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春夜別友人》教案

時間:2021-08-07 19:23:49 高二上冊 我要投稿

《春夜別友人》教案精選2篇

  《春夜別友人》教案1

  教學目標

《春夜別友人》教案精選2篇

  1、讓學生了解陳子昂的生平。

  2、理解詩歌表現的內容 、感情。

  教學重點

  重點理解詩人是如何通過空間和景色和轉換表達離情別意的。

  教學方法

  點撥與誦讀

  教學過程

  1、由《登幽州臺歌》引出詩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請同學講出此首詩的作者――陳子昂。抒發的感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特點――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2、詩人簡介:

  陳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年任俠,24歲舉進士,擢麟臺正字,故世或稱陳正字。遷右拾遺,故又稱陳拾遺。屢上書言事,辭多直切,頗中世病,但罕為用。曾隨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職。后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誣陷,下獄死。陳子昂所作詩論著作《修竹篇序》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六朝柔靡詩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代詩歌及后代詩歌創作均有積極影響。所作詩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等為代表,作品指斥時弊,風骨高古,有漢魏風骨,是他的詩歌理論的最好體現。

  3、單讀-齊讀。

  4、釋詞:綺筵:華麗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長河:銀河。

  5、解讀:⑴理解詩歌內容:

  這首律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地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銀燭吐青煙”,著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金樽對綺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懷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勉強相慰的話了。此中境界,于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

  頷聯“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是借用絲弦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心的波瀾:“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離;“別路”迢遙,恨“山川”之繚繞。這兩句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唏噓。

  頸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轉到戶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里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舍難分時刻終于到來了。

  結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ju)而去,不由興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著一“何”字,強調后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⑵體味寫作特色:

  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應不溫不火。“火”則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溫”則缺乏蘊藉而情致不深。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6、準備背誦-檢查背誦-默寫全詩。

  附:板書設計

  首聯:寫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

  頷聯:寫離堂把臂傷琴瑟,別路遙迢情纏綿。

  頸聯:寫戶外所見,時光無情催人離。 沉靜之中見真摯情愫

  尾聯:寫目送友人赴古道,隱隱哀愁胸中涌。

  《春夜別友人》教案2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詩人情感。

  2、認真研讀課文,掌握表現手法。

  一、資料鏈接

  (一)作者簡介

  1、陳子昂,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 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有《陳子昂集》。

  2、主張:改革六朝以來綺靡纖弱的詩風,恢復《詩 經》的“風、雅”傳統,強調比興寄托, 提倡漢魏風骨。存詩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和《登幽州臺歌》。

  3、地位:他的詩歌創作,是唐代詩壇從初唐向盛唐發展的一個分水嶺。白居易評價:“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二)先讀為快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幽州,今北京附近。古代屬燕國。戰國時,燕昭王為了招納天下賢士而筑黃金臺,理遇賢士郭隗,樂毅等,并在他們的幫助下,打敗屢次侵犯燕國的齊國。燕國晚期也曾出現燕太子丹禮遇賢士田光、荊軻的千古美談,詩中感慨由此而發。

  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反叛,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陳子昂隨軍參謀,到了東北邊地。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陳子昂進諫,不僅沒被采納,反而被貶斥,因此登幽州臺抒發失意的感慨。全詩以廣闊的胸襟,慷慨悲涼的情調,感時傷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飾,其立意、氣勢和思想、感情,千百年來一直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

  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寂寞苦悶。

  (三)寫作背景

  684春,年方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告別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在一個溫馨的夜晚設宴歡送他。

  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詩潮。面對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離情,抒發自己的遠大懷抱。

  二、初讀詩歌

  原文

  銀燭吐青煙,

  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

  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

  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

  此會在何年。

  三、整體感知

  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通過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詩歌表達了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

  詩人通過空間的轉換和時間的推移來組織材料,從室內到室外,從黑夜到黎明。

  這樣更突出了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品讀詩歌

  1、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①首聯描寫了怎樣的環境,這樣寫有何作用?

  通過白描、摹色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別宴的隆重,晶瑩潔白的蠟燭(銀燭)吐著裊裊的青煙,華美的筵席(綺筵)上,頻舉金色考究的酒杯(金樽)。如此隆重的場面,烘托出友情的深厚,離情的纏綿。

  ②賞析該聯“吐”字的妙處。

  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銀燭靜靜地冒著青煙的情形,渲染了別時凄清的氛圍。從而使我們仿佛看到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

  2、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該聯自謝朓《離夜》詩的“離堂華燭盡,別幌清琴哀”二句化出,相比之下,該聯在意境上具有什么特點,有何表達效果?

  該聯比謝詩顯得出語更自然意境更深遠,明確地抒寫出此時此地惜別的情景,突出了對友人的不舍與對旅途艱險的擔憂。

  3、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簡要分析該聯的的表達效果。

  a、通過的黎明景色的描寫,進一步渲染了離別時的凄涼氣氛,反襯了依依惜別之情。

  b、同時這聯看上去是描寫景物,實際上也是在寫時間流逝。“隱”與“沒”形象地寫出了時間流逝的過程。已經一夜了,主客雙方已然沒有分別,從而襯托了別情之深。

  4、悠悠洛陽道,此會是何年。

  簡要分析該聯的的表達效果。

  運用白描手法,“悠悠”二字勾勒出了此去洛陽的道路十分遙遠,表現了對前途的隱憂。

  用一個設問句,強調后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五、初識送別詩——小結

  1、送別習俗:

  喝酒送別

  2、送別詩的感情類型:

  依依不舍之情、表現真摯的友情,別后的思念之情

  3、送別詩意象 :

  空間意象:離堂、別路、洛陽道;

  時間意象:明月、長河;

  六、離別詩句積累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春夜別友人》教案】相關文章:

《春夜別友人》古詩賞析04-10

唐詩賞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04-02

高中語文《春夜別友人》閱讀練習03-30

高一語文《春夜別友人》導學案06-02

唐詩《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賞析03-31

《春夜別友人二首》之一古詩翻譯賞析04-23

淮上與友人別閱讀理解05-02

《春夜喜雨》教案誰有?02-24

春別.月夜.江南07-3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正在播放国产AV | 亚洲簧片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人成在线 | 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 | 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