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享抒情勵志文章
分享抒情勵志文章1
你的付出,時光不會辜負
有一位師友,在大學輔導員崗位上做了很多年,學生工作做得很優秀。但是,在他內心深處還是很希望有機會轉崗到教學崗,專心從事研究。于是他工作之余,花費了常人無法想象的時間和努力,讀完了碩士研究生,又考取了在讀博士。
有一個學弟,大學期間愛上一個姑娘,愛得撕心裂肺的。他每天給姑娘寫一封情書,表達自己的濃濃愛意,并同步發到自己的微博上,他一堅持就是大半年。
有一位朋友,自小就在微胖界逗留,從不知道瘦下來是什么滋味。她一直沒有男朋友,無奈之下去相過幾次親,但是都沒有成功。相親對象總是在相親之后直接或者委婉地回復中間人說更喜歡骨感的女生,她發誓一定要瘦成一道閃電。于是,她開始堅持跑步。
你以為,付出了那么多,且已有所小成,只是調崗這樣的事情,那就一定水到渠成了吧?你以為,只要付出了,諸如追個女生、減個肥這樣的小事,感動了自己,總是會開花結果,就不會遇到阻撓了吧?可是,現實總是不盡人意,甚至是殘酷的。
那位師友,被院系領導叫去談話,說有人反映他工作不專心,讀博士嚴重影響了他學生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院系經研究決定給他兩個選擇,要么辭職去讀博士,要么停止攻讀博士繼續從事院系學生工作。無論他再三表態,表決心,院系領導都不為所動。即使是他連年獲得的優秀工作者稱號也幫不了他,他陷入了兩難,內心掙扎,寢食難安。
那個學弟被心儀的女生拒絕。女生不勝其煩,最后甚至把收到的情書貼在男生宿舍下的公告欄里。此事在學校鬧得沸沸揚揚的,學弟成了眾人嘲笑的對象。學弟深受打擊,一蹶不振,遲遲難以走出這個陰影。
那位朋友,堅持跑了一年多,體重都不曾下降。熟悉她的人在茶余飯后討論減肥方法時,總是拿她舉例,把跑步減肥這個方法直接排除掉。并且,她還是沒有遇到對的那個人,依然單身。
你看,并不是你想要的,努力就能得到,現實總是有些讓人沮喪。
現實能夠殘忍到,在你付出了大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心愛的事業中,并且小有所獲的時候,將你的付出連根拔起,不給你留余地。
現實甚至殘忍到,在你付出之后,連減肥這樣的小事都不讓你得逞。更別提,你的那些遠大理想、雄心壯志。
在現實中,你可能練習飛翔無數次,跌落了無數次又爬起來,可是當你信心滿滿站在崖邊試飛的時候,依然重重地跌落懸崖。
現實還會重重地捅你一刀:“你真以為自己是雄鷹啊?”
但是,時光沒有讓一切的付出就此結束。
那位師友因為自己的勤勉,以及在學術上的小有成就,被一個省級研究單位看中。在他陷入兩難、還未做出選擇的時候,省級研究單位就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加入,并且鼓勵他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
那個學弟在被拒絕之后,發現自己習慣了每天一篇微博,每天必須寫點東西,當天才能安然入睡。他的文筆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在別人還在焦慮未來就業何處安放時,他已經在一家報社實習,并在畢業之際順利留下。
那位朋友堅持跑步,雖然體重沒有下降,但是各種治療都不曾好轉的頸椎病居然好了很多。她曾花了很多力氣來對付久坐電腦前帶來的`頸椎病,頸椎病都不曾給過她希望和好臉色,堅持跑步卻見了“療效”。另外,她工作起來精力更加充沛,人每天看起來都朝氣蓬勃、干練、利索。
所以,你看,從來沒有一無所獲的付出。夢想也許會遺棄付出的人,但時光最終不會辜負你的每一分付出。被夢想遺棄要么是因為付出與夢想還不匹配,企圖用有限的付出作為支點,撬動整個地球;要么是因為與你夢想相關的外因太多,甚至這個外因對你的付出有一票否決權。但是,時光是付出最忠誠的見證者,你每一分的付出,它都不會虧欠你。
可是為什么在現實中,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會感慨付出不一定有回報呢?那是因為,在付出和回報的天平上,我們習慣性地在天平對面放上了唯一的衡量標準,這就是最初出發時的目標,即我們一開始為之奮斗的“夢想”。
然而,現實中,關于“夢想成真”總是有太多的糾葛和條件。即使你做好做足了自己能把控的那份付出,卻把控不了與你的“夢想成真”有關的其他糾葛和外因。你的付出再多,但是現實從未給過任何人承諾。懷揣遠大志向者,又付出了努力,可天平另外一端卻沒有呈現最初的夢想時,付出者心理就容易失衡,沮喪地認為“付出不一定有回報”。
