是高手”等詞語中體會高手云集,進入終試不易。

  (2)抓住“正襟危坐、不茍言笑、聲名遠揚”等詞語體會考官不同凡響,對藝術水平要求高。

  (3)追問:羅丹,著名的雕塑家,他打量雕塑作品時什么樣?大師像羅丹打量雕塑作品一樣打量朱丹,你感受到什么?

  小結:看得細致入微,仿佛要從外表看到他的內心;像欣賞藝術品一樣打量朱丹,初見朱丹,大師對他投去的目光嚴苛而又欣賞。

  角度之二:從朱丹的舉動引起反響的角度看,他的放棄考試讓大師惋惜。

  (1)隨學生交流適時點撥:“悶雷炸響”,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結:朱丹的一句話震驚了全場,“轟”的一聲在人們的心頭炸裂,誰都沒想到他會拒絕演奏,讓人詫異。

  (2)追問:從大師的話語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朱丹拒絕演奏歡樂的樂曲,他放棄的是什么?

  放棄了進入樂團的機會,放棄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錯過了,再也無法挽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朱丹竟甘愿放棄自己美好的藝術前途。

  角度之三:從朱丹的語言、動作、神情中體會。

  (1)讓學生從“一絲悲戚”和“涌出苦澀的淚水”兩句中感受“男兒有淚不輕彈”,而今到了傷心處,眼中難以抑制淚水,放棄這次機會他心中多么不舍。

  (2)引導學生關注朱丹進入考場和離開考場前取放木笛的語句。從他對木笛的“一取一放”中體會到什么?

  小結:兩個“小心”,看出朱丹珍愛木笛,熱愛音樂,對木笛的視若珍寶表現出對藝術的渴望與追求。

  5.這部分作者以對話的方式展開內容,抓住朱丹的動作、神情細致地進行描寫。朱丹,一個頗有音樂才華的青年,一個把藝術當生命的人,在一場決定他前途命運的考試中,毅然選擇了放棄考試,默然離場,只因為什么?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

  6.朱丹是為了一場紀念。在朱丹的內心深處,對死難同胞的紀念勝過了他個人的前途、命運,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與紀念中他選擇紀念;他的內心中涌動著怎樣的波瀾,使得他如此義無反顧?讓我們翻開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吧。

  (1)出示圖片:南京大屠殺同胞遇難的歷史佐證。

  (2)出示課件。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下淪陷。手無寸鐵的中國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樣虐殺。慘絕人寰的屠殺持續了40多天,近1000個小時,大約60000分鐘。遇難同胞超過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這是祖國歷史上慘痛的一頁,這一天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國殤之日。

  (3)學生談感受:看著日寇摧殘中國人的情景,聽著這組血淋淋的數字,你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感受?

  小結:痛恨日寇,他們侵略我們的國土,虐殺無辜的百姓;同情死難的同胞,為他們生命的逝去感到難過、惋惜;心中充滿了悲憤,為我們的祖國曾遭踐踏而痛苦;我們要記住歷史,要振興中華。

  7.南京大屠殺,一段屈辱的歷史。朱丹國恥銘記在心,滿懷哀痛。所以在歡樂與紀念中他選擇了恪守悲傷。考場上他毅然離場,心潮難平,你們體會著此刻朱丹的內心想法,分角色讀一讀對話。

  (1)自由找伙伴練讀。

  (2)學生展示,大家從他們的讀中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文本的體會與資料的引入,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從而感悟朱丹當時的心情,理解他做出選擇的原因。

  (三)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過渡:朱丹不肯吹歡樂的笛曲,這無聲,勝過千言萬語。這不為,彰顯了他人格的力量,痛楚而堅決。我們感到了他拒絕背后的錚錚豪氣。

  暮色來臨,雪花飛揚,他來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前,靜靜佇立,深情款款地吹奏了起來。笛曲就是他的心曲,你們能聽懂他的心聲嗎?

  自由讀“入夜──他們似乎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笛聲。”

  1.此刻,你們聽到了怎樣的笛聲?感受到了什么?

  2.請同學們把你感受到的動筆寫一寫,和其他同學說一說。

  出示課件:

  笛聲悲涼凄切,猶如 ,猶如 ;這如泣如訴的笛聲是在為 而哭泣,是在訴說 。

  【設計意圖】借笛聲引發想象,表達心聲,體會文章主題。

  3.這笛聲道盡了朱丹內心的悲痛,他對死難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對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訴,他不忘國恥的浩然正氣都凝聚在這幽幽的`笛聲里,充塞在天地之間。這是他的生命心曲。反復朗讀。

  4.朱丹不忘國恥,在銘記中砥礪前行。在描寫朱丹的笛聲時,在這部分內容中反復出現了飄舞的雪花,你們找一找,說一說作者描寫“雪”的意圖。

  (1)學生找到語句,讀一讀說一說。(小結:渲染氣氛,烘托人物)

  (2)點撥:朱丹在石碑前看到了孩子的方陣,為什么描寫雪花?

  ①自己讀一讀“孩子方陣”這一段,邊讀邊想象畫面。

  ②指名讀:“曙色萌動,蓓蕾初綻”想象一下是怎樣的畫面,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小結:稚嫩的生命正在成長、綻開,新的一天正在到來,煥發著勃勃的生機,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希望。

  ③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小結:孩子們自發地聚集在紀念碑前悼念死去的同胞,他們像朱丹一樣不忘國恥,一樣熱愛我們的中華民族。

  是啊,這瑩瑩的雪花烘托出了朱丹純潔高尚的品格,對民族的摯愛之情,也突現了少年兒童心靈的潔白無瑕,這樣的環境描寫起到了襯托的作用。作者說雪中祭奠的孩子們仿佛是“一片幼松林”。你又想到了什么?

  小結:幼松樹,這些孩子是祖國的希望,他們會成長為堅貞不屈,蒼翠挺拔的參天大樹。

  5.墨滴在宣紙上無聲暈染,那濃濃墨色浸潤紙張,朱丹一樣的人們不忘國恥,愛國情深,父輩的教育也浸潤孩子們的心田,流淌在他們的心間。這部分作者用鮮活的比喻寫出了朱丹在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陣時的內心感受,他人笛合一,心中厚積的情感都隨一曲笛聲道出。我們再來讀讀語句。

  再次指名讀“入夜──他們似乎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笛聲。”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使學生頭腦中出現畫面,體會孩子們愛國的舉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回讀外貌,感悟形象

  一曲終了,我們感受到了朱丹的才華橫溢,我們知道大師改變了主意,破格錄取了朱丹,你們說打動大師的僅僅是朱丹的音樂才華嗎?自己讀一讀,想一想。

  1.重點理解:大師緊緊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緊緊握著木笛。

  “兩個緊緊相握”意思有什么不同?

