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公開課教案「2篇」
《寡人之于國也》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
3.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課件、相關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勸說君王實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借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內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時代背景介紹:結合戰國時期各國的地勢分布圖。
四、整體感知課文
1.放多媒體朗讀。(注意字音和停頓)
2.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3.學生各自朗讀課文,結合注解了解文意。
4.找出文章的三個關鍵句子,理清結構。
5.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二、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別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狗彘食人食
明確: 對比涂有餓莩 比喻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的特點讀出來。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師按此結構逐一提問,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動用法,其他使命詞活用為動詞。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略)
四、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不是嗎?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及其強大的金融風暴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無不勝的黨。
五、布置作業
1.預習《勸學》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
孟子 設喻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回答)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
《寡人之于國也》公開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常見用法。
2、分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分析比喻說理的方法。
4、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落實相關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解決辦法:
1、學生自主學習、質疑討論。
2、文本研習,探究學習。
【教具及媒體的應用】porpoint
【教學方法】
1、課前預習,培養自學。
2、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設問導入,激發興趣。
在“亞圣”孟子生活的那個“家天下”的時代,天下一切,包括黎民百姓,都是國王的。要使高高在上的國王關注百姓,與民同樂,那決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戰國時期,就有這樣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他就是孟軻。他想說服梁惠王,實行仁政。他是怎樣游說的?他成功了嗎?
二、互查互評,交流預習。
①學生介紹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他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孟子生于戰國諸侯混戰最激烈的時期,他提出“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諸侯中選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②正音正字
數罟(gǔ) 洿(wū)池 魚鱉(biē)
狗彘(zhì) 庠(xiáng)序 河豚(tún)
③一詞多義
A、河內兇
B、兇多吉少
兇 C、漢初匈奴兇黠
D、甫聞兇訊
E、緝拿元兇
答案:A莊稼收成不好 B不吉利的事 C兇惡,殘暴 D不幸,多指喪事 E殺人的人
A、鄰國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加
加 C、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E、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答案:A更加 B施加C 放上D 增加 E夸大
A、或百步而后止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或 C、莫之或止
D、云霞明滅或可睹
答案:A有的人B有時C表示不定D或許
A、直不百步耳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 C、理直氣壯 正確
D、系向牛頭充炭直
E、直上載公子上座
答案:A只不過B與“曲”相對C 同“值”D徑直
三、師生對話,釋疑解難。
1、同學們在預習中,遇到哪些字詞方面的問題?(及時討論)
2、“寡人之于國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明確:“之”用在“寡人”和介詞短語中間,結構助詞,可不譯。“也”用在主語后面,助詞,表短暫停頓。
3、“盡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加強語氣,表達了梁惠王非常復雜的情感。自矜的心理。
4、“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意思?
明確:“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用法與此相同。
5、下面這些句子應如何斷句?
①上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明確:
① 上\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文本研習,重點突破。
1、讀完文章,你認為梁惠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君?(整體感知)
研習:
自我評價: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孟子印象:王好戰。
你的觀點:“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梁惠王窮兵黷武,不恤民情,造成人民流離失所……不是一個好的國君。
2、孟子是怎樣回答梁惠王的困惑的?(整體感知)
研習:
①用熟悉的事例設喻。②正面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
3、孟子比喻的特點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重點研習)
研習: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以梁惠王“好戰”為喻,啟迪對方思考。梁惠王自認為對于國家比鄰國國君盡心,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應該主動投奔歸順他,但他的目的并沒有達到,鄰國的國民并沒有減少,自己的國民也沒有增多。這是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員,強化戰備,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本質。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上都是虐民。要從根本上使國民增加,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五、大膽探究,表明看法。
1、孟子的“仁政”思想今天還有價值嗎?可以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參考示例:孟子的思想,今天可作如下一些合理地引申:(不求統一,意思合理即可)
(1)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過與自然的交往性互動,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實現“雙贏”。
(2) 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
(3)發展經濟,振興教育,加強教化,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并形成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實現天下安寧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條件之一。
(5)民富才能國強,而民富的前提是休養生息,這樣才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
2、孟子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態奔走呼號,他的理想能夠實現嗎? 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示例:在“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的戰國時代,孟子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的社會狀況不符,所以均未被統治者所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孟子》。
3、孟子的文章,長于論辯,精于說理,具有充沛的氣勢。課文中的有些語句很有特點,你喜歡哪些句子或段落,說說為什么?
