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家長教育的10個方法

時間:2022-11-08 08:55:35 勵志教育 我要投稿

家長教育的10個方法

  導語:當孩子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事情、做得不對的事情時,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要知道如果教育方法使用不當,會使孩子對家長起逆反心理,甚至使孩子走歪。下面是家長教育的10個方法,歡迎參考!

家長教育的10個方法

  家長教育的10個方法

  1、說教

  很多父母都喜歡采取說教的方式來勸說孩子,比如最常見的『你應該把玩具/吃的分給小朋友啊,這才是懂禮貌的孩子,好不好?』,尤其是老人們,特別喜歡強迫3歲以下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這些說辭是要求孩子做個好孩子、做個懂禮貌的孩子,其背后的含義是:如果你不這么做,你就不好、不乖了。這種說教往往令孩子覺得很困惑。而有的女性看護人則喜歡長篇大論地對孩子的行為發表意見,卻不知道孩子早已在長篇大論的說教中迷失了。

  2、恐嚇

  這種也很常見,例如『快點把東西收拾好,不然媽媽不要你了/走了/不愛你了』,或者『你要是不聽話,待會兒你就別想吃飯/玩游戲/出門了』,或者『你再不聽話,一會我告訴你爸爸/媽媽,看他/她打不死你!』這基本是不拿小孩當『人』看,只是作為實驗中的小白鼠一樣給予消極刺激——即使孩子聽話了,也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且一旦取消了消極刺激/懲罰,孩子就容易撒歡地做那些被禁止的事。

  3、命令

  這種就更好理解了,例如『把你的東西分小朋友一半!』,『不許說話!』等等。當孩子還沒有發展出自我意識之前(2歲之前),多半比較聽話,這時候直接用命令的方式可謂簡單粗暴『有效』;但當孩子大一點之后,一味地命令則容易加劇孩子的『逆反』或者『叛逆』,所以我們經常看見有的媽媽在公眾場合抓狂地命令孩子,卻毫無效果,最后變為恐嚇、破口大罵以及出手揍娃。

  4、批評

  我們實在是太喜歡批評人了,因為我們就是被自己的父母給批評大的。批評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責別人的不對,例如『你的表現真是太差勁了!』,『你看看,別的小朋友都沒說話,你怎么就不能安靜一點呢?』這種方式對于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或者說在孩子臉皮還沒變厚之前)比較有用,會讓孩子感到內疚、慚愧,但是對于還不能理解別人的想法的孩子,以及習慣了批評的孩子幾乎無效。

  5、孤立

  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以后,采取孤立和回避的態度,讓孩子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可是,孤立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同時也無法真正讓孩子理解為什么這樣做是不對的。有的家長雖然沒有刻意孤立孩子,但是夫妻意見太一致了——媽媽一開口罵人,爸爸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打人——沒有人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勸解和開導,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孤立了。

  6、表揚

  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予以表揚。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做到的很少,因為很多成人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覺得『孩子本應如此』,做到了是理所應當的,做得不好才該好好教育。

  7、忽略

  曾經在北京的新光天地電梯里,看見有個滿身名牌的年輕媽媽,對于自己孩子的哭泣求饒不聞不問。當時孩子一直哭著『媽媽,對不起!對不起!我知道我錯了!你理一下我好嗎?』可是這位媽媽直接無視了孩子,不為所動。

  8、直接懲罰

  這也是很常見的處理辦法了,畢竟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打一頓,下次就不敢了。

  9、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孩子打人時,家長就打孩子,讓孩子能夠『換位思考』。這種做法對于4歲以上的孩子有一定作用,但是對小一點的孩子,只會覺得自己被打了。

  10、啟發誘導

  反復勸導孩子,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不對,然后要求孩子復述。這種做法依然是對大一點的孩子更有效。

  那些選擇破口大罵或者暴打一頓的家長,其實是在對于自己『沒法管教孩子』的無能感的宣泄。回顧上述處理方法,有助于我們分清自己慣用的辦法是什么,以及是否有其他溫和有效的替代方案。