  (1)大師緊握朱丹的手,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絕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華而又愛國的青年,分外激動,他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懷打動。

  出示課件:

  為了一種精神,一種人類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2)朱丹緊握木笛,為自己的選擇和舉動感到欣慰。

  2.手握木笛的朱丹,佇立在瑩瑩白雪覆蓋的天地之間。讓我們再來看看朱丹的外貌,讓他的形象印在我們的頭腦之中。學文至此,你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再讀外貌的語句,體會:一襲黑衣,是對死難同胞的深切悼念。朱丹就像一株梅樹傲然挺立,感受到了他的民族氣節,愛國深情。愛國情融入他的骨髓,像花開樹枝上一樣,相伴相生。

  【設計意圖】在回讀中加深對作者描寫朱丹外貌用意的了解,體會比喻修辭方法運用的貼切。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次體會朱丹的不忘國恥,愛國深情。

  2.把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2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選讀課文7《木笛》。

  教學目標:

  1、抓朱丹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反復揣摩,感悟他用“笛聲”在如泣如訴內心的情懷。

  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傾情的言語實踐活動,發展歷練語言。

  3、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南京大屠殺刻骨銘心的痛楚,從“國恥”中印證“國魂”。

  教學主線:

  層層叩擊文本,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向互動的對話中,在充分的讀中,以“如泣如訴”為軸心,在“泣”和“訴”兩個層面上揮灑,鋪設“笛聲如泣如訴,燭光蘊含希望”的情感主線,立體多維地推進教學。

  教學過程:

  (一)如泣如訴,于詞語擴散中傾聽聲音

  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讓我們繼續走近這位手握木笛,身穿黑色云錦衫的朱丹,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絕吹奏歡快的樂曲,揮淚離開考場,而面對一片瑩瑩燭光,他卻盡情地吹奏。課文中是用怎樣的語句來描寫朱丹吹奏的木笛曲的呢?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找一找。找到了請舉手。請你來讀。

  “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來。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火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

  師:他找到了,你們找到了嗎?我們一起來讀(齊讀)

  師:描寫笛聲的句子還有嗎?誰再找找?

  “孩子們在靜靜地傾聽,他們似乎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笛聲。”

  師:我們一起再讀。這些描寫笛聲的句子中,你們感觸最深的是哪些詞?

  你們找到的詞語,老師也深有感觸!

  (大屏幕出示詞語:悲涼凄切、脈管滴血、如泣如訴)

  師:誰有感情地來讀讀。

  師:我們一起讀!

  師:誰來說說你對這些詞語的理解!

  師:隨機板書“如泣如訴”

  師:這笛聲中包含著哭泣聲、傾訴聲、凄切聲、悲痛聲,讓我們帶著對詞語的理解再讀!

  師:朱丹的笛聲為什么如泣如訴?

  (二)如泣如訴,于國恥國難中品味淚水

  師:這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是啊!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朱丹沒有忘記,我們每個人都不該忘記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淚史——

  (解說:1937年12月13日,一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在南京開始了:這是一場讓你不得不蒙住眼睛的殘殺。整座城市一片混亂,成千上萬的死尸隨處可見,日本人在人群中澆汽油,然后用點著火的機關槍掃射,當子彈射中他們的身體時,汽油也著了火,當汽油著火后,他們燃燒的身體情不自禁的顫栗。)

  師補充:這場大屠殺整整持續了40多天,近1000個小時,約60000分鐘,屠殺300000人,是每分鐘約殺6個。

  師:同學們,這難道僅僅是幾個鮮紅的數字嗎?還是什么?你說

  生:(引導幾名學生說“國恥”之類)

  師:這是國恥!更是人性的悲哀!這一天是哪一天!(板書:國恥12月13日)朱丹沒有忘記今天是中華民族的蒙受奇恥大辱的日子,他又怎能吹奏歡快的曲目呀!我們一起再來對讀考場上朱丹和大師的一段對話。

  (分角色讀,師讀提示部分。)

  師:“朱丹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頭,輕輕地說”——

  生:“請原諒,我可以不演奏歡樂的曲目嗎?”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今天我不能演奏歡快的樂曲。”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今天是12月13日。”

  師:“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

  師:“你沒有忘記今天是考試吧!”

  生:“沒有。”

  師:“你是一個很有才華的青年,應當懂得珍惜藝術前途。”

  生:“請原諒……”

  師:“你現在可以回去了。”

  (三)如泣如訴,于凄涼笛聲中聆聽傾訴

  師:此刻,朱丹淚流滿面,朱丹為什么而留淚?

  他默默地走了,批著雪花,向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碑走去,臨近石碑,他看到怎樣的畫面?

  大屏幕立即出現課文片段:

  “一片瑩瑩光亮,像曙色萌動,像蓓蕾初綻,像墨滴在宣紙上無聲暈染。走近一看,竟是一個由孩子組成的方陣。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們高矮不一,衣著不一,顯然是自發聚集起來的。他們的頭上、肩上積著一層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個孩子手擎一支紅燭,紅燭流淌著紅寶石般的淚。”

  生:齊讀這一段話。

  師:這段文字所描寫的畫面中,你覺得最能感動朱丹的是什么地方?(畫面中有什么?)

  燭光

  幼松林

  紅燭淚遇難同胞的血淚

  這畫面也感動了我們,讓我們帶著感動再讀

  此時此景,朱丹佇立雪中,從絨套中小心地取出心愛的木笛,用笛聲訴說心聲——(聽笛聲)

  師:你們聽到的是怎樣的笛聲?

  師:請你們帶著自己的感悟,再讀一讀。

  大屏幕出示:

  “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火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

  誰愿意把自己的感悟讀給大家聽

  (指名)你讀出了怎樣的笛聲?

  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悟齊讀。

  師:笛聲如泣如訴啊,朱丹通過笛聲在傾訴什么?結合你對課文、對朱丹、對笛聲的理解,請把你所聽到的朱丹的心聲寫下來。

  (大屏幕出示:朱丹的笛聲傾訴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和著音樂練筆寫話。)

  師:笛聲化作了一首小詩,再讀笛聲!

  (四)、意外結局,共鑄國魂。

  師:朱丹的笛聲感動了孩子們,感動了我們,也感動了一位特殊的聽眾,他就是(大師)。請你從課文中找找,大師也被感動的語句。

  大師緊緊握住朱丹的'手。

  大師說:“感謝你的出色演奏,應該是我向你鞠躬。”

  大師說:“不,應該是我請求你的原諒。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你雖然沒有參加終試,但已被樂團錄取了。”

  (大師為什么要向朱丹鞠躬,為什么要請求朱丹的原諒?)

