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給年輕人推薦的4本書
俞敏洪是書癡,無論如何也戒不掉這個“病”。那么俞敏洪都在讀什么書?哪本書又令他印象深刻?下面是俞敏洪給年輕人推薦的4本書:
01《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
侏儒橫行的時代,出不了巨人
公開的采訪錄,我一般都是不閱讀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講話的時候取舍之心會很厲害;二是由于即問即答,說話就少了一份思考的沉著。
《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是一本采訪錄,但我還是閱讀了。主要的原因是里面被采訪的人,有不少是我特別喜歡的,陳丹青、野夫、齊邦媛、阿來,其中大部分人的作品我都讀過一些。
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永遠把人的精神的豐富性和獨立性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他們也許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但人間煙火只是他們通向更高精神層面的必經之旅。
當今中國,社會財富已經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大部分中國人依然十分熱心于財富的堆積和世俗的浮華,越來越少的人關注自身精神層面的提升和靈魂凈化。就像陳丹青說的:“我們不缺少時代的景觀,卻缺少反思與超越進而轉化的能力。”也許這是一個社會從貧窮走向富有的必經之路,但很多人在這條路上迷失了自己。
當然,讀一本采訪錄,并不能得到這些時代精神人物的精華,也許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本索引,然后去尋找這些人物真正的作品來讀。一個時代的寬容能力,和這個時代的偉大成正比。時代喚呼思想和精神的人才,而人才也需要適合的環境和土壤才能夠更好的產生。侏儒橫行的時代,出不了巨人。
02《刻意練習》
人生需要練習 更需要內省和領悟
《刻意練習》的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書中著重強調的是刻意練習需要做到的四個特點:
第一是定義明確特定的目標,就是你需要在學習的領域內到達多高的高度;
第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你需要完成的任務上,就是常說的心無旁騖;
第三是要有足夠的反饋來指出你的不足,包括別人的反饋和自己思考得到的反饋;
第四是要讓自己走出舒適區,給自己設定新的挑戰提高。書中也反復強調了天才不是天生的,經過刻意練習,每個人都有可能走向天才之路。
整體來說,這本書中舉的一些例子帶有啟發性,能夠對我們的學習長進起到指導作用。我自己做事情有個特點,除了必要的反復練習外,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琢磨自己哪里做得還不夠好,哪里需要改正;同時我會找該領域的高手探討如何取得更加有效的進步。做好這兩點,個人領悟反思,加上高手的指導,再加上反復訓練,事情就一定能夠做得更好。
對于書中說的,天才不是天生的,只要刻意練習就能夠成為天才,這一條我是不太茍同的。我更同意朗朗所說的,一點天份加上后天努力,能夠讓天份擴展成天才。總之,《刻意練習》這本書,對于那些在某種技能方面想要長進的人,是值得一讀的。
但我覺得人類最大的長進,應該是人性的明了和智性的豁達,這些東西,更多的不是練習,而是內省和領悟的過程,也是不斷閱讀和經歷世界的過程。
03《聆聽父親》
讀懂自己的基因密碼
《聆聽父親》是臺灣小說家張大春回憶父親和家族的散文。這是一本寫給他還沒有出生的孩子的書,講述父輩和祖上的故事,也講述自己所處的臺灣的發展變遷,是一部交織著過去和現在,面向未來講述的家族故事。
張大春家的祖規家訓是“詩書繼世,忠厚傳家”,20世紀中期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造成了張家的顛沛流離,也醞釀了他們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作者的講述充滿憂郁而深刻的文化鄉愁,以文化溯源的方式來表達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圖。
像我們這樣草根出身的人,父母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世代為農,忠厚也許有一點,但詩書的邊都沒有摸到,更不用提以為繼了。
前年,突然有族人說找到了原來的族譜,要重修一下,當地一些同姓人找到北京,大意就是修族譜要錢,現在我是俞氏家族中比較興旺的,無論如何要支持一下,我心里想,為什么不直接找yu正聲呢?當然最后我還是把錢出了,修完后把族譜翻看半天,祖宗幾代都是農民,和yu正聲半毛錢關系都沒有,想高攀都不成。到我這里,算是半個文化人半個商人,按我母親的說法,是茅草叢里出了一棵筍云云。