參考示例: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六、課后研習,延伸思考。
【研究總課題】《論語》與《孟子》比較研究
【研究子課題】自定
【參考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查找法
(2) 網上資源查詢法
【參讀文獻】
(1)司馬遷《史記》中有關孔孟的部分。
(2)楊樹增《先秦諸子散文•詩化的哲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3)羅根澤《說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4)黃卓明《諸子說》,北京大學出版社。
(5)王興康《論語•仁者的教誨》,上海古籍出版社。
(6)趙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點評
課堂,也應該有“張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學文言文閱讀有兩條要求:一是“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二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傳統的文言文課堂,注重字詞,注重翻譯,注重背誦。這些都不錯,但還不夠。因為這樣的課堂教學“平板”而缺少“張力”。如何在文言文閱讀和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如何讓學生在一堂課中學到的不僅僅是一些可憐的知識,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我設計《寡人之于國也》這一教案的基本出發點。
基于這樣的出發點,我首先精心設計預習的內容,提出預習的基本要求。要求學生查找有關孟子的人物資料,自讀文本,疏通課文,提出疑難字詞。預習是課堂的準備,這個環節十分重要,也是完成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互查互評,互相交流,互相補充,豐富課堂內容。許多“非預設”的活動,會在這時候產生。師生在“互查互評,交流預習”這個環節,會得到共同成長。
有了這樣的步驟,“對話”就有了基礎。第三個環節,主要解決學生在預習交流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樣“對話”,既可以解決共性問題,也可以解決個性問題。
如果課堂就停留在這個層面,那和傳統的課堂教學區別不大。一堂好課離不開教師的正確而富有實效的引領。我在教案的第四個環節,重點研習了孟子善用比喻來巧妙地說明道理的特點。“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上都是虐民。要從根本上使國民增加,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第五個環節設計的幾個問題,針對的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教案中設計的幾個題目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要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這個環節要創設民主、平等的氛圍,教師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
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習這篇課文以后的延伸性學習。引導學生開展由課內向課外拓展、由文本的平面解讀向深層挖掘的研究性學習邁進。通過這個環節,可以培養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意識。
這樣的課堂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不是單線的,而是多維的;不是呆板的,而是充滿張力的。是預設的,但又是生成的。
對話,把思維引向深入
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劉永和
教案的評價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取向,諸如目標達成、方法選擇、手段運用、環節設計、師生互動、用語錘煉等,都可以成為評價的角度。看了汪永亮老師的《寡人之于國也》的教案和說課案,其中最吸引我的眼球的是“對話”,是精心設計的、多層次的“對話”。正是這樣的多層次的“對話”,把師生的思維引向了深入。
一、教師與學生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傳統教學中保留的優秀方式。教學設計中有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有學生提問,教師回答;有師生互動式討論甚至爭論的空間設置。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該教案設計含有不完全對稱的“對話”:在“設問導入,激發興趣”環節,教師從歷史的背景切入,用一個“國王與百姓同樂”與否的矛盾導入新課,一邊是難以改變、不可一世的梁惠王,一邊是“知其不可”而偏要為之的孟子,其結果怎樣?這樣導入新課,引人入勝,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心靈的對話。在“師生對話,釋疑問難”中關于“句讀”的討論,讓我們仿佛看見師生在吟詠之間,實現了心靈的溝通。
二、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先進方式。當“開放性”問題提出后,學生開始討論,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限制范圍,沒有思維禁區,學生可以敞開思想,暢所欲言;學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辯論;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發言,在發言的基礎上思考,而學生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啟發,往往更加貼近學生,更加難能可貴。在“大膽探究,表明看法”中,就有兩個開放性問題:“孟子‘仁政’思想今天還有價值嗎?”,“孟子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態奔走呼號,他的理想能夠實現嗎?”我想,在學生的激烈的討論中,肯定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三、師生與文本對話。教師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一切課堂教學的基礎。首先是教師與文本對話。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理解涵義,體會特點,才能科學地設計教學方案,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學生也必須通過預習、學習、復習等階段,既能做到整體把握,又能做到細致入微。在“文本研習,重點突破”中,師生對梁惠王整體的評價,對孟子設喻的巧妙,是對文本的深刻的認識,也能夠在文本中得到深刻的啟示。
四、師生與網絡的對話。師生與網絡的對話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時代特征。教育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設置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它必然要引起教育教學的革命。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又常常把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當作教育目的,反而影響了教育教學的質量。本教案則很好地處理了這樣的問題。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使用網絡,課堂教學中適當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這就把教育信息技術的超大容量、非文本形式和交互性特點合理地利用起來,使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為教育教學服務。
如果說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話,我以為教學重點還可以更加突出。本教案依照傳統的教學設計,按部就班,步步為營,幾乎不越雷池一步。依我看,本文最為重要的一是孟子游說的藝術,特別是設喻說理的藝術;二是孟子“仁政”的思想的現實意義和它的局限性。而這兩個問題的討論我以為還可以再深入一些。
【《寡人之于國也》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02-28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精品)04-06
《寡人之于國也》優秀教案03-19
人教版《寡人之于國也》教案03-01
《寡人之于國也》說課稿03-19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設計03-03
《寡人之于國也》閱讀練習04-22
《寡人之于國也》的閱讀練習04-23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11-26