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過大學生就業“冬季”
導語:近年來,大學畢業生開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難問題,這既有社會需求與供給在總量上的失衡,也有結構性的矛盾;既有社會經濟發展運行等客觀成因,也有大學教育體制、專業設置以及大學生自身擇業思想觀念等方面緣由。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度過大學生就業“冬季”,歡迎大家閱讀!
社會原因導致最難就業年
大學畢業生數量與社會就業崗位總量失衡
就業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其中需求與供給總量的失衡是首要的突出問題。我國現階段主要表現為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即供大于求。首先,現今中國人口仍處于增長階段,新成長勞動力仍逐年遞增。其次,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使得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逐年增多,而社會工作崗位卻沒能相應增加。2013年全國大學畢業生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加上2012年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總計720萬人。這在社會需求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經濟背景下,形成了巨大的就業困局。
大學畢業生就業內涵性、結構性失衡
這主要表現在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周期性失業三個方面。由于學習期間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大學畢業生的所學專業、知識儲備等不能適應就業市場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順利就業現象,即為結構性失業。由于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方的理想預期往往不能完全相同,導致雙方達成一致的概率降低,從而產生了摩擦性失業。周期性失業原意是指由于經濟衰退、總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業。我國目前經濟持續增長,并沒有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但是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社會對畢業生需求的增速滯后于畢業生的增速,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加之時下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社會用工有效需求減緩,從而產生了相應的`周期性失業。
社會管理體制滯后,市場調節效能局限
由于社會管理體制滯后,市場調節效能局限,導致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信息不對稱,從而進一步放大了“供求矛盾”。如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學歷層次、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不一致等。市場缺陷也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之一。一方面,由于市場化程度較低,圍繞高校、地區、行業的就業市場未能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導致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信息搜尋成本較高;另一方面,部分市場秩序混亂,導致就業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最終影響就業。此外,就業難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戶籍制度改革的滯后,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充分流動。
“買方市場”超高設置招聘條件加劇結構失衡
由于我國市場主體發育不夠完善,企業發展和管理處在初級階段,在大學生就業方面,用人單位處在絕對“買方市場”的強勢地位,致使人力資源管理原始、粗放和非理性,盲目設置招聘條件。很多用人單位在選聘條件上做出過高要求,如盲目追求高學歷、過于要求工作經驗等。
高校教育的弊端
首先,部分高等院校課程安排不合理,教材老舊,
培養出的人才專業素質不足,競爭力相對較低。其次,部分高等院校專業設置不夠靈活,某些專業就業方向不明確,學生畢業后難以形成自身競爭力。同時一些高校擴招熱門專業學生存在嚴重的專業趨同化,也導致學生畢業后相同專業人才過多,職業趨于飽和,難以就業。當下高等教育過于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造成了尷尬的就業局面,如管理類工作求職者人滿為患,技術類工作卻無人應聘,導致社會人才比例失調。
就業難,請從自身原因找起
學生與家長錯誤、陳舊的就業觀念。部分學生與家長仍認為大學生屬于高學歷精英人才,懷著優越感擇業,導致個人擇業愿景與社會現狀脫節,從而造成就業困難。另外,大多數畢業生都希望在經濟基礎較好的東部地區發展,導致中西部人才供需差距大。
缺乏創業精神。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并出臺多項鼓勵政策,但大多數大學生缺乏創業精神,只希望找個高薪輕松的好工作,不愿意主動創業。
過高的薪資要求。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對于薪資的要求在兩千元以上,這在無形中抬高了自身的就業起點,致使應屆畢業生的薪資愿景與社會現實存在差距,最終形成部分大學生有工作崗位卻不愿就業的局面。
適應社會能力和專業素質不足。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由于過于重視理論知識和應試教育,最終造成學生不了解社會、高智商低情商、有學歷沒能力等現象的產生。
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自身對策
糾正錯誤的就業觀念。現代大學生應該轉變陳舊錯誤的就業觀念,積極融入新形勢下的多元化就業。克服好逸惡勞的壞習慣,積極發揮個人作用,創造個人價值。
增強創業精神和創新觀念。國家近年來出臺有關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正是新時代大學生大展身手的最佳時期,大學生應該趁此良機開拓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時產生工作崗位,吸納社會人才,達到創業和拉動就業的雙重作用。
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質,培養自身交際能力、工作能力,提高團結協作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等,增強競爭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社會對策
充分發揮政策指導作用,有效調節大學生就業矛盾。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政府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和制度,現已初見成效。要進一步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政府還需繼續探索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措施,實現大學生從校門到職場的平穩過渡。
最大限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要實現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地指導畢業生就業,應盡快建立高校畢業生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監督,對以虛假、不實信息吸引參展單位和學生的招聘會主辦單位和個人予以處罰,對各類招聘會進行規范和引導,改善環境,提高招聘會質量。大力培育發展專業化公司,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指導性、專業性服務;規范就業市場,提升中介機構服務能力,要在逐步規范中設定人才中介機構的服務產品標準,使其達到規范化、個性化、多樣化,以滿足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需求;整合就業信息資源,形成全國統一的就業發布渠道。
深化高等院校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接軌。增強畢業生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置課程,不斷革新教學形式和內容,使高等院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高校教學改革中應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高等院校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改革,在專業的建設和調整上,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時增設新專業,發展優勢專業,打造品牌專業。同時建立相關指標體系,為專業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大學畢業生是我國人力資源大軍中的中堅力量,在發達國家,大學生就業人數占從業人員總人數的37%-40%,而我國僅占5%。合理配置、有效開發大學生資源,是我國人才戰略中的重要任務。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問題,在全社會的關注下,在政府、教育機構、大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一定能建設起適應社會新形勢、新需要的就業管理機制,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也必會隨之得到妥善解決。
【如何度過大學生就業“冬季”】相關文章:
大學生活應該如何度過09-15
如何度過大學生活03-10
大學生如何充實度過暑假06-03
你如何度過周末,就如何度過一生04-07
青春該如何度過06-10
如何充實的度過大學生活09-12
大學生該如何度過校園生活03-13
應該如何度過大學生活03-25
「薦讀」你如何度過周末,就如何度過一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