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更接近于真實的血肉。在我和父親之間沒有詩書的應和,但對抓魚摸蝦、插秧割稻、挑糞除草也有鮮活的記憶;還有父親帶著我走十里地去城里閑逛,帶著我從小學習鋸子刨子等手藝(父親是木工),和我一起煮著親手抓的螃蟹,對飲家釀的米酒。這些事情,點滴鑄就了我現在的個性和情懷。
也許家族是否“詩書為繼”并不是關鍵,最關鍵的還是要有“忠厚傳家”的父母。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也是在聆聽父親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起來的。
現在,我有時也給孩子們講祖輩在農村的故事,講我自己成長的故事,孩子當然會不耐煩、讓我走開,但我相信等他們長到我這樣老的時候,就會知道這些故事的彌足珍貴和其中的基因密碼了。
04
《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人生走到最后,常常是不可回頭的無奈
在機場逛書店,看到一本書,書名是《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作者耿帥。
中國的一批年輕作家,在三十歲左右,有著很好的文筆,基本上是在青春中書寫青春,或者說扯著青春的尾巴,和青春繼續糾纏。他們和老一代作家截然不同,這一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憂國憂民的心情已經減弱了很多,他們沒有太多的歷史重負,也沒有太多的感情拖累,更加容易讓生命轉身或拐彎。
只要讀一下耿帥的話就能夠明白我在說什么:
“即便過往的人和事,斷不了、舍不下、離不開;你永遠都有時間從頭再來,等一個對的人。”
“愛情,于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若中途走散了,請念及最初的美好,道一句:感謝你來過,不遺憾你離開。”
只有還擁有青春的人,還有足夠時間折騰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年輕的語言。可是,人生走到最后,常常是不可回頭的無奈。到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很多事情堅持下去會很痛,不堅持下去也會很痛。就是一匹沙漠中馱著重物的駱駝,既不能奔跑,也不能翻滾,只能吃力地步步向前,希冀哪一天走出沙漠、卸下重負。
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堅持下去固然好,但真實的人生,實際上往往是發現自己已經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堅持了太久,沒有了回頭的'余地。很像一位理論家,堅持了一輩子自己的理論,一直以為是真理,最后突然發現是個謬誤,但已經沒有勇氣推翻自己的理論一樣。
無奈、嘆息、孤寂、悲苦,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在底色之上,有的人沉淪墮落、消沉絕望,有的人釋然豁達、坐看云起。在底色之上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狀態的不同。
是的,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那是因為青春還在,歲月悠長。但所有甩不掉的人生重負,都只能用生命的耐心去澆灌,希冀最后會在重負之上,長出明艷的、不會開敗的花朵來。
快問快答:如何有效地將閱讀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我認為閱讀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有用的閱讀”,第二種是“無用的閱讀”。
“有用的閱讀”是什么?就是抱著某種目的性去學習的知識性閱讀。
比如,如果你讀一本管理學的書,那么這本書就會教你一些知識,這個就叫做讀“有目的的書”或者是“有用的書”,面對這樣的書,我們要做的就是看這本書能不能指導我們的具體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如果讀著發現沒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那這本書讀了就沒有多少用處。
第二種閱讀,就叫“讀無用的書”。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無用的書還要去讀?其實所謂的“無用的書”,有點像《莊子》里說的“無用的樹”,“無用的樹”越長越大,用來做家具也不行、當柴火也不經燒,所以會變成一道被人砍不走的風景。
“無用的書”是什么概念?表面上來說沒有直接功用,卻能把整個人生提升一個級別,“讀無用的書”是比“讀有用的書”更有價值。
【俞敏洪給年輕人的4本書】相關文章:
俞敏洪座右銘精選03-23
俞敏洪的座右銘04-03
俞洪敏經典語錄01-17
俞洪敏語錄—小草03-30
俞敏洪經典勵志語錄07-25
俞敏洪經典語錄04-04
俞敏洪的經典語錄08-11
俞敏洪的經典語錄精選09-08
俞敏洪經典語錄「精選」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