  孩子說謊家長的教育方法

  1—3歲:孩子的第一個謊言很可能在這個階段出現,主要是否認自己做了某事,或為了得到某物而說謊。

  應對:父母不宜斥責,也不要逼孩子承認撒謊,應善意開導。

  3—5歲:這時的孩子常把想象中的事物當成現實,這些被編造出來的謊言,更像是單純的表演或自己的一廂情愿。他可能會說自己認識某個電視明星,或與一些卡通人物的奇特遭遇。

  應對:如果孩子說了些你認為不著邊際的話,不要直接打破他的想象,你甚至可以順著他的思維,和他一起構造一個美好的情景。

  5—12歲:這階段,孩子有時會因為考慮別人的感受或不想傷害別人而說謊,這意味著孩子有了最初的社交意識。孩子還會因為達不到某種能力,不想使父母失望或被懲罰而撒謊。

  應對:如果孩子說謊,不要以不讓看電視或關進屋子作為懲罰。應找出孩子說謊的原因,幫他面對和克服困難。

  12—18歲: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可能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生活細節,如果你尋根究底,他們就會編出一些謊言敷衍。這是成長的標志。

  應對:父母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但要把握尺度。如孩子經常因功課等說謊,家長就要表達不滿。有的'孩子會因壓力說謊,父母在幫他化解的同時,還要告訴他這不能成為說謊的理由,誠實對一個人很重要。

  孩子生氣會打我怎么教育?

  孩子和家長玩游戲時,孩子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喜歡什么,家長就想方設法送到他們的身邊。漸漸地孩子從小在家中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變得自私欲膨脹,絲毫不懂得感恩;再加上現在網絡游戲、宣揚暴力的圖書、影視等的不良影響,還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往往會選擇以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當孩子試圖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發泄內心的焦慮、憤怒時,父母必須盡快制止其暴力行為。

  首先要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抓住他的手,說“不能打我”。孩子一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就反復的做這樣的行為,讓孩子逐漸理解。

  當孩子出現攻擊家長的行為時,家長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我很疼”、“我很生氣”,讓孩子學會表達,逐漸孩子就會明白,生氣的時候可以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用行動傷害別人。

  生活中,成人要約束自己,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小孩是大人的影子反應,很多時候,小孩會出現些我們想不到的暴力行為,想想我們做家長的,是否影響到他呢,自己說話的語氣,教小孩時候的行為,要多注意。

  昨天小孩在鬧,我輕輕的打了一些他,既然反應說,你敢打我?思來想去,為什么小孩會有這樣的反應呢,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立場的,小孩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要克制不要打小孩,不然小孩會學到有什么解決不了,會打人。

  我們要多想些活動,通過某些事情,引導小孩尊重別人,對別人要謙讓,付出比控制別人,暴力解決問題要好的思想。小孩有打人行為時候,除了立刻制止外,靜下心來好好教導,教他換為思考。

  孩子生氣了就打媽媽怎么辦?

  幼兒生氣了打媽媽是常見的現象。孩子都會有情緒,幼兒有情緒會本能地遷怒于媽媽,因為媽媽是整個世界,小幼兒打,可以說他想打掉的是目前這個不開心的狀態。

  對于小幼兒,家長要握住孩子的手,堅持一會,等到孩子放棄,就勢抱住他,用堅定平靜的態度幫他渡過。經歷過來,他會明白,媽媽比自己強大,這樣也會給孩子安全感。

  對于大一些的孩子,比如4、5歲以后,如果還這樣,家長必須嚴肅地讓他明白這樣不可以,嚴肅的程度要保證他真的認識到了這種行為是不適合的,是不被允許的。

  我們常說對孩子要接納、要共情,這并不表示家長不可以生氣,而是要學會有控制地生氣。我們有時有必要讓他看到你真實的情緒反饋。如果媽媽一味控制自己、過于溫和,孩子和爸爸接觸的機會又少,那么孩子的激烈情緒,碰到的好比是軟綿綿的虛空,他沒有感受到邊界在哪里,沒感到觸碰到真實的媽媽,反倒更加憤怒和恐懼。這只能讓他以后行為升級。 家長要給孩子自由,同時也有界限。