  適時總結:大師被朱丹在國恥日拒絕吹奏歡快的樂曲,失去考試機會,這種寧折不彎的精神感動了,這種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就是國魂!(板書:國魂)

  師:讓我們全體起立,一起來吟誦這首小詩。

  (課件出示小詩)

  不能遺忘

  中華民族的這段血淚史

  每一朵燭光

  蘊含希望

  (板書:)

  木笛

  國恥(12月13日)  國魂

  笛聲        如泣如訴

  燭光        蘊含希望

  課后回顧:

  《木笛》是一篇寫紀念南京大屠殺的課文,作者借一位青年演員朱丹,由于拒絕吹奏歡快的樂曲,揮淚離開考場,而面對一片瑩瑩燭光,他卻盡情地吹奏起如泣如訴的木笛聲,在笛聲和燭光的強烈視聽碰撞中,給我們一種強烈的精神震撼。

  我教學的是第二課時,35分鐘內,朱丹“階梯教室里面試的場景”和“面對燭光方陣吹奏木笛的場景”不可能平均使用力量,所以“階梯教室里面試的場景”中對話教學一筆帶過,重點聚焦“面對燭光方陣吹奏木笛的場景”,笛聲即心聲,以朱丹“如泣如訴”的笛聲為軸心,鋪設“笛聲如泣如訴,燭光蘊含希望”的情感主線,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南京大屠殺刻骨銘心的痛楚,感悟朱丹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國魂”。

  課文教學從笛聲引入,“笛聲”是這篇課文的文眼所在,提煉描寫笛聲的詞語,感受詞語背后傳遞的信息,傾聽心聲,層層遞進,又緊緊遵循從整體導入(通過瀏覽全文,話語引領,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課文中直接描寫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聲的相關話語),到部分層層遞進,再到整體(結合你對課文、對朱丹、對笛聲的理解,把所聽到的朱丹的心聲寫下來)的原則進行教學。

  三十五分鐘的課很快就結束了,但留給我的思考卻永遠不會停止。說實話,學生們表現地很不錯,無論是他們的語言還是他們的表達都很出色,但課堂中總是有著很大的缺失感。

  應該說這堂課本身給我的是挑戰,我是在猶豫中嘗試上的,像這類情感性強的文章,光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品悟,那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只有教師通過激揚的文字,動情的語言進行情感鋪墊方能實現。我在試著這樣做,但做的很不夠,導至學生的情感沒有全然的被點燃,被激起,因此學生的回答有些偏冷。

  課中給予學生的發揮空間太窄,我明確意識到這點,但又不知道如何在這類情感性強的文章教學中,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文本的理解,文采的修煉,文學的積淀,課堂的聆聽是我今后必須努力的目標。

  帶著滿腔激情走入課堂,帶著點點思考回顧課堂,帶著個個疑問反思課堂,這樣教學痛并快樂著。期待著各位老師們提出寶貴的意見!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喚起對南京大屠殺刻骨銘心的痛楚,提升不忘歷史的民族責任感。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通過誦讀法、小組討論、多媒體教學等方式,分析朱丹的人物形象。

  4.體會人物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提升品鑒文本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分析朱丹的人物形象。

  【難點】體會人物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運用多媒體呈現木笛圖片,從課文題目入手,進而引入本課。導入語:木笛是一種中國民族樂器,它清音洋溢,圓潤厚實。那么課文圍繞著一支木笛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請同學們走進今天的課文《木笛》。【板書:木笛】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圈畫出自己不認識或者不理解的字詞。

  (悲戚qī:悲傷哀傷。正襟jīn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2.自由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這篇課文講的是才華橫溢的木笛手朱丹經過初試、復試的激烈競爭,進入了終試,因為當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他拒絕演奏歡樂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試資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前吹奏悲涼凄切的樂曲悼念亡靈,又被在場的音樂大師破格錄取。)【板書:朱丹】

  (三)深入研讀

  1.在1937年12月13日正是南京數十萬人遇難的日子,數年后的12月13日正值木笛手朱丹參加樂團終試的日子。然而朱丹在考場上卻放棄了終試,但是當晚又被破格錄取,這到底是為什么?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朱丹放棄最后的終試是因為當日正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他拒絕吹奏歡樂的樂曲而被取消考試的資格,朱丹是為了一場紀念,在朱丹的內心深處,對死難同胞的紀念勝過了他個人的前途、命運,甚至他的生命。破格錄取是因為入夜,音樂大師在紀念碑前聽到了朱丹如泣如訴的笛聲,體會到朱丹身上強烈的民族精神。)

  2.文中多次出現的對“梅”“雪”等自然景物和環境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梅:在冬天寒冷中開花,能夠表達一種在嚴酷的環境條件下堅守信念的頑強精神,“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象征我們龍的傳人之精神。

  雪:第一次出現渲染了當時朱丹在失去比賽資格后離開時的孤獨悲壯的心情;第二次出現在哀悼死難同胞的紀念碑時,既交待了天氣的'寒冷又彷佛是哀悼亡魂的朵朵白花,激起了人們心中對苦難歷史的回顧。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慘絕人寰的殺戮令人不寒而栗,寒冷的天氣讓人顫抖,但是人們卻并未退怯,我們更是從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

  3.小組討論:學習了本篇文章,你認為朱丹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具有出色的音樂才華,這主要表現在:①是兩位參加決賽的選手之一;②從紀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樂才華,大師的高度稱贊和最終被音樂學院錄取也證明這一點。

  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這主要表現在:①寧可落選也不愿吹奏歡樂曲,②到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憑吊死難同胞,并吹奏起悲壯的木笛。

  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樂才華,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板書:音樂才華、民族精神】

  4.這篇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表現了朱丹愛音樂但更愛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懷,以及朱丹深深的愛國情懷,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

  拓展延伸

  出示課件介紹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史實。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下淪陷。手無寸鐵的中國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樣虐殺。慘絕人寰的屠殺持續了40多天,近1000個小時,大約60000分鐘。遇難同胞超過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這是祖國歷史上慘痛的一頁,這一天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國殤之日。)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本文學習,認識了偉大的木笛藝術家朱丹,并通過他的事跡感受到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

  作業:學習了本篇課文,你想對朱丹說些什么?以“朱丹,我想對你說”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資料,聯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棄終試又被破格錄取的原因,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

  2、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感悟笛聲所蘊含的情感。

  3、領悟作者描寫朱丹外貌語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資料理解朱丹放棄終試又被破格錄取的原因,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聯系上下文感悟笛聲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環節】

  一、回顧內容,梳理問題,引入文本探究

  二、關注對話,引入資料,了解放棄原因

  三、想象畫面,品味笛聲,體會愛國之情

  四、品讀外貌,感悟梅花,豐滿人物形象

  【教學主要環節和設計意圖】

  第一個環節:回顧內容,梳理問題,引入文本探究(一)、回憶課文,導入新課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9課《木笛》,(板書課題)回憶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針對朱丹“放棄終試”“破格錄取”進行質疑:面對“放棄終試”“破格錄取”你有什么疑問嗎?根據學生質疑梳理成一個大問題: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終試,后來為什么又被破格錄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發學生閱讀期待。】

  第二個環節:關注對話,引入資料,了解放棄原因

  (一)、關注對話,初步感知

  1、瀏覽課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況下放棄了考試?為什么放棄?教師引導過渡:你是通過朱丹和大師的對話讀懂的,讓我們都來讀讀朱丹和大師的對話。

