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導學案(表格式)
教學目標 |
理解作文順養氣的觀點,學習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 |
2、體會作者關于把聯想交織于議論、抒懷中的思維和寫作方法。 | ||
3、積累文言實詞“形、致、稱、溢、”等,掌握虛詞“以,而”的作用 | ||
教學重點 | 體會本文疏蕩的文氣和跌宕的文勢 | |
教學難點 | 理解養氣與為文的關系 | |
教學媒體 | 投影 | |
復 備 欄 | ||
一、背景簡介 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掌管全國軍事,相當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職,故稱之。當年,蘇轍考中進士之后,未得見身居要職、詩文并擅的韓琦,就寫了這封才氣橫溢的自薦信求見。 寫這封請謁書時,蘇轍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節未顯,怎樣才能說動名滿天下的韓琦呢?聰敏的蘇轍沒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諛,而是獨從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細語,一落筆便純是一片奇氣”(金圣嘆),一路跌宕蓄勢,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謁求進之事納入文學活動的范圍,顯得高雅拔俗,這不能不讓韓琦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蘇轍提出的“文氣說”,強調后天實踐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關于“文氣”的文學理論,九百多年來,這篇佳作一直傳誦不衰,深受人們喜愛。 二、初讀課文,梳理文意 (一)、實詞 1 氣可以養而致:修養 得到2 稱其氣之小大:相稱 3 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疏放跌宕4 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鄉里 5 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埋沒沉淪6 恣觀終南、嵩、華之高盡情觀覽7 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微薄的.俸祿 (二)、虛詞 1以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憑借 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因而 聞一言以自壯:來 2 為 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寫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句末語氣詞 (四)、句式 1 而轍也未之見焉。 賓語前置 |
|
|
(四)、翻譯 1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2 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3 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4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5 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6 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三、再讀課文,思考與探究 1、作者的目的是求見韓琦,可為什么要從為文治學落筆? 明確:為的是給求謁涂上高雅的文學色彩,讓韓琦在賞識蘇轍深刻見地、出眾才華的同時,享受被仰慕、被盛贊的欣悅之感,并讓韓琦知道,他是成全蘇轍養氣為文、“且學為政”的關鍵人物,如此,求謁之事就順理成章。作者始終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談氣論文的基礎之上,把自己和韓琦的關系嚴格限定在文學活動范圍之內,這樣非但沒有絲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讓人覺得其請求是那樣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樣難以拒絕。 2、結合課文和自己的實際,簡單談談對“氣”的理解。 明確:文中的“氣”當是指胸襟氣度,識見情趣,學問閱歷等,“文”不過是“氣”的一種表現形式,“氣”因作者修養的提高、閱歷的豐富而形成,正所謂“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因“善養吾浩然之氣”而寫出“寬厚宏博”的文章,司馬遷因“行天下,周覽四海”而“其文疏蕩,頗有奇氣”。因此,我們在乎時的寫作實踐中,應該大量涉獵好的作品,廣泛接觸社會、自然,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感悟,從“養氣”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
|
|
教后反思 |
【《上樞密韓太尉書》導學案表格式】相關文章:
選修語文《上樞密韓太尉書》導學案06-22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表格式)03-26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學設計精選04-30
上樞密韓太尉書閱讀題目及譯文04-29
《上樞密韓太尉書》讀后感02-14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03-26
《上樞密韓太尉書》高中讀后感05-20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翻譯02-09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賞析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