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勵志文章:為何進入大學后,你墮落了
導語:大學只有這么一次,這四年也是人生中最寶貴的四年,在校最后的一段時光,任何人都想充分利用好這段時間,給自己來一次華麗的蛻變。不過蛻變的前提是你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將自己的身心調整到最佳的頻率,這樣才能把四年的時光充分利用到最大化。
為何進入大學后,你墮落了?
文 / 竇澤南
不久之后,又要有一些朝氣蓬勃的少年,憑借著自己的聰慧和努力,獲得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對于很多人而言,高考只是他們獨自奮斗的人生起點,讓他們擁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他們會充分利用優秀的教育環境,憑借自身的努力,完成從一名出色的學生到一名出色的職場人士的轉換。
但對于一部分人而言,高考就已經成為了他們人生中最輝煌的一刻。他們仿佛從此徹底失去了努力的能力,在宿舍里睡過了一門門專業課,在喧鬧中結束了大學的生活,在匆忙間選擇了一份還過得去的工作。多年之后想起自己最牛逼的一刻,還是能記得上千句古文,徒手算天體物理,解解析幾何的高考時代。
以同樣或者相近的分數,進入同一所大學,為什么人和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呢?很多人試圖從宏觀的角度,解讀這一差異,認為這是階級固化的表現。出身良好的孩子,有眼界,有視野,有資源,有經濟支持,所以他們在大學中表現得更加適應,更加主動,更加出色。而那些出身一般的孩子,盡管憑借自身的努力,考入了優秀的大學,但是面對巨大的文化沖擊,他們還是難以適應,最終只能變成優秀人中最平凡的底層。
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推翻或者證實這樣的結論,只是想談談,從個體心理的角度,這種差距究竟體現在什么地方。
首先需要明確的,努力究竟代表了什么?在心理學中,努力代表的是一種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Self-Regulation)。這種調節能力一方面使我們控制住自己的沖動,做長遠打算,不要即時行樂,虛費光陰。另一方面也使我們克服了內心的恐懼,在面對未知時敢于嘗試。最終,我們能夠在環境中采取一個相對較優的行為,不斷地提升自己,獲得成長。
大腦如何進行自我調節?
毫無疑問,我們的行為會受到大腦的支配,面對一件事情,是努力去做,還是半途而廢,都是大腦做出的決策。
人類大腦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發達的大腦皮層,皮層豐富的神經聯結賦予了我們無與倫比的感知覺、精細運動、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豐富的意識活動和想象力。在皮層下面包裹著的,是一些彼此聯結的神經核團:杏仁核(Amygdala)、海馬、下丘腦、紋狀體,這些這些彼此聯結的核團被稱作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是我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生理結構,負責調節我們本能的情感和行為。對于動物和人類嬰幼兒而言,由于皮層的功能比較弱,邊緣系統在應對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最早對行為起到支配作用的,是沖動性。沖動性與大腦對于獎賞信號的敏感程度有關,這個過程中,叫做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的核團作用比較突出。在3歲左右,沖動性對于行為的支配達到了峰值,這個年紀的小孩子開始按照“我想要”的標準行動,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控制欲強,不好管教。
隨后,抑制性開始快速的發展,并在6歲左右與沖動性達到了一個大體的平衡。行為抑制系統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杏仁核的活動上。杏仁核是重要的情緒中樞,它可以自動化的對情緒進行加工,并作出相應的反應。不過杏仁核對于不同情緒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它對對于我們生存有重要意義的情緒——恐懼更加敏感。恐懼教會我們“不要”做什么,懂得規避風險,遵守社會規范,學會與別人相處,從這時起,孩子開始慢慢變乖了。
但是,不管是沖動還是抑制,獎賞還是恐懼,都不能算是一種高級的自我調節活動。成人的自我調節主要依賴于大腦皮層前額葉的活動,前額葉就像是大腦的指揮中樞,會綜合匯總來自邊緣系統的沖動和抑制信號,計劃、決策、控制著我們的行為。
相比于邊緣系統的發育,前額葉的控制功能,在童年發育慢,但是發育的時間更長,從出生一直到成人早期都在不斷的發展。在13-17歲的時候,邊緣系統已經基本發育成熟,而前額葉的控制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所以說青春期的孩子疾風驟雨,或表現出沖動性,或表現出多愁善感(抑制/恐懼),或在二者兼而有之,搖擺不定。
發育良好的前額葉控制功能,有助于我們形成對于未來的清晰目標和發展路徑,進一步促使我們采取合適的行為,也就是努力。
教育澆灌的是哪顆種子?
教育的功能,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還在于讓個體產生能夠適應社會的行為模式。那么,我們的教育又是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調節的呢?