  邊讀邊思考,從這部分對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導學生關注到“沒有忘記”,

  追問學生朱丹沒有忘記什么?(南京大屠殺遇難同環保紀念日)

  (二)、引入資料,震撼心靈

  1、有關南京大屠殺你了解多少?學生交流資料

  2、教師引入資料:

  師述:1937年12月23日,日軍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瘋狂地刺殺中華兒女的血肉之軀,日軍的槍彈瘋狂地掃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多少無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燒、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變成了孤兒,原本美麗繁華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殺持續了40多天,近1000個小時,大約60000分鐘。30多萬人慘遭殺害!大約是每1分鐘殺6個人。

  引讀:同學們,讀一讀這串帶血的數字吧。(齊讀)這僅僅是一串數字嗎?(再讀)

  3、讀著這串數字,你們心中有著怎樣的感受?(再讀)教師小結:在朱丹的心里,這是一種永遠的痛,這是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應感受得到的恥辱的痛。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的引入與教師的引讀,使學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礎上,對朱丹當時的心情便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為后面朱丹作出選擇的不易做鋪墊。】

  (三)、品味感悟,體會原因

  1、教師引讀:所以當大師冷峻地問朱丹為什么不能演奏歡樂的樂曲時,朱丹說——(教師指示屏幕引導讀出朱丹的話)

  2、就是這樣的日子里,當朱丹接到這張(出示卡片:第一項,任選一首表現歡樂的樂曲)卡片時,他在想什么呢?請你讀讀有關段落,想想你是通過什么讀懂的?

  出示:看過卡片,朱丹眼里閃過一絲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頭,歉疚地說:“請原諒,我可以不演奏歡樂的曲目嗎?”

  3、交流:引導學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詞語,體會朱丹的難過、矛盾、歉意……

  聯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競爭激烈”體會機會來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寫朱丹對木笛珍愛的語句,體會對音樂的酷愛。

  4、教師引導:在考場上朱丹放棄了什么?堅守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朱丹雖然內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終決定放棄終試機會。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們常人無法理喻的選擇?(正是他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設計意圖:通過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等方法讓學生揣摩文字,品味語言,感受朱丹內心的悲痛與選擇的艱難,從而突出他的愛國情懷】

  第三環節:想象畫面,品味笛聲,體會愛國之情

  (一)、想象畫面,體會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絨套,轉過身,默默地走了。當他走向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臨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自讀)

  出示:臨近石碑,只見一片熒熒光亮,像曙色萌動,像蓓蕾初綻,像墨滴i在宣紙上無聲暈染。走近一看,竟是一個有孩子組成的方陣: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們高矮不一,衣著不一,顯然是自發聚集起來的。他們頭上,肩上積著一層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個孩子手擎一支紅燭,紅燭流淌著紅寶石般的淚。

  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體會這份悲痛的心情,以讀代講。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畫面、評讀使學生頭腦中出現畫面,感受孩子們悲痛心情,體現孩子們的愛國情懷。】

  2、教師小結:臨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們手擎紅蠟燭,悼念亡靈。

  (二)、品味笛聲,感受心聲

  1、于是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來。笛聲化作了這樣一段文字,笛聲悲涼凄切——

  出示:“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火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

  2、這段話在寫什么?(笛聲)這悲涼凄切的笛聲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補白輔助學生理解這段文字所描繪的畫面,體會笛聲所表達的情感。】

  這笛聲給人什么感受?悲涼凄切,寒冷。

  3、讀了這幾句,你對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內心悲痛,充滿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讓我們也和那些孩子一起聽聽這悲涼凄切的笛聲吧!你聽到了怎樣的木笛聲?悲傷、難過、凄涼。

  4、悲傷!難過!讓人落淚,如果用書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是哪個詞呢?如泣如訴這個“泣”三點水加個“立”,什么意思?訴呢?

  出示: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笛聲如泣如訴,它在向人們傾訴:( );它在控訴( );它在吶喊( )。

  【設計意圖:借笛聲引發想象,表達心聲,深化文章主題】 (三)、受到感染,破格錄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動的主考官也來到了紀念碑前,他也聽懂了朱丹的心聲,他告訴朱丹:“你雖然沒有參加終試,但已被樂團錄取了。”同學們,是什么打動了這位大師,讓他做出如此的決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愛國之情)原文:為了一種精神,一種人類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大師希望讓音樂成為一種呼喚,呼喚人類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個環節:品讀外貌,感悟梅花,豐滿人物形象

  1、我們再來仔細打量一下這個被破格錄取的朱丹,哪一段具體介紹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長、纖弱,一身黑色云錦衣衫仿佛把他也緊束成一棵梅樹。衣衫上的梅花,仿佛開在樹枝上。

  朱丹為什么穿這樣的衣衫?

  (云錦——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中國傳統工藝,它是中國的代表,朱丹時刻把祖國記在心中。

  梅花——迎風傲雪,它是中國人精神的體現,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撓。)

  作者為什么不惜筆墨描寫朱丹的裝束?(外貌體現人物特點——愛國)

  2、結論:在寫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寫雖然寥寥數筆卻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為突出人物品質服務,所以我們寫作時也要引起重視。

  【設計意圖:體會外貌描寫的作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布置作業】

  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許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下來。

  【板書設計】

  9、木笛

  放棄終試破格錄取

  愛國之情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1、木笛手朱丹在考試是為什么拒絕演奏歡樂的樂曲?這說明什么?

  2、那位聲名遠揚的音樂大師為什么錄取了沒有參加考試的木笛手朱丹?(請寫出兩方面的原因)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理解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終試,后來又為什被破格錄取。

  2、能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

  3、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祖國的歷史。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了解內容,通過朱丹的語言、神態、笛聲體會他的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

  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接著學習9課——木笛,讓我們一起走近朱丹,聆聽他的笛聲,一起走進朱丹的內心,感受他的心聲。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回憶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生說主要內容)

  二、理解對話,體會真情

  1、出示課件:看過卡片,朱丹眼里閃過一絲悲戚。

  師:在終試的考場上,當朱丹看到卡片上的題目時,他的眼中閃過一絲悲戚。這是為什么?默讀1-23節,找到原因,簡單批注。

  預設:學生應該很容易能找到“今天是12月13日,悲傷的日子讓他無法演奏;這個考試不是一般的考試,經過兩輪激烈的競爭才進入終試,這是決定人一生命運的關鍵時刻,他不演奏,也許就與夢想失之交臂)

  如果學生不能從競爭激烈、決定命運的角度回答,師可以“這是一場怎樣的考試”引導。

  12月3日是個令人悲傷的日子,為什么?(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

  2、師:你知道南京大屠殺嗎?