  對孩子的教養,家長要有對孩子的主導地位,你不僅僅是他的朋友,你更是他的家長。

  讓孩子認識到這種表達方式給別人帶來的影響。平時隨時就小事,教孩子識別和表達情緒,教他如何疏導情緒,同時一起分析,逐漸提高認知水平。并且記得多多積累積極情緒。這些都要堅持去做。

  要讓孩子全面均衡發展。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讀書或知識學的過早,可能導致和同伴交往有難度,因為沒有共同語言,沒有玩伴能玩到一起。那么,太多的知識本身對孩子的大腦就是挑戰,缺少玩伴和體能活動,也可能會導致情緒問題更多,因為缺乏和別人的互動、能量沒有疏導渠道。

  平時要帶動孩子時常幫媽媽做事,幫做家務活,給媽媽洗個水果之類的,大人對孩子不吝惜地表達愛,同時也要給孩子機會表達對家人的愛。行動上做出來,也會帶動孩子的心理的成長。

  很多暴脾氣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分,好勝心強,比較好斗。對于在某方面有天分的孩子,并不是不要讓他學,如果孩子接觸的事情和活動過于簡單,孩子也會覺得無聊。所以,帶孩子發展一兩項擅長喜歡的項目,讓孩子感受到挑戰,激發斗志,滿足孩子的好勝心,同時也引導孩子的情緒以合理的、更有意義的渠道宣泄。多運動,也是合理宣泄能量的渠道,在運動中往往有一些規則的限制,讓孩子體會到凡事都有界限。

  讓孩子多跟爸爸玩,讓他感受到男性的力量,同時爸爸的身份以及爸爸和孩子的互動方式,也讓孩子體會到既安全,又有界限。

  媽媽們要學習與男孩互動的方式,多和孩子一起做事,一起玩。隨著年齡的增長,給孩子更多空間和自主權。不要過分事無巨細地照顧孩子,給孩子留一些自我發揮和成長的空間。

  家長自己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能夠不斷給孩子帶來新的資源,讓孩子感到與父母互動永遠都充滿挑戰和樂趣,孩子會對家長心存敬佩并感到驕傲。

  當孩子在你的引導下,提高自控力和情緒管理能力,學會考慮后果,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所有這些成長,會讓孩子在內心深處感激你、尊重你!

  你們家寶寶生氣時打你嗎?

  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到了一個新環境都希望自己能在新環境里取得一定的威信,對于孩子來說就會出現打人、爭搶玩具等現象,另外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會覺得學到了很多本領,很多事情都不用大人幫忙了,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會用打人等方式來吸引老師的在注意力,這時,家長就要引導孩子友好地與人交流,愛小朋友可以親戚抱抱,但是不能動手打人。

  另外三歲左右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很有限,他們的要求還不能完整地用語言表達,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是與同伴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孩子上了幼兒園或者有了好朋友之后,相對于家里的單獨教育,孩子與同伴之間發生矛盾的機會會大大增加)就會用打人或者哭鬧來解決,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會模仿其他人打人,他們會覺得打人很好玩,不會覺得打人是件不對的事情,所以他們也有了一定的集體意識,因此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在集體中造成的影響。

【家長教育的10個方法】相關文章: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08-19

家長必看教育孩子的方法03-21

家長教育孩子的浪漫方法08-11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介紹03-24

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08-20

家長常見的教育方法誤區03-16

家長教育孩子小方法03-16

關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03-16

家長怎樣正確教育孩子方法03-13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丝袜精品一区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观频蜜 | 尤物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中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