按照自我調節的主導模式,我們可以大致把孩子分為三種類型:沖動型、抑制型與調節型。如果教育方式得當,引導孩子能夠較早的運用前額葉的功能進行自我調節,會是一個健康、理想的發展結果。
而沖動主導和抑制主導,都會在未來的發展中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沖動主導,從生理上講,和獎賞系統不夠敏感有關。尤其是多巴胺的受體或者轉運出現了問題,更有可能出現沖動主導。
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對于即時的獎勵非常敏感,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想做什么就做,不計后果。沖動主導比較嚴重的話,就是兒童的多動障礙(ADHD)。從應試的角度講,如果沒有家長足夠的耐心和經濟支持,沖動主導的孩子很難跨過高考這座橋。這些孩子在中學時,可能會不按時完成學業、出現一些問題行為:吸煙、網絡成癮、打架斗毆,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差學生。
當然也有例外,有一些嚴重偏科的學生,可能在某一些學科上能夠感受到獎賞和鼓勵,就表現的非常努力,而其它不能帶來獎勵感的學科,就完全無法投入。
沖動主導的學生通常會讓人感到很活躍,很聰明,但不會讓人感覺到他們很努力,在高考中的淘汰率也要更高,所以并不是解答題目中問題的關鍵。
關鍵就在于抑制主導。抑制主導的孩子表現是很乖,很“努力”的。但這種“努力”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努力,只不過是一種畏懼。現行的高考標準沒有辦法區分出因為畏懼而努力的和真正“努力”的孩子,因此,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教育模式也不能引導學生充分發展自己前額葉自我調節的能力。
對于家長和老師而言,能夠憑借自身的權威,讓孩子表現得很聽話,服服帖帖、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就已經足夠了。大多數孩子在這種狀態下,也能夠順利的通過高考。不過,如果挫折感太強烈,也有可能引起過分的自責,導致抑郁、焦慮、厭學等內化問題。
恐懼的驅動下“努力”學習的孩子,一旦來到不同的環境,原有的自我調節機制無法發揮作用,而又缺乏額葉的指揮協調,就完全失去了努力的能力。
如何引導額葉自我調節功能的發展?
額葉的自我調節,其特點是自我決定的(Self-Determination)。通過“自我”為行為設定目標,制定可行的計劃和方案,并且通過賦予意義感(Meaning)的形式,形成獎懲機制,對邊緣區進行控制。
這就需要孩子將外部環境的要求不斷進行整合(Intergration)與內化(Internalization),變成自己內在的需求和動機。這一過程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引導。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這種引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Relatedness-要在“別人要求我這樣做”到“我自己想要這樣做”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最直接的一條路徑,就是這個“別人”是我所喜歡的,所尊重的。通過滿足“別人”的要求,我可以獲得歸屬感和社會聯結。每個家長都對自己孩子有著非常高的期望,但不是每個家長都能被孩子所喜歡和尊重,而非畏懼。如果在每個求學階段中,都曾遇到過值得尊重的,愿意和他們保持良好關系的老師,則更是一件幸事。
Competence-愿意做一件事的關鍵,是我覺得“我有可能做好”。如果一件事情,你無論如何都會搞砸,你一定會盡可能的逃避它,不會產生“我想做”的想法。所以設計學習任務的難度,一定要和學生本人的能力相匹配,也就是所謂的“最近發展區”。可能以我們目前的師資水平,還做不到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學習任務。但是教育者在實踐過程中,一定要有“因材施教”的觀念,不能讓一部分學生感到很爽的同時,使另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Autonomy-環境設置沒有辦法直接提供自主性,畢竟這是內在自發的。但是好的環境可以支持自主性的發展。自主性的核心就是形成意義感——“我為什么要做”。所以自主支持的環境要有足夠的選擇和探索的機會,家長和教師可以為孩子的選擇提供信息和指導,但絕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孩子做出選擇。
最主要的原因,受到文化歷史因素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受教育水平低的家長/教育者,自身就不具備這種自我調節能力。中國傳統的社會管理方式的基本邏輯,就是建立起對權威秩序的恐懼,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所謂的集體主義文化、威權人格,不過就是抑制型的調節能力固化成為了穩定的個人特點。在這樣一種文化環境中,很難引導孩子的自我調節功能健康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自我調節能力是產生適應性行為的必要基礎,是努力的先決條件。也希望即將進入大學的同學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有意識的培養自我調節的能力,不至于讓寶貴的學習時光虛度。
【勵志文章:為何進入大學后,你墮落了】相關文章:
即將進入高三勵志文章?精選05-11
年輕人不要墮落的青春勵志文章01-18
大學生畢業后考研勵志文章11-16
給剛進入高三學生的勵志文章?05-11
大學勵志文章11-12
大學勵志文章(經典)08-25
時間,你為何?08-02
別墮落,你沒資格……09-08
80后的我們,不再年輕勵志文章07-25
勵志文章:你很用力,才能活得輕松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