  (兩個同學說說)

  (播放課件:南京大屠殺圖片資料)

  師解說:12月13日,作為中國人是永遠不應忘卻的。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一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開始了。日軍對被俘的中國軍人,對成千上萬的難民,對無數的男女老幼用機槍掃射,尸骨堆積如山;侵略軍把我們的同胞綁在木樁上作為活靶子練習刺殺;為了掩蓋罪行,殺人后他們放火焚尸,或沉尸江中;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被趕入土坑殘忍的活埋;有兩個日軍居然用中國百姓的頭顱做賭注,展開殺人比賽;就連幾個月的嬰兒也不能幸免,被挑在槍尖扔入火堆活活燒死。南京成了人間地獄。

  (大屏幕出示)

  師:屠殺持續了——40多天——近1000個小時——約60000分鐘——屠殺300000萬人——大約每1分鐘殺6個人

  3、師:這一個個數字是被中國人的鮮血染紅的,這一個個數字背后就是一個個同胞的生命啊,你想說什么?

  預設:學生回答(可能是對日本侵略軍的憤恨,可能認為是國恥,可能認為世界需要和平等)

  師:在這樣的日子里,朱丹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南京大屠殺那悲慘的一幕幕,想到那些無辜被害的同胞,他又怎能吹奏歡快的曲目呀!課件出示:看過卡片,朱丹眼里閃過一絲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頭,歉疚地說:“請原諒,我可以不演奏歡樂的曲目嗎?”

  他沉默片刻,只是片刻便快速而冷靜地做出決定——拒絕演奏。(板書:拒絕演奏)

  4、師:朱丹的決定猶如悶雷在考場爆裂,這樣重要的考試怎能輕言放棄呢?考官們不理解。他們哪里知道,一邊關系著自己的命運,一邊是國恥國恨,朱丹做出拒絕演奏的決定內心是多么的痛苦,但又是多么的堅定。

  請學生讀一讀對話。

  師指導朗讀。

  分角色朗讀。

  三、聆聽笛聲,感受心聲

  1、師:聽到大師果斷的拒絕,朱丹眼中涌出苦澀的淚水。他的內心能向誰傾訴呢?黑暗漸漸襲來,老天仿佛也悲傷落淚,紛紛揚揚的雪花從空中飄落,不知不覺他來到了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碑前。自讀24-25節,他看到了什么呢?生自讀后回答。

  2、課件出示課文片段:一片熒熒光亮,像曙色萌動,像蓓蕾初綻,像墨滴在宣紙上無聲暈染。走近一看,竟是一個由孩子組成的方陣。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們高矮不一,衣著不一,顯然是自發聚集起來的。他們的頭上、肩上積著一層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個孩子手擎一支紅燭,紅燭流淌著紅寶石般的淚。

  生齊讀。

  3、師:同學們,聽老師讀,你們用心去聽、去看,你仿佛看見了什么?

  師范讀。

  預設:學生想象可能會有些難,引導學生理解“曙色”“蓓蕾”“幼松林”都象征著孩子,象征著希望,象征著祖國的未來,師可引導“朱丹為什么會想到這些畫面”他被孩子們感動了,愛國的情感就像墨滴在孩子們的心中無聲擴散開來,他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一顆顆火熱的愛國心,看到了祖國的未來)

  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教師及時、恰當評價。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師:看到眼前的情景,朱丹內心的情感再也無法抑制。

  他想——(學生接)

  他要——(學生接)

  他只有——(學生接)

  師:是啊,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心愛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盡情地吹奏起來。(板書:廣場悲歌)這是一種怎樣的笛聲呀?請找出描寫笛聲的句子,劃下來,讀一讀。同桌互相說說你仿佛在這笛聲中聽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

  課件出示: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燭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孩子們在靜靜地傾聽,他們似乎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笛聲。

  生齊讀。

  生回答(悲傷、傾訴、憤怒、吶喊等)

  師:是的,這笛聲在雪花紛飛的南京夜空中回旋,這笛聲是在告慰死去的亡靈,這笛聲是中國人不忘國恥的吶喊,這笛聲是對劊子手的控訴,這笛聲更是如朱丹一樣千萬中華兒女的中國魂!請你再讀這節。

  音樂起

  師:這就是朱但當時吹奏的曲子,伴著這幽幽咽咽的笛聲,讀一讀這首小詩。

  課件出示: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燭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孩子們/在靜靜地傾聽/他們/似乎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笛聲

  指名讀這首小詩。

  齊讀這首小詩。

  四、破格錄取

  師:朱丹的笛聲不但感動著我們,感動著孩子們,更讓主考的大師改變了態度,這是為什么?默讀最后四節。

  生讀后回答。(應該能從愛國來講)

  師:是的,大師是被感動了,被朱丹和孩子們胸中跳動的火熱的愛國心感動了。大師僅僅是因為朱丹的出色演奏鞠躬嗎?在作者的原著中大師還對朱丹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是在向一種精神鞠躬”。這種精神就是我們的中國魂!

  (板書:中國魂)

  朱丹雖然沒有參加終試,但他被錄取了。因為他有一顆滾燙的愛國心,因為他有不屈不撓的中國魂。遺忘就等于背叛!讓我們記住這段血淚史,讓我們永遠做像朱丹那樣有氣節的中國人!板書設計:

  木笛拒絕演奏廣場悲歌中國魂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茍言笑”等詞語的意思。

  2.品讀朱丹的外貌、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的語句,適當引用資料,體會他真摯的愛國情懷。

  3.初步了解小說是如何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的。

  教學重點難點:

  在人物、語言、外貌、動作細節的描寫中感受朱丹熾熱的愛國之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目標。

  上節課,我們已學習了趙愷的小說《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誰?小說主要是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本文到底寫了一個怎樣的朱丹呢?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讀考試,

  1、《木笛》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幾個場景?

  2、這是一場怎樣的考試,快速瀏覽課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來說說。

  理解“正襟危坐”、“不茍言笑”的意思,學習抓關鍵字義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

  3、在這么重要的考試中,朱丹卻選擇了放棄,大師能接受嗎?為什么?你體會到大師怎樣的心情?

  4、朱丹為什么放棄考試,他的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補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歡樂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熾熱的民族情懷和愛國熱情。

  指導朗讀,讀中體會朱丹的情感。

  了解語言描寫的特點,在表達內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還能從朱丹的`穿著打扮上讀懂朱丹的情懷嗎?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從一取一放中,你又能體會他怎樣的心情呢?

  小結:語言、動作、外貌描寫是小說表現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復品讀這些關鍵語句,你就能讀活人物,讀懂人物。

  三、感動悼念

  1、引讀課文,說說朱丹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為什么說紅燭流淌著紅寶石般的淚?

  2、配樂范讀,理解是什么讓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讓朱丹感到溫暖。

  3、配樂誦讀,升華情感。

  4、小練筆:笛聲中有什么?內化情感。

  四、感動結局

  朱丹被破格錄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師被什么打動了?這個故事打動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僅僅握住木笛嗎?