不管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歡喜,還是所謂的無所獲的沮喪,都是因為內心的評判標準太過單一化,過于“功利”和呆板了。再回過頭來看那位朋友,如果一開始她不是為了減肥而跑步,你還會認為現實連她這點小心愿都辜負了嗎?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內心將某一行為定了性質,所以一切其他結果都被我們沮喪地忽略甚至拒絕了。這樣的經歷一多,悲觀者甚至會認為,為什么付出總是沒回報,自己想要的從未得到。
但是,你的付出,時光都會懂,如果它許不了你一個“夢想成真”,它一定會補你一份“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只不過是或早或晚,或顯性或隱性,或物質或精神,不同呈現方式的差別而已。夢想也許會像個成年人一樣喜怒不形于色、高深莫測,但是時光一定會像個孩子,單純得像一面鏡子,你付出就會讓你有所獲。
夢想成真了,是付出的大贏家。如果與夢想失之交臂,拐角遇上“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喜,也不失為另一種收獲和人生樂趣。
分享抒情勵志文章2
我想做最好的自己,趁來得及
我剛認識克萊德先生的時候,他特別忙。
忙著出差,忙著上課,忙著學習。
我們大部分的約會,都是見縫插針進行的,在他不出差的日子,不上課的時候。
他騎著一輛摩托車,在這座灰蒙蒙的城市里四處穿梭。
他學的是各種我聽不懂的程序語言,在我們認識之前,他還自學英語,考了六級。
當時我并沒有太多的感觸,只不過偶爾提起他來,周圍的朋友都說他真是個好學的青年,我想了想,嗯,好像也的確如此。
當時他在一間醫療器械公司做技術支持,薪水還蠻高的,全國到處飛。
他后來說,自己站在公司IT大牛的身后看他寫程序的時候,都覺得特別羨慕,特別沖動,特別向往。
他就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通過自學與課程,最終走上了這條路。
他不是個喜歡看書的人,但是這些年我們家里從來沒斷過他的專業書,周末,夜晚,假期,他的身邊永遠都會有書;
而且我都奇怪,他怎么那么多東西要學習。喔,數字時代,知識更新那么快,日新月異,他也必須隨時更新自己。
他選擇了這樣的生活。
他經常熬夜,喝很多咖啡,為了一個解決不了的需求愁眉不展……但是他談起自己在做的事情,一邊說很艱難,一邊又透露出很爽的樣子。
這么多年,我覺得他就像是一個在爬山的人一樣。
不停地往上攀爬,征服了一座山,又一座山。
然后,他變成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他好學,上進,不屈服于年齡與生活,他沒有大腹便便醉眼惺忪,他是一個被兒子稱為“懶豬豬”但在專業上很求上進的男人。
我覺得很棒。
我一直說葉萱是我的勵志偶像,偶爾我喊她“雞血姐”。
我們認識這幾年的時間,她始終在激勵著我,是真的。
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曾經在機關單位工作,她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個特別忙的老公,她還要點燈熬油地寫作,她還在大量地讀書……
我有時候覺得很奇怪,我們做的明明比她少得多,卻沒有她那種朝氣蓬勃,是不是?
她選擇了成為兩個寶貝的媽媽,她選擇成為一個優秀的職業女性,她像是宿命般選擇了寫作……
而她清晰地知道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所以她花心思去安排時間,花精力規劃好家庭,也花心力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條,她甚至隔三差五去旅行,有時候是親子游,有時候是獨自出去玩。
前些日子,何亞娟和顧西爵來濟南宣傳新書,我們在書城做活動,葉萱在家里準備午餐。
那滿滿一桌子菜,超級贊的口味,讓每個人都嘆為觀止,葉萱甚至給我們做了超級好喝的咖啡,隨時看著我們的杯子,一喝完立刻拿去洗,她說自己有強迫癥,我看到的只是訓練有素。
她要照顧家庭,她要照顧孩子,她要給學生上課,她還要緊皺眉頭趕稿子……
她把一所住處當做自己的工作室,日常就在這里寫作,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和時間,好不自在!
