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狄馬所云:“一切沒有選擇的行為,在道德上都是沒有價值的。你表揚一個太監守貞操,就像在我們的時代你表揚一個下崗工人勤儉節約,農民衣著樸素一樣沒有意義。”
而一個普遍的、讓人灰心的事實是,更多人選擇后者,而非前者。
愚蠢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這是常見的質疑:想那么多,有什么用?
思想又不能吃,要那么智慧干嘛?人生識字憂患始,難得糊涂是大德。不如成豬,吃吃睡睡多好。
或曰,知識越多越反動。
或或曰,反正都會死,聰明或不聰明,愚蠢或不愚蠢,結果還不是一樣?
功利論、陰謀論、虛無論幾管齊下,對智慧進行左右包抄、里應外合,繼而將無知請進廳堂,對它合理化,日常化,美德化,內化為我們的修身為人標準之一。
然后,自成一統,巋然不動。無論誰來說理,都亂棒打出。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無知者理直氣壯,愚昧者趾高氣昂,低智者侵犯私域而問心無愧。
朋霍費爾總結說:“愚蠢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把自己養成蠢人,或者允許別人把自己弄成蠢人。”
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
政治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理性無知。
顧名思義,它并不是真正的一無所知,而是刻意保持無知的狀態。因為無知會帶來實際益處。比如,自我封閉的安全感,權錢色利,和意識形態上的自我保護。
就是說,與其說他不知道,不如說他不想知道。
換言之,在這樣一個時代,只要你不想愚蠢,那便可以擺脫愚蠢。所以,幾乎所有的愚蠢(除了天生智障),都是甘于愚蠢。所有的傻逼,都是甘于做一個傻逼。
這的確不是理智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犬儒、怯懦、勢利、蠻橫、自欺、知善而不善善,知惡而不惡惡……
所以,《獄中書簡》里有著名的兩句話:
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
愚蠢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心理學問題。
什么是道德?
蘇格拉底說:智慧即美德。
斯多葛派云:道德就是知識。
康德說:道德要在每個人的自由意志下行動,不是被迫的,也不應該受外界的榜樣影響,更不是為了功利和自私的目的,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行動的準則要與立法的法則一致。
以上種種,都可看到,智慧與美德是孿生子,并蒂花。它們關系如此之好,以至于離了誰,都難以獨自成行。
許多人(特別是中國人)說起道德,涌上心頭的,便自動腦補一個公式:道德=順從+討好+循規蹈矩。
可惜,等式不成立。
真正的道德,是人的自我意識,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以及在這基礎上,我們所自主選擇的理性行為。
沒有這一點,道德都是強制性的花架子。
因而,道德的原則,即獨立思考,拒絕盲從,緣于內心去與世界交好,從善如流。
遵循這一點,道德就能成為骨骼,讓我們終生直立行走。
而偶爾抬頭,康德的星空與道德律令,仍然照耀其上。
容忍愚蠢是不道德的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反思:“我們全都有責任,對不義行為,當時我們為什么不到大街上去大聲吶喊呢?”
是的,明知不對,為什么不吶喊呢?
為什么我們看見愚昧泛濫卻笑而不語?
為什么我們看見皇帝赤裸的丑惡,依然大聲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