  五、升華情感,點化主題

  對本文寫作特點總結,對朱丹性格特點的總結。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抓住“笛聲”反復揣摩、朗讀,感悟朱丹內心的情懷。

  2、領悟人物精神與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統一。

  3、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南京大屠殺刻骨銘心的痛楚,提升不忘歷史的民族責任感。

  教學過程

  一、檢查導入,整體感知人物形象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木笛》這篇課文,今天就讓我們繼續跟隨作者走入朱丹的內心世界。

  2、那位木笛青年朱丹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朗讀感悟,聆聽生命心曲

  1、感受笛聲如泣如訴

  (1)朱丹由于拒絕吹奏歡快的樂曲揮淚離開考場,而當他面對一片瑩瑩燭光時,卻佇立雪中,盡情地吹奏起來,那么課文是用怎樣的語句來描寫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聲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

  “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火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

  孩子們在靜靜地傾聽,他們似乎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笛聲。”

  (2)師配樂讀,學生自由讀。

  你有什么感受?你從哪些詞感受到的?(體味悲涼凄切、脈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訴)

  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如泣如訴的幽幽笛聲。老師想和你們合作讀。

  2、揭開慘痛歷史

  (1)聽著這悲涼凄切、如泣如訴的笛聲,你有什么想問問朱丹嗎?

  (2)你知道南京大屠殺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那段慘不忍睹、令人心碎的歷史。

  (大屏幕呈現南京大屠殺的畫面)

  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

  (3)這是國恥!同學們,把你對同胞的哀悼,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慨化作聲音讀出來。誰愿意讀?愿意讀的請站起來讀。

  3、走入祭奠場面

  (1)難道只有朱丹一個人沒有忘記這一天嗎?

  出示25自然段,生自由讀。

  你仿佛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你們看到的這一切,朱丹也看到了,此時此刻,他只想用笛聲代表他的心聲,誰想和他一起吹奏這支心曲?

  4、練筆抒發情感

  在這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在遇難同胞紀念碑前,耳畔回響朱丹那如泣如訴的笛聲,用心去感受,這笛聲仿佛在向我們傾訴什么?嘆息什么?控訴什么?吶喊什么?來,拿起筆來,把你聽到的、感受到的聲音用一兩句話寫下來。(學生和著音樂練筆寫話。)

  5、叩問朱丹內心

  朱丹吹奏的幽幽笛聲在夜空中回旋,在雪花中盤旋。此刻,我有幾個問題想問問朱丹。

  朱丹,你不會演奏歡樂的樂曲嗎?

  考入樂團是你夢寐以求的愿望,現在你就這樣草率地離開考場,難道你就沒有為自己的藝術前途擔憂嗎?

  那可是國際知名樂團,你為自己的決定后悔嗎?

  6、體會大師態度的改變

  (1)好一個愛國青年,好一段動人心曲,這笛聲我們聽懂了,孩子們聽懂了,還有誰聽懂了?你怎么知道的?(學習30—31自然段)

  (2)是什么改變了主考大師的態度?感動大師的僅僅是笛聲嗎?

  (3)讓我們讀出笛聲中的這些感動。

  三、情感升華,提升民族責任感

  (1)感悟梅花寓意

  中國人的這種氣節如果用一種花來形容,就是——為什么?

  那幼松呢?

  在這里,文章中臘梅與幼松都象征著我們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氣節,這就是我們的國魂。

  (2)屈辱的近代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我們青少年也不能忘記歷史。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要發奮讀書,振興中華。

  四、布置作業

  課后,請同學們收集資料,去了解我們中國的近代史。

  教學反思:

  《木笛》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選讀課文,文本故事情節巧妙曲折,語言敘述精煉生動,人物刻畫細致真切,讀中令人心靈震撼。根據課文情感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采取以下方法引領學生走入文本。

  1、重點回環,情感遞增。

  教學中,我扣住描寫笛聲的句子作為課堂的主旋律,反復朗讀感悟,并牽引扣擊文章的相關段落,做了四次回環。第一次,扣住“悲涼凄切、脈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訴”幾個詞語讀懂笛聲的悲凄,朱丹的心聲,讀出悲涼。第二次,補充南京大屠殺場面的視頻,感受國恥,讀出悲憤。第三次,走入孩子們雪中祭奠的感人場面,感受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讀出感動。第四次,體會大師改變主意的原因,贊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讀出悲壯。人物的形象在這一遍遍朗讀中越來越豐滿,學生的情感在這一次次反復中越來越濃烈,對文本的理解亦是越來越深入。

  2、讀寫結合,抒發情感。

  在學生感悟笛聲的“如泣如訴”后,在學生看到同胞無辜被屠殺的血腥場面后,在學生看到孩子們“自發聚集”祭奠遇難同胞的感人場景后,學生心中肯定情感翻騰,有許多想說的話,此時安排“這笛聲外還有什么聲音?這聲音在嘆息?在哭訴?在控訴?在吶喊?”的練筆,讓孩子們抒發自己的心聲,亦是表達對文本的感悟。課堂中,孩子們的發言很精彩,那是因為情由心生。

  3、運用媒體,創設情境。

  這是一篇情感性很強的文章,課堂中,我以木笛曲貫穿在讀文、體會、練筆等環節中,渲染了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同時,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離學生較遠,我適時補充了一段視頻,向學生展現了南京大屠殺的血腥場面,在視覺上引起學生的震憾,在心靈上產生與人物的共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同樣的教學設計,我在不同的班級上了四遍,每一次的課堂都不一樣,我想,這也正是高段課堂的特點,生成與預設總是有差別的。這種時代性、情感性強的文章,怎么吸引學生入情入境是教學的難點。在課堂中,有的環節處理得比較粗糙、不夠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調控能力,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讓課堂教學更流暢。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及新詞,認讀8個字。默讀,課文知道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終試,后來為什么又被破格錄取。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分角色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

  3、體會木笛手朱丹的愛國之情,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祖國的歷史。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木笛手朱丹的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

  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學會8個生字及新詞,認讀8個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在體驗中主動進入文本

  1、創設情境:有一個優秀的木笛手(板書:木笛)正在參加一個樂團的考試,經過激烈競爭他進入了終試。在考場上,他抽到了這樣一個題目:請從貝多芬的《歡樂頌》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舞》中任選一首樂曲表現歡樂。但是這一天正逢“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是全中國人民無比悲痛的日子。這位木笛手選擇了什么?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請大家打開書,認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感受文中動人的情景。

  2、說一說,此時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的確,這是一個令人感動并令人深思的故事。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走近故事的'主人公。

  二、熟讀課文,在體會中讀懂終試過程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解決字、詞、句疑難。

  (1)重點生字出示:苛茍(字形區別)卡(筆劃筆順)綻競萌頃(讀音)組詞:苛刻 、不茍言笑

  指導字音:應試、纖弱、錦衣、悲戚、悶雷、暈染、佇立、墜落頃刻

  指導字形:鞠、躬、碑、焰

  (2)詞語出示:暈染 、冷峻 、悲戚、歉疚、翩然苦澀

  如泣如訴 、曙色萌動、蓓蕾初綻、悲涼凄切、脈管滴血、正襟危坐、不茍言笑

  指導詞義:苛刻、正襟危坐、不茍言笑、歉疚、蓓蕾初綻、頃刻、翩然、如泣如訴

  自由讀,讀準字音“脈管滴血(xiě)”;指名讀,想想詞語的意思,該怎么讀?練讀,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哪些詞語描寫了心情、表情?哪些詞語描寫了木笛聲?