我知道我不會成為葉萱這樣的人,但是我非常欽佩她這樣的人。
她知道自己選擇了什么樣的生活,她知道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且抱著欣欣然的態度,樂觀其成。
你不知道這種感覺有多好!
我們好多時候總是覺得,是生活選擇了我們,而不是我們選擇了生活。
譬如,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無法選擇自己將要走的道路,戀愛也許是自由的,但是踏入婚姻之后,有很多迫不得已的部分,好像又被一切裹挾著走啊走,走到一個無可回旋的余地。
只能隨波逐流。
慢慢變成了,大腹便便的`男人,或者蓬頭垢面的女人。
偶爾一回頭,滿心慌亂:我怎么成了這個樣子?我年輕時候那些善良的夢想呢?我一直想要擁有的那閃光的生活呢?
當然,也有些人,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生活。
我認識一個女孩,是個超級工作狂,早就打定主意只跟工作戀愛這件事,要賺很多錢,要功成名就,要讓家人都為自己驕傲。
二十七八歲的時候,她光輝璀璨得好像擁有了全世界,工作出色,朋友很多,賺了很多錢,去了很多地方,一切都很好。
可是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她突然就慌了,想要談戀愛想要結婚,恨不得馬上就生個孩子,可是又總覺得欲速而不達,另外一種焦慮,開始在心中彌漫。
最近在看《螢火蟲小巷》,看到其中兩個女孩塔莉和凱蒂,就像是我們生命中的兩面。
她們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最終成就了不同的人生——說不上哪個好哪個不好,可是隱約之間,總是覺得有那么一點遺憾。
塔莉從小就勵志要成為一個耀眼的女主播,她孜孜以求,她鍥而不舍,她努力得簡直令人汗顏,果然她功成名就,擁有了所有的名聲地位與矚目,可是年近四十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很寂寞,而且越來越疲憊;
而凱蒂,她從小就相信愛情,她愛上了一個叫強尼的男人,為了他從事了很久自己并不喜歡的傳媒業。他們結婚之后她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女兒長大一點她有了一點自己的時間,打算重新開始自己的寫作生涯,可是意外懷孕又讓她重新投入了紙尿布與奶瓶的生活……
讀的時候,簡直是觸目驚心。
好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生活選擇了我們,而實際上,是我們選擇了什么樣的生活,并最終決定,我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對嗎?
20xx年的某個晚上,我百無聊賴地在看韓劇。
突然我心中一動,我有這么多時間,我為什么不寫點東西呢?
我開始找相熟的朋友和編輯,咨詢投稿事宜,開始給雜志寫稿子,越寫越多,越寫越愛寫,越寫,越愛這個寫作的自己。
我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我嘗試著把我生命中美好的感興趣的事情都留在我的生活里,而我,也在這些美好中漸漸成長,浸潤成一個喜歡的自己。
你是否愿意試試看,選擇自己的生活,并且最終成為你喜歡的那個人。
分享抒情勵志文章3
為什么你總是害怕來不及?
周末的時候跟朋友聚餐,她告訴我她的老板上個月A 輪融資拿了20xx 萬,現在正在業務轉型,準備半年后B 輪融資拿一個億。
她的老板就比我大一年。
夜里收到一條私信,一個姑娘告訴我,說家里催她結婚都快要把她逼瘋了,她沒有辦法反駁父母,也不知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我于是問,那你有沒有試著跟家里好好溝通這件事情,我覺得現在年過30 歲的女生多了去了,你千萬不能將就自己啊……然后這個女生給我回復,令姐我去年剛畢業,工作還不到一年。
……
你一個鮮嫩地能掐出水的姑娘,居然跟我一個還沒結婚的老姑娘傾訴被逼婚的痛苦,那我的焦慮跟誰說去?此時此刻,可以想象我的內傷至極,就差噴出一口老血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身邊一群人向我請教問題的方式都是,我今年就要實習了,我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覺得好恐慌;我快要25 歲了,從來沒有過男朋友也找不到男朋友是不是一種病?該不該擔憂?又或者是我已經30 歲了還沒結婚,我是不是要孤獨一生了呢?更有人問我,我越來越討厭自己了,你能告訴我怎么辦嗎?