  (3)句子出示:

  他看上去修長、纖弱,一身黑色云錦衣衫仿佛把他也緊束成了一株梅樹;

  臨近石碑,只見一片熒熒光亮,像曙色萌動,像蓓蕾初綻,像墨滴在宣紙上無聲暈染;

  每個孩子手擎一支紅燭,紅燭流淌著紅寶石般的淚;

  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燭焰溫暖著這聲音。

  指名朗讀;引導學生想象句意,盡可能讀出味兒來;個體檢測讀。

  2、邊讀邊想,理出思路,逐漸走近人物。

  (本文篇幅比較長,自然段比較多,初讀時會感到比較零碎,其實只要靜下心來讀,就會發現文章敘述的事情很集中,脈絡很清楚。)

  輕聲讀課文,理清事情脈絡,可以標注自己的感受,看誰能發現問題。自讀后與同學交流。

  給課文分段,說說分段的理由:

  集體交流:

  課文以“進入終試—拒絕吹奏,取消資格—紀念碑前吹奏悲樂—破格錄取”為線索,32個自然段分為3大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寫樂團招考條件苛刻,經過激烈競爭,木笛手朱丹進入終試。第二部分(3—23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歡樂的樂曲卡片。為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亡靈,他拒絕吹奏,被取消終試資格。第三部分(24—32自然段)其中24—28自然段是朱丹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前,冒著漫天大雪吹奏悲涼凄切的樂曲,悼念遇難者亡靈。29—32自然段寫的是主考大師也來到紀念碑前,聽完朱丹的吹奏后,告訴朱丹他已經被樂團破格錄取。(也可以分為四部分)

  3、探索文本表達特點,悟讀敘述重點。

  (1)這個故事發生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敘述的。你對南京大屠殺了解有多少?(此處學生可簡單回答。)

  (2)默讀課文并思考:課文描寫什么比較多?有什么敘述特點?(重人物特點、場面和對話描寫)

  (3)請在最能撥動自己心弦的地方細讀,讀出自己的感動,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問題來。(可以和同桌自由交流)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知道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考試,后來又為什么被破格錄取。

  2.分角色朗讀課文,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

  3.教導學生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祖國歷史。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木笛手朱丹的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

  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電教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一個叫朱丹的木笛手到樂團去參加最后一輪考試,這是經過幾輪激烈的競爭之后的終試。但是在考場上,朱丹卻放棄了考試。而當晚又被破格錄取,(板書:終試放棄錄取)這是怎么回事?讓我們一起回到12月13日這一天,來看看當時的情景吧!

  二、新授:

  1.認認真真地讀課文。想想朱丹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讀課文,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出朱丹的愛國之情的?請邊讀邊劃細細品味。

  出示幻燈:“看過卡片……不演奏歡樂的.曲目嗎?”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詞句,走進朱丹的內心世界。

  體會出在這個悲傷的日子里抽到這個題目而難過;他知道拒絕后意味著失去這寶貴的機會,甚至永遠與機會失之交臂;他可能會想到,在這不該忘卻的日子里有人竟出這樣的題,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3.指導朗讀

  4.就是這輕輕的一句話,卻猶如悶雷在會場里爆炸。這是為什么?

  (1)出示幻燈:這輕輕的一句話,卻猶如悶雷在會場里爆炸,竊竊私語起來。”

  體會這一段的意思,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象悶雷突然爆炸的情景。然后可以聯系課文第一部分——機會來之不易。

  (2)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說,教師適時引導,“也許有人認為愛國和比賽是兩碼事。

  (3)多么難得的機會卻被他卻放棄了,你認為這樣做值得嗎?”

  5.他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名士,但他的做法卻令我們肅然起敬,此時,我們再讀他與大師的對話,

  該怎樣讀呢?同桌互讀——指名讀

  師:一邊是自己的前途,一顆有良知的心,讓朱丹選擇了放棄。

  6.還從哪能夠看出朱丹強烈的愛國之情?

  (1)(出幻燈“朱丹佇立雪中……天地間翩然回旋”)

  (2)此時朱丹又在想些什么?(體會朱丹對自己的做法無怨無悔和對遇難同胞的深深緬懷。)

  (3)同學們你們聽,(放音樂)這是怎樣的笛聲啊,你從中聽出了什么?(對亡靈深切哀思。)

  (4)這一天,朱丹內心很痛苦,他的裝束表示出對亡靈的哀悼;一身黑色,衣衫上的梅花,也表示了中國人的不屈不撓。

  師:通過學習,我們認識了朱丹這樣一位熱血青年,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對環境的描寫,使朱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我們心中。

  7.故事的結尾讓我們大家如釋重負,朱丹被破格錄取,如果你是那位主考官,你會對朱丹說什么?

  寫下來,同桌交流,推薦。

  三、鞏固:

  師:其實在12月13日這個沉痛的日子里,還有很多人和朱丹一樣懷著沉痛的心情。文中有沒有提到?

  1.出示幻燈:臨近石碑……紅寶石般的淚。

  抓住三個“像……”四個“有”兩個“他們”還有“流出紅寶石般的淚”體會想象

  2.讓學生介紹自己知道的其他紀念活動。

  3.教師幻燈片簡單介紹,學生默讀。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抓朱丹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反復揣摩,感悟他用“笛聲”在如泣如訴內心的情懷。

  2、做好課前準備,多方面收集資料,適時在課中使用資料。

  3、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傾情的言語實踐活動,發展歷練語言。

  4、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南京大屠殺刻骨銘心的痛楚,體會木笛手朱丹的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

  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結合資料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整體入手,導入課文。

  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復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二、精度感悟。

  1、課文到底是用怎樣的語句來描寫朱丹演奏的那一曲木笛聲的呢?

  2、能不能用文中的四字詞語來形容他的笛聲?(悲涼凄切、脈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訴)

  3、指導朗讀,想象笛聲。

  4、聽著這樣的笛聲,你有什么話想問問朱丹?

  5、引出:南京大屠殺

  A、交流自己搜集的資料。

  B、師適當補充資料,增強學生的感受。

  6、過渡:孩子們,這是國恥啊,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又浮現在我們的面前,日本帝國主義任意踐踏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朱丹想到今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痛之日,他又怎么能演奏出歡快的樂曲呢?

  7、引入拒絕演奏:“看過卡片……私語起來。”

  問:只是一個什么句子?用什么來比喻什么?這個比喻恰當嗎?為什么?

  8、朗讀大師和朱丹之間的對話:你怎樣理解朱丹的做法,你感受到了什么?

  角色轉換:(如果你是朱丹)

  問:朱丹,此時此刻,你就不為你的前途但用嗎?

  你經過了初試、復試,今天終于到了終試,你就這么放棄了嗎?

  方法總結:你是通過什么把朱丹的內心世界了解得這么深刻的?

  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對于了解一個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9、 僅僅是朱丹一個人在哀痛嗎?還有誰?

  讀“臨近石碑……紅燭般的淚。”

  自學欣賞這個自然段,說一說,你感受到了什么?

  總結方法:批注的作用

  10、此時此刻,朱丹最想做的是什么?

  欣賞木笛聲,配樂朗讀“笛聲凄涼悲切”一部分。

  11、小練筆:笛聲在向人傾訴,他在傾訴什么?用你手中的筆寫下你聽到的傾訴聲。

  交流匯報,升華情感。

  12、朱丹沒有在大師的面前屈服,這使我們想起了一種花——?(梅花)

  引出衣著描寫的鋪墊作用。

  13、這個故事遠遠沒有結束,朱丹的笛聲還有一個人聽到了,他是——大師。大師為什么破格錄取的朱丹?

  引出朱丹的愛國情懷及高超的演奏水平。

  三、總結

  1、根據板書總結。

  2、以王久辛在紀念南京大屠殺xx周年所做的長詩《致大海》的片斷結束。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理解“正襟危坐、不茍言笑、悲戚、竊竊私語”等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朱丹和考官的對話,喚醒勿忘國恥的榮辱感。

  3、感知朱丹“如泣如訴”的笛聲,體會朱丹悲戚的內心世界。

  二、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朱丹和考官的對話,讀出對“12月13日”的不同態度。

  難點:通過“如泣如訴”一詞體會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學設想:

  抓住朱丹和考官對“12月13日”的不同態度反復朗讀體會朱丹的愛國情懷,抓住朱丹吹奏木笛從“拒絕演奏”到“情不自禁”的不同變化傾聽他“如泣如訴” 的悲戚的情感世界。

  四、準備教材

  60份(隱藏兩部分內容“對話”和“結尾”)、準備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 設置懸念,質疑問難。

  1、故事導入:同學們,有這樣一位上進青年,他能用一支木笛吹奏出一曲曲婉轉的笛聲,成為一名樂團的木笛演奏員便是他一生最大的'夢想。終于有一天南京某樂團招考演員,其中一名正是木笛演奏員。這位青年報名參加了,還順利通過了初試和復試,如愿進入了“二選一”的最后一輪終試。然而,在接受考官終試的那天,他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考官提出的演奏要求。毫無疑問青年將失去成為一名笛演奏員的天賜良機……(教師講述戛然而止。)好,聽到這里,同學們,你急于想知道些什么?

  2、質疑與預設。

  (1) 學生踴躍質疑問難。

  (2) 教師對有價值的問題及時板書肯定。

  預設:

  A、這個青年是誰?

  B、考官提出了怎樣的演奏要求?

  C、青年為什么拒絕考官的演奏要求?

  D、這名青年最后求職的結果會怎樣?

  過渡:因為關心所以關注!從大家踴躍地提問中老師發現同學們都非常關心這位上進青年的命運。那么就讓我們伴隨課文《木笛》走進這位青年的內心世界,解開我們心中的重重疑團。

  3、出示課題,齊讀課題。(課件出示)

  (二) 自學解疑,感知全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通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

  (1)問題A,(朱丹)緊接追問:你只是告訴了大家青年的名字,請你能更具體地介紹一下他的形象嗎?(既解決讀課文的環節,又了解了朱丹的外貌。)(個別讀→齊讀)

  (2)問題B,(任選一首表現歡樂)看來考官的要求也并不苛刻,那朱丹為什么要拒絕呢?誰已經知道?追問:為什么?(方案1:猜測→原文,方案2:文本→原文)

  其實這里老師跟大家賣了個關子,目的是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聯系上下文于字里行間,于細節中淘得答案,老師用省略號隱藏了趙愷先生原文中的這么一段對話。(課件出示:朱丹與考官的對話)

  (三)朗讀對話,銘記國恥。

  1、指導對話朗讀。

  引導學生讀出考官茫然、輕描淡寫的語氣,朱丹悲戚、無奈的語氣,讀好兩人對“12月13日”迥然不同的態度。

  2、了解國恥,銘記國恥。

  感情朗讀基礎上再指名學生準確回答問題C。

  是啊!那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朱丹沒有忘記,我們每個人都不該忘記那不堪回首的血淚史——(課件出示):大屏幕出現南京大屠殺的畫面及配樂解說詞:“上海失守一個月后,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陷落了。一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開始了。東京在狂歡,南京卻在燃燒;東京在慶功,南京卻成為人間地獄。侵華日軍把南京變成了屠殺場,日軍對被俘的中國軍人,對成千上萬的難民,對無數的男女老幼用機槍掃射,用火焚燒,甚至用中國百姓的頭顱做賭注,展開殺人比賽。

  師補充:這場大屠殺整整持續了40多天,近1000個小時,大約60000分鐘,要屠殺300000人,大約是沒分鐘殺6個。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一組血紅的數字。

  (大屏幕適時呈現:屠殺持續了40多天,近1000個小時,大約60000分鐘,要屠殺300000人,大約是每分鐘殺6個。)(數字為紅顏色)

  師:孩子們,這是什么?這難道僅僅是幾個鮮紅的數字嗎?這是什么?你說

  生:(引導幾名學生說“國恥”之類)

  師:這是國恥!同學們,朱丹想到今天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他又怎能吹奏歡快的樂曲呢?來,把課文捧起來,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朱丹和考官的那段對話。(分角色讀,師讀提示部分。)

  過渡:真不錯!同學們,請不要從朱丹的苦澀中走出來,就這樣全身心地融入進去,就這樣走進朱丹的內心世界吧!

  (四)走進內心,傾聽泣訴。

  1、此刻,朱丹淚流滿面,一腔國恥的憤慨、滿腹委屈的淚水,他又能向誰傾訴?披著雪花,他漫無目的地走在南京市的鼓樓廣場上。穿過廣場,他又鬼使神差般地徑直走向座落在雞鳴寺下的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碑。臨近石碑。他意外地看到怎樣的場面呢?

  生:他看到了一群孩子,他們高矮不一,……每個人都手擎一支紅蠟燭……

  師:臨近石碑,只只見一片瑩瑩光亮,讀——

【五年級語文上冊《木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木笛》課文原文12-14

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03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3-27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6-21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4-10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3-27

五年級語文上冊《松鼠》教學設計02-24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0-05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6-20

五年級語文上冊《夕照》教學設計09-2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线在线观看 | 呦呦婷婷视频在干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91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鲁一区 | 日韩精品在线盗摄 | 在线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