看著這些雜亂無章的提問充斥在我的眼前我的腦海里,我試著坐下來平靜一下我的情緒,然后問問我自己,我突然發現自己當年也是這么過來的,而且我如今也在這條焦慮的路上,只是我從來不會刻意渲染這種恐懼感。
我想說說我一年前的焦慮。
因為是在互聯網行業工作,我每天看到的業內新聞,都是無數個90后典型創業先鋒出來做演講,他們口口聲聲告訴你“我們的資本就是年輕”或者“牛逼的90 后你們永遠黑不完”一類,于是你看到他們一個個成為CEO,一路歡呼地走向人生巔峰。
張愛玲那句“出名要趁早”不知道毒害了多少跟我當年一樣年幼無知的少男少女心,我自己也曾經陷入這個詭異的怪圈中。夜里睡不著的時候,想著我身邊的朋友都出國去了,都看世界游玩去了,都結婚生孩子了,老家的同學都一個個叫得上級別的人物了,而我自己還窩在這個租來的小屋里……想完以上種種之后,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我這輩子過得真失敗。
這種思維方式一直到去年的時候,還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有天我讀到了吳曉波的一篇文章,他寫了幾個人的故事,名滿天下的畫家及雕塑大師羅丹是一個整天埋頭于畫室的孤獨老人,經濟學家張五常年近80 歲了每周還要寫兩篇1500 字以上的專欄文章。
吳曉波的結論是:是什么讓某些人變得與眾不同?那就是工作和足夠的耐心。
這句話觸動了我,我開始把精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不再一味地拿一個不可復制的他人的成就來刺激自己。
高中那年我寫了一篇小說,本來是打算投稿給當時很火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心里期待著哪怕能拿個優秀獎也好。可是有天中午我翻到了韓寒參加新概念大賽的那一篇《杯中窺人》的文章后,我一個人窩在被子里哭了很久,然后我起床把寫好的手稿撕掉了。因為我覺得跟韓寒、郭敬明、安妮寶貝、七堇年這一類天才相比,我這輩子即使用盡全力,我的文學夢也是不會實現的'了。
然后回到今天,這一年我27 歲,我的第一本書籌備完畢,陸陸續續有很多的出書邀約在等著我。這是一件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周圍人都說你好厲害的時候我很慌張,這種慌張不是因為我害怕別人的贊美跟肯定,而是我害怕給別人一種錯覺,我輕而易舉地就這么出書了。我知道自己每天投入了多少時間在電腦面前,我知道自己時時刻刻在腦子里思考的各種事情都會盡量記錄下來,還有我在青春歲月里一度因為想問題太多患上了抑郁癥。
這些事情,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于是身邊的朋友覺得我這個機會竟然是如此唾手可得,簡單至此。
我以前總是害怕來不及,覺得青春時光好像要沒了,很多人生愿望我要錯過了,難道我這一輩子就要過完了?對于一個女人而言,這種恐慌會隨著皮膚的松弛,眼尾紋的增加,以及大姨媽的量越來越少而成倍地增加。
我想了一會,給自己梳理了幾個理由:一是我的積累太少了,二是我的修煉不夠,三是我還沒有見過更大的世界,四是我太懶了各種拖延癥在身上作死,五是方法不對,就是很多時候一味地努力付出,卻從來沒想過方向的問題。
這些答案出來以后,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可以針對每個問題都列出一二三四的解決方式去一點點完善自己。
但是上升到一個意識層面上的大問題,那就是我想要什么樣的人生?
我的前助理問我為什么還這么大壓力?她說因為對于我們這樣的人來講,目前的你可以寫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還能養活自己,為什么還會覺得焦慮呢?
我細細想了一會,要知道一年前的我絕對不會想到自己今天的這個狀態,但是我知道如今享受到這半點小成果是我這些年自己思考總結外加揉碎重建的結果,那么按照這個邏輯推理,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應該是為我30 歲的節點作出積累了。
嗯,這就是我想說的答案,因為焦慮,所以不滿足于當下,我開始明白焦慮跟孤獨一樣,可能就是生活本身的色彩,畢竟快樂只會占據我們人生的那么一點時間而已。明白這一點之后,我反而愿意帶著焦慮上路了。
以前我很迷茫的時候,總是喜歡思考一些終極問題,于是有過來人勸我,你不要想太多,盡管去做就好了;后來又有人告訴我,你不要一股腦地上班干活,你得想想你這輩子的人生技能與不可替代性是什么。
于是我就像一個陀螺,在四面八方的建議里轉啊轉,轉到慌張壓抑,可怕至極,差點被繞暈過去了。
英國有一部很酷的紀錄片《56UP》,總共拍了49 年,攝影師跟拍了英國14 個不同階層的7 歲孩子,每7 年拍一次,一直跟拍到了他們56 歲。
在這部紀錄片里你會發現一個赤裸裸的真相,就是一個人盡其一生也不一定能改變自己所在的階層,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強者更強,軟弱的你要是繼續原地不動,那連本來屬于你的那部分也要被拿走。
這個紀錄片給我的思考邏輯是,我開始用“一輩子”這個詞語,把自己的人生長河拿出來掂量一下,在我剩下的這幾十年的時間里,每一個節點大概的狀態是什么,我不去預見或者幻想有無更大成就的可能,我分析的是,我能承受的最低極限,就是最糟糕的狀態是什么?
比如說剛畢業的時候,我給自己的最差預想就是,我能在這個城市活下去就可以了。第二份工作的時候,我給自己預設的底線是,要把之前積累的經驗專長適用于如今的工作狀態。
在職場上有積累進步的,而不是重復性地單調機械而過。這是我能預設的最低底線。
這個世界太過于慌張,很多人都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我身邊所有的有錢沒錢的朋友前陣子都把精力集中在了股市上,我卻從來沒有對這件事情動心過半分。一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擅長這個事情,就不去湊熱鬧了;二是那些大賺一筆的人畢竟是少數。
我相信運氣,但是我只相信天道酬勤跟厚積薄發的運氣。
吳曉波出了一本書叫《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書里他說“原來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我身邊有同事看完這本書后就吵著要辭職,收拾行李參加吳曉波他們組織的南極旅行,喊著要去浪費最美好的生命。于是這段時間里,這個同事坐立不安,無心工作。
有一天我終于忍不住了,于是給這個同事留言。我說這個口口聲聲喊著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男人,他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激蕩三十年》、《跌蕩一百年》和《浩蕩兩千年》的企業史三部曲,他也用十年時間把藍獅子從無到有,打造成中國目前最大的原創財經出版機構。
你只看到了吳曉波說的“原來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這句話,可是你別忘了他還說過,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于,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
我問同事,你的那些“美好”又在哪里呢?收拾行李準備跳槽換個好工作倒是真的呢!
這一段話說完,同事就再也沒有吵過要蠢蠢欲動浪費生命的事情了。
勵志的故事向來鼓舞人心,勵志的故事也經常誤人子弟,所以我提醒此時此刻的你,千萬不要聽了別人的職場故事就沖動辭職了,也千萬別看過別人的旅行故事就要馬上動身了,更不要輕易把自己崇拜的人稱之為心靈導師,以為可以治愈一切。
一輩子很長,不要輕易給自己下結論。
那些以前讓我著急的事情,如今想來就跟升級打怪一樣,每一次出現的時候都讓我膽戰心驚,但是一旦過了這一關又覺得也就那樣,然后到下一關的時候我又繼續焦慮起來,周而復始。
只是如今我開始適應這個節奏了,因為我相信每一段緊張刺激的升級游戲,意味著我的成熟又高了一層境界。它更提醒我,那些克制與隱忍,等待跟蟄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屬于你內在的強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積累起來的點滴能力,那些你從別人故事里拿過來自己重新組建過的價值觀,才是讓你對抗這種“感覺一切都來不及”的慌張的力量所在。
【分享抒情勵志文章】相關文章:
勵志抒情的文章12-03
短篇勵志文章分享11-04
分享青春勵志文章10-18
分享高三勵志文章10-17
分享給大學生的勵志文章10-19
分享打動人心的勵志文章12-10
走心的適合大學生看的勵志文章分享12-10
勵志的文章12-15
經典